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市的工作重点之一。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则是我市外向型经济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江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之下,在外经条线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利用外资工作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4年—2006年三年中,全市新增协议注册外资达53.48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达20.62亿美元,其中到位注册外资占历年累计的38.19%。新批超千万美元项目累计达251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19个。2005、2006连续两年外税入库税金占全市的比重超过40%。一批具有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项目落户江阴,使我市利用外资逐步走向量质并举的轨道。
但是我市利用外资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国际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问题、原因及建议如下:
一、问题及原因:
1、与周边相比,我市在利用外资排位上有下降的趋势。在利用外资方面,我市一直处在前面有标兵,后面有追兵的竞争态势。近年来,出现了标兵越走越远,追兵越追越近的趋势。2006年我市利用外资的排名仅列第9,全面落后于苏州的7个县市,并且落后于南通的通州市,而我市曾经在全省排名最前的位次是第二名。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从客观上看,周边竞争激烈,江阴原有的独特区位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从上海到江阴有20多个道口,象20多张网捕捉吸引外资,苏通大桥通车后,南通将成为上海的后花园,江阴的竞争对手会更多,压力更大。另外,宏观调控对部分高污染、高能耗的投资准入进行严格的限制,我市钢铁、化工、印染受影响较大。
2、与自身发展要求相比,产业层次总体不够高,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一是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偏低;二是制造业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纺织、冶金、化工等高能耗产业,对资源依赖程度过高,环境保护压力过大;三是区内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区内的产业集聚呈现脆弱性;四是大多数园区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等产业集群机制不完善;五是园区内缺乏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缺乏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3、与国内外形势相比,我市在利用外资方式转变上动作不快,重点不突出。当前国内外利用外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利用外资阶段来看,我国已从第一阶段的贷款援助、第二阶段的以外国直接投资向第三阶段项目融资(含BOT和TOT等形式)和第四阶段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转变。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形式来看,已从国际制造业转移向国际服务外包业转移。虽然我市海外上市势头良好,海外上市工作及扶持政策得力有效,但缺乏对海外上市公司“返程”投资的指导和政策及产业导向,导致海外上市募集的外资返程投资目标不明确,外资到帐慢,有的甚至流向外地,形成我市种桃外地摘桃的现象。虽然我市具有港口码头等符合对外融资的基础设施项目,采取BOT、TOT方式引进国外专业公司来投资经营的利用外资方式很少。虽然我市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并且形成了呢绒、特钢、电子封装等十大优势产品世界级制造基地和光伏、光通信、重型机械等十大新兴优势产业,但围绕我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业的工作思路、定位、规划和扶持政策需加快出台并付之实施。
二、对策和建议:
随着国家在税收、土地、能源等政策相继发生变化,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浪潮的到来,我市招商引资、利用外资策略和方式应及时调整,再造新优势,重塑新形象,再创新辉煌。江阴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民营企业,在于众多的上市公司,特别是海外上市势头强劲。我市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努力实现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实现量到质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我市的核心竞争力。有关建议如下:
1、努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各区、园的综合竞争力,使之成为具有极强吸引力的引资载体。
一是要做好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规划。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由一定大型企业、服务机构组成,通过创新的渠道,利用地域内和地域外的创新资源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创新型产业集群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已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首先要重视规划。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根据我市十大优势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产业集群目标,制定好我市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应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发展高端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做到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发挥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站在从“江阴制造”走向“江阴创造”的高度,来规划和谋划我市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体。在当前土地、环保等容量制约的情况下,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按产业链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种子型”创新型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人员和技术的流动,派生出十个、几十个乃至更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鼓励创新型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培训。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引才、育才、用才机制,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持。
三是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环境。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非常关键。首先,政府应考虑按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要求来设计考核指标,对集群进行分类指导和评价,更注重促进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更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为导向来引进项目,而不是侧重利用外资数、进区企业数、创造产值数、实现利润数等经济总量指标上的考核。其次是完善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再次是培育创业创新,支持人才合理流动的创业创新氛围和文化,塑造区域品牌等。
四是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服务体系。政府要致力于为集群发展营造一种适合创新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推动银企合作,规范信用担保,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维护企业权益。鼓励产学研合作,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智力服务。集群内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中心等,帮助企业不断地解决在创新中的难题,促进集群不断在创新中发展。
2、努力实现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一是从产业结构上看,要加快我市一产、三产利用外资的步伐。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途径,借鉴无锡引进二家日资银行的经验,加快与香港汇丰银行的洽谈、在金融业实现利用外资的突破。商业利用外资重在提高水平,要根据我市的商业布局,以引进现代商业管理理念和国外先进的分销手段、营销网络和服务手段为目的,有序发展、适度引进外商投资的批发企业、大型连锁商店和配送中心。鼓励引进国外大型物流企业设立物流企业,参与我市物流设施的经营或管理。
二是从利用外资的质量来看,要促进建立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要鼓励引进外商投资先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力度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培训基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鼓励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以我市设立的区域官产学研战略联盟和科技投资基金为契机,探索利用外资加快我市创业创新投资服务体系的发展,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办高技术企业。
三是从利用外资的形式上看,要更加重视和发挥多种形式的利用外资方式。当前我国吸引外资工作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企业所得税政策、人民币升值、贷款利率调整、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土地环保劳工政策以及开发区政策已经或将陆续进行调整,多项政策的叠加效应将可能对我国吸引外资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传统制造投资已经出现饱和趋势,以绿地投资(新建项目)方式吸引外资存在种种限制,国外资金的流向80%以上是采取项目融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如海外发行股票、债券等)和跨国并购。因此采取多种形式的利用外资方式已是当务之急。在项目融资上,我市应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按国际项目融资的要求,包装成项目建议书,以BOT、TOT方式对外招商引资。如港口码头项目,对已批未建的,可以采取BOT方式,吸引国外实力强、专业性强的公司来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对已建的,可采取TOT方式,通过转让经营权的方式,达到吸引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专业化运作和实现利用外资的目的。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上,在积极有效推进我市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进程中,更要重视对其“返程”投资方向的指导,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返程”投资方向应重点围绕其主导产品,以发展高端产品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从而实现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拉长产业链,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在跨国并购上,应根据我国06年8月9日公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积极扩大利用外资的新途径。要以我市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为载体,规范财务制度,通过跨国并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企业经营机制,降低能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并购中要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和处于产业高端的外商投资项目。总之,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资是我市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它不仅仅是某个管理部门的事,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形成有组织、有目的、有载体,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多种形式利用外资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