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天地 >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2014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14-08-12 来源:

     

习近平

 

  为官之道,对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我体会到最重要的有四点:

  一是为官之本。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于人民,这与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一个意思。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偏激心理,认为清高者不屑于为官从政,不屑于与官为伍;认为官场多龌龊,为官多不廉。我想,“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同医生、清洁工等社会职业一样,都是社会的需要。“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并无好坏可言。但为官是有好坏之分的。因此,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有些人致仕数十年,终为名利所困,或一事无成,或身败名裂。究其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当官宗旨。旧社会,有的人十年寒窗潜心致仕是为了光宗耀祖,青史留名;有的人钻营官场,是为了鱼肉百姓,大发横财。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帝王将相何其多,但在百姓头脑中留下记忆的也不过百来号人。李白、杜甫官不过五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设计赵州桥的李春,也非大官,鲁班、黄道婆等更是与官无缘,可见,青史留名与官阶并无本质联系,而是与做事相联系。如果当官只是为了图个人私利,那么,在政治上就会结党营私,行为上就会违背道德施欺骗邪恶之术,终难逃脱声败名裂的下场。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这是共产党的“官”与旧社会的官的本质区别。造福于民要大公无私。只有无私才能无弊,无弊才能为政公平,使民安居乐业。造福于民,还要与民相知心,这就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于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为民办实事。

  二是为官之理。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当共产党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如果想当官又想发财,那是十分危险的。有些人当了官,就以权谋私,结果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陈毅同志不是早就说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吗?想通过当共产党的“官”来发财,党纪不容,国法不容。古时候说“无官一身轻”。想当官又想图清福也是办不到的。当官要负责任,任务没有完成要找你,有困难要找你,出了事故要找你。甚至老百姓心中有怨气,想骂人也是骂当官的。我认为认认真真地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我也没有听到哪一个称职的领导人说过当官真舒服。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人要当官呢?从社会角度讲,官是一种职业,必须有人去做。从个人角度讲,当官是服从党的事业的需要。一个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即使工作苦些、累些,他的心里也是充实的,这种充实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三是为官之德。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一场最起码应留个清名。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凡利禄名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当官做领导,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因此在钱财、名利问题上犯错误的可能性总会比一般人大。如果平时不刻意“慎独”,不注意防范“找上门来”的错误,老是怀着侥幸心理去为不可为之事,非栽跟斗不可。当领导要以德服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分析原始社会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特征时说,“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它“以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别人”。道德榜样的影响力不能忽视,现代领导人应更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上不成为榜样,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

  四是为官之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里讲的义,不是指江湖义气,而是指维护公正,申张道义。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北宋包拯认为:“法令既行,纪律自至,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事事老好人主义。老好人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为官之义。没有为官之义,使法度变得模糊不清,纪纲变得松懈无力。没有为官之义的原因在于私蔽心窍。因此,只有为官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

(转自《党政干部参考》20146月上)

 

增强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

刘云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领导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

  一、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增强问题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准确把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课题,并为此进行不懈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目标、道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才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问题,才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才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使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展示出光明前景。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特点,很大程度就反映在我们所面对的复杂矛盾上,反映在我们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应当看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和十分有利的条件,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预言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就全面深化改革来说,要解决的都是牵动性强的深层次问题,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改革就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就难以打开新的空间。

  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是态度问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否则就会使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领导干部就要在发现问题上领先。发现问题,要求我们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拓宽视野看世界、看中国,看历史、看未来,从而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现在,国际国内的联系互动日益加深,国内问题中的国际因素和国际问题中的中国因素都在增加。中央反复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联系起来全面考察、整体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发展战略,也才能找到解决面临问题、推进事业发展的科学方法。要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的新情况,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向,从而发现需要抓紧破解的新矛盾新问题。要注意从世界格局变化中,看到维护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风险与挑战;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中,既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又看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当今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看到我国科技创新的差距和潜力;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中,看到壮大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总之,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沉着应对、趋利避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就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的。有人说,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当作更上一层楼的机遇。改革就是问题倒逼出来的,当年一些地方率先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要解决吃不饱肚子的问题。经过30多年不懈奋斗,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在更高水平上攻坚克难的新阶段。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不可能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遇到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中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如何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问题,做到既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当中的核心问题,做到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处理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关系,做到既抑制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又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预定目标的经济增长,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总之,在各种困难和复杂因素面前,只有在认识上保持清醒、在行动上积极应对,才能实现改革的顺利推进,确保发展的持续平稳。

  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我们党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吸取历史智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后作出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深刻总结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党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经历的失误与挫折,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在对照现实问题中得到新的认识,就能够在未来征程中少走弯路、减少失误。特别是在国内外各种条件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一定要对照历史这面镜子,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又增加了哪些新因素;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又有了哪些新苗头;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实际工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努力做到不诿过、不贰过。

  三、问题纷繁复杂,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现实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有曾经经历过的,也有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相互纠结、连锁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基础。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遇到的问题,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必然差别很大,这就需要很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麻痹大意,也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夸大;既不能把可能影响全局的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问题来对待,也不能把特殊的某个方面问题作为全局性问题来处理。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政治原则问题,哪些是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许多问题并不是一眼能看穿识透的。这就需要见微知著、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枝节抓根本。在分析问题时,如果只观一隅、只察一面,就可能会一叶障目、盲人摸象,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各级领导干部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具体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令人头痛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千万不能迷失在现象的迷宫之中,不能让表象问题“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根本方法,对问题的本质作出正确判断。比如,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确实是客观现实,国际上随之出现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衰退论”,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了这样一个科学的判断,才能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人们信心。所以,分析问题要善于研机析理、察形见势,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努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才能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要坚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比如: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定理想信念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固本培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经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抗风险能力;政治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文化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四风”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等等。总之,只要抓住和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四、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应当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

  领导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好检验。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应有的自信,是有力量的表现。应当肯定,大多数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是强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淡薄。有的忽视问题,对矛盾熟视无睹,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措手不及;有的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把一些本来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成了老大难;有的不注重解决问题,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真正遇到棘手问题就捉襟见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落实。淡漠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在解决问题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思想变为行动,重要的是把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导向。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要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碰到难题敢于触及,遇到矛盾主动解决,想方设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职责范围之内,决不能敷衍了事、上交矛盾。要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坚决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应当说,许多问题解决起来确实有难度,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韧劲。事实常常是这样,面对困难和问题,只要认真对待,问题最终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甚至可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契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强化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担当,就要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作为创新的支点而不是退缩的借口。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敢啃硬骨头,勇于闯难关。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心和恒心,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堡垒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五、问题源于实践,要到实践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解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如果只是空洞地谈问题,只是坐在机关闭门造车,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民群众处在实践的第一线,很多时候对问题的感受更直接、更准确,对情况的了解也更详细、更透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还不了解的东西,群众也一概不了解,许多时候广大群众跑到我们前头去了。改革开放的很多方针政策都是来自群众的创造,我们所做的就是把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推广开来。要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中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难题。

  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必须做到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增强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到基层接地气,多到现场摸实情,加深对民心民意的感悟,加深对客观情况的了解,加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求教,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基层的实践经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从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丰厚营养。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包括掌握网情民意,这样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六、有真本领就不怕有问题,关键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说,“政善治,事善能”。我们讲发现问题的敏锐,讲直面问题的担当,讲解决问题的办法,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现在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领导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认识好、解决好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本领。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克服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不断提高驾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必须切实加强学习。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只有持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敏锐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要大兴学习之风,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多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工作之余应该干些什么,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要带着问题学习,对照遇到的问题找知识上的不足、找能力上的差距,不熟悉的东西要努力去掌握,通过学习缩小差距、补齐短板,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带着问题思考,对工作和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刨根问底、举一反三,多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多想一想怎么看、怎么办,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实现从看到问题到洞悉问题转变,把学习成果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上。要带着问题调研,搞调查研究既要到那些有成绩、有经验的地方,也要到那些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对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望闻问切”“解剖麻雀”,从基层一线的实践创造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2014515日在中央党校2014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转自2014519日《学习时报》头版)

 

着眼长远   狠抓当前

再创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新辉煌

——在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周铁根

2014729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无锡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科学审视江阴的发展定位,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全面部署下半年目标任务,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咬定目标、克难奋进,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再创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辉煌。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着眼长远,高点定位,矢志再创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辉煌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久者,不足以谋一时。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发展,通过历届领导班子、历代江阴人的不懈奋斗,江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当前,江阴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转型升级的阵痛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发展方位、前进方向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准确的定位。年初,市委确定了“在高起点上谋求新跨越,在高平台上实现新提升,再创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新辉煌”的目标定位。具体地说,就是要团结和引领全市上下,立率先发展之志,举科学发展之旗,走提升发展之路,继往开来,接力奋斗,放大优势,拉长短板,努力使江阴的产业质态更加优化、城市形态更加现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确保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城市综合竞争力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把江阴真正打造成为一座充满实力活力魅力的国际化现代化滨江名城。这一目标定位,是市委科学审视江阴发展面临的现实基础、历史机遇和竞争态势,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和科学部署,符合上级要求,切合江阴实际,顺应群众期待,理应成为全市上下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

  实现这一目标定位,在发展路径上,要始终致力“四大提升”:

  一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是发展之基、兴市之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就是要以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三足鼎立”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主导产业全面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度拓展,推动科技、人才、资本高度集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要高度聚焦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壮大提升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主导产业发展好了,产业整体优势才能充分显现,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提升。当前,我们要增强主导产业发展意识,在壮大提升上下功夫,重点打造以特钢、石化、高端金属制品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汽车、船舶、机械制造、节能环保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以高端面料、品牌连锁为主体的纺织服装产业;以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为主体的微电子产业;以风电、光伏、LNG物流集散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壮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做大做强企业集团。把产业水平提升落实到企业发展主体上,通过35年的努力,真正培育出35家千亿级企业、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创新型上市后备企业,夯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三是激活放大民营经济。加大政策扶持,鼓励百姓创业,以小微企业的大发展实现民营经济的大提升,让一大批普通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逐步成为中产阶层。为此,在举措上,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项目为载体强攻增量投入,以优质的增量投入加速结构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二是以创新为驱动增强发展动力,让科技人才、创新集成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的动力源;三是以企业为主体加快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转变商业模式、提升治理能力、崇尚核心价值,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四是以效能为重点优化政府服务,不断改进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营造出有利于企业竞相发展的好土壤、小气候,使江阴经济迎来又一个发展春天。

  二要提升城市品质能级。城市是区域发展实力和水平的象征。提升城市品质能级,就是要在现有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和格局上,实现城市形态整体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管理精细有序,加快重点重大基础设施、功能载体的规划建设,以更优的布局、更高的品质、更强的能级,把江阴打造成具有区域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凸显文化气息、现代化内涵、国际化元素的现代滨江花园城市。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提升城市形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沿江、謔山湾、南门、应天河等区块,打造靓丽的商业、文化、交通、旅游业态,建设城市新亮点。二是提升城市教育文化医疗服务水平。站在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百姓民生、提升城市品位的高度,加快引进和发展大学,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引进培育高端医疗服务机构。三是建设快速交通体系。对内加快打造覆盖城区、联接城乡、功能完善、出行便捷顺畅的快速交通环网,对外加快规划建设以城际轨道、高铁为主体的快速交通体系。四是提升城乡道路、景观绿化水平。以集功能品位于一体、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目标,把城市道路建成清爽整洁的绿色走廊,让每个城市景观都更有品位、更具特色。五是加快改造城中村、脏乱差地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完成城中村、脏乱差地区的改造提升,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城市人居环境。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从根本上提升江阴城市形象,让江阴的百姓更加满意。

  三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是发展的生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就是要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把治水治气、节能减排作为首要任务,掀起一场遍布城乡、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把江阴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宜居家园。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下决心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把住产业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两低”企业,落实节能减排责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二是下决心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全市热电企业提标改造、关停整合,推进全市域热网整合重组,加快“煤改气”进程和水煤浆、煤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推广应用,切实降低煤炭消耗、减少煤炭依赖。三是下决心优化生态治理结构。严格控制建设强度,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生态湿地,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供水、供热、绿化、污水处理、环卫保洁等生态网,不断健全绿色信贷、区域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保体制,让美丽宜居的环境成为全市人民共享的福祉。

  四要提升百姓民生福祉。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提升百姓民生福祉,就是要高水平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社会公平正义,市民安居乐业,人人共建幸福,处处共享和谐,把江阴建成群众幸福感最强、满意度最高的首善之区、幸福之城。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稳步提高,加快实现各项保障的扩面提标、公共事业的城乡统筹、惠民政策的健全完善。二是切实优化民生服务。紧紧围绕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安居养老、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工程,让群众更多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切实完善民生机制。大力推进民生工作方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社区工作机制,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把惠民政策、公共服务、平安稳定送到百姓家门口,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活年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

  实现这一目标定位,在发展理念上,要牢牢把握“四个坚持”:

  ——坚持以解放思想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精神是奋斗的动力。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最大的瓶颈是思想的瓶颈,最大的突破是思想的突破。面对更强的区域竞争、更重的改革任务、更高的百姓期盼,我们必须跳出江阴看江阴,要在继续发展上解放思想,始终高举发展大旗,视差距为空间,化挑战为机遇,咬定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动摇;要在巩固地位上解放思想,始终坚持高点定位,以发展的争先、转型的率先、改革的领先,保持领跑地位,再创江阴辉煌;要在攻坚克难上解放思想,始终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搏气概,以直面困难的无畏精神、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抢占发展制高点。

  ——坚持以改革创新来激发动力、增强活力。作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江阴能够取得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就是靠改革求突破、拓空间。如今,江阴要高点跨越、高位提升,仍然要靠改革增动力、添活力。我们要牢固树立“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活力”的理念,围绕政府把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让给市场这两大改革核心,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在为发展营造最优环境、为基层注入最强动力、为全社会创新创造开辟最大空间上深化改革,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要素集聚能力上力求突破,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显著成效,把上上下下的改革热情调动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汇聚起推动江阴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坚持以凝心聚力来共谋发展、共创伟业。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江阴要想谋求更大作为、实现更大抱负,必须聚万众之心、举全市之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无往不胜、无坚不摧。全市上下要牢牢树立“每个板块都是主战场、每个部门都是主力军、每个人都是主人翁”的责任意识,以班子之间的协调配合、相互补台,政企之间的同频共振、同心同向,干群之间的群策群力、携手奋进,不断激发广大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各个板块竞相争先的积极性、干部群众克难进取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份责任抓到底、一气呵成干到底的生动局面。

  ——坚持以务实苦干来争先进位、实现跨越。业精于勤荒于嬉,任何事业都是干出来的。全市上下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干字当先、实字当头,始终把真抓实干当作一种责任,紧紧抓住“四大提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一件一件求突破,一项一项抓落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干;把埋头苦干当作一种境界,大力发扬拓荒牛精神,以讲大局不讲条件、讲奉献不讲困难的事业心,以“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责任感,甘于奉献、坚韧不拔地干;把紧张快干当作一种追求,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争分夺秒、雷厉风行地干,以先人一步、胜人一筹的发展成效,突破自我、构筑优势,实现赶超、赢得跨越。

  谋求新跨越、实现新提升、再创新辉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江阴人民寄予我们的殷切期望;加快“四大提升”、把握“四个坚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江阴前行的根本指引。宏伟的目标摆在我们面前,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肩上,我们必须接过发展的接力棒,团结一心,再次启航,用我们的激情奋斗、崭新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共同开创江阴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个问题   狠抓当前,实干苦干,奋力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完成

 

  今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承前启后之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完成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半年,面对十分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产业、城市、生态、民生“四大提升”的总要求,千方百计保增长、抢抓时机促转型、全力以赴抓改革、一着不让惠民生,全市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各项事业协调并进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持续低迷的不利局面,我们采取了动员企业转型、强化外出招商、逐月分析通报、组织项目观摩、防控金融风险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全市经济保持了稳健发展、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7.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7亿元,分别增长8.4%、10%和16.7%;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192.2亿元,增长14.4%,其中利润总额137.5亿元,增长19.6%;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1.2%和11.9%;到位注册外资5.4亿美元、自营出口60.8亿美元,分别增长18.3%和16%;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950.8亿元和2260.2亿元,增长9.2%和8.4%。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华泰汽车变速器、中芯国际集成芯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签约,可望近期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完成“三资”投农5亿元。以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双过半”为标志,江阴经济在困难之年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城市建设有力推进。继续保持高强度、快节奏的城市建设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形象实现稳步提升。上半年,滨江花园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沿江地区中央景观大道一期、临江景观道路一期、鲥鱼港路改造全面完成,船厂公园实现优化提升,山前路改造加快推进。应天河风光带一期建设顺利完成,芙蓉湖公园建设全面启动。澄江西路隧道竣工通车,虹桥路南延段、中山路南延段等断头路建设快速推进。“两路一河”、渡口迁建、锡澄高速花山互通、新沟河延伸拓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主城区新建、续建安置房14个项目134万平方米。

  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以天蓝、地绿、水净为目标,积极实施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在全省率先推进热电整合,加快实施苏龙热电热网整合、华西海澜热电整合等工程,15家热电企业完成提标改造,华西老电厂等3家热电企业实现关停,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重大突破。强化节能目标考核,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深化能源管理体系,节能减排任务按时序完成。环保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市安全供水率、污水处理率、垃圾收运率有了新提高。深入推进“河长制”管理,河道整治有序开展。新增造林绿化5865亩,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3%。

  改革创新稳步实施。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6个专项小组,研究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267项基本改革任务,具体明确了今年76项改革重点工作,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上半年,我们调整了镇街、园区绩效考核办法,把基层的注意力更多引导到有效发展上来;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实施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各板块财政增收的积极性;成立了高新区青阳工业园区管委会,进一步理顺高新区发展体制机制。同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审批提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等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经济运行困难和社会矛盾凸显的双重压力下,努力改善民生民计。上半年,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8.6%和10.3%。十件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基本养老、被征地农民保障等社保标准整体提升,市医疗中心等一批民生工程加快建设,元林老年大学正式投运,高考质量稳步提升,全市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电、计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信访稳定工作扎实有效,平安法治工作稳步推进,全市违法犯罪警情数、安全生产事故数、交通事故亡人数逐年下降。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按照中央、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扣“五检查五解决”主线,强化“一把手”责任,认真抓学习,广泛听意见,务实抓整改,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委十项规定,开展“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专项行动,治理“中梗阻”,提振精气神。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制定出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推进权力运行制度规范和公开透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认真实施干部超职数清理、干部选任全程纪实,干部选任和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大、政协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统战、人武、法院、检察、群团、双拥、老干部、老龄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成绩令人鼓舞,收获饱含艰辛。回顾半年多来的工作,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广大企业科学应对、创新创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在座的同志们,承受了比过去更大的压力,付出了比过去更多的辛劳。在此,我代表中共江阴市委,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中小微企业运行困难、资金紧张、市场不畅,部分经济指标与年初预期差距较大;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步子不快;发展的状况和工作还不平衡,少数板块、机关部门的工作力度和成效与面上相比差距较大,少数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攻坚意志和实干作风需要进一步增强。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下半年,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正视差距不懈怠,锁定目标不动摇,积极应对当前形势,牢固树立目标意识,满怀信心、科学应对、迎难而上,更大力度推进经济稳健发展、城市优化提升、生态文明向好、民生持续改善、改革不断深化等重点工作,以全年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为再创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新辉煌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力以赴抓经济,牢牢把握稳增长、促转型的主动权

  任何条件下,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都不能动摇。当前,越是宏观形势严峻复杂,我们越要头脑清醒、坚定不移,越要锁定目标、全力攻坚,积极落实稳增长、促转型、抓创新、优服务的硬举措,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完成。

  强攻项目投入。项目始终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全市上下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面掀起引项目、建项目、抓项目的新热潮。要激发本土企业上项目。江阴本土企业多、规模企业多、上市公司多,这是我们上项目、抓投入最宝贵的资源。要完善技改装备贴息、项目服务提速等政策,支持规模骨干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转型提升重大项目投入,提升装备、工艺、产品,创新生产、管理、营销模式,抢抓机遇谋求战略合作、实施兼并重组,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挺进。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步伐,与新技术、新项目、高端人才嫁接,催生一大批高科技、高成长性、高效益的重大项目。要突出招商重点引项目。在选优配强招商力量的基础上,始终保持招商引资的强攻态势,瞄准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港台和北上广等先进地区,锁定世界500强、央企国企、知名民企,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税源型、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大型商贸、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高端商务、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及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项目。要以项目签约率、开工建设率、投入产出率为重要标准,扎实开展金秋经贸洽谈等招商活动,强化对台湾、深圳等地招商签约项目的跟踪对接,确保项目招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完善推进机制建项目。机制有力才能项目投入有效。要努力建强“三大机制”:一是领导挂钩机制。市四套班子领导要密切关注挂钩项目推进进度,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切实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题,各开放园区、镇街班子成员也要落实相应的跟踪和联系责任,确保重点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二是要素保供机制。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要素协调、优化要素配置,帮助项目建设化解资金、用地、用电、用工等难题,以优质高效的协调服务助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三是督查考核机制。坚持用项目建设评价发展成效、考核工作实绩、衡量领导水平,加快完善招商引资、项目投入专项考核机制,继续开展项目观摩竞赛活动,对久拖不动的项目,除情况通报外,对有关责任人实施责任倒查。

  建强园区载体。开放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集聚全市最多最好的优势资源,理应在全市经济增长中勇挑重担、争作贡献。高新区要围绕打造全省国家高新区示范园区,一手抓本部提升发展,加快调优产业布局、调高产业层次,推进特钢新材料、汽车制造、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基地式发展,金属制品、高端智能装备、总部经济等特色产业园区式布局,生物医药、传感器等战略性产业裂变式扩张,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爆发式增长,加快推进兴澄特钢钢板深加工、华泰汽车变速器发动机及整车、中芯国际集成芯片、世茂旅游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夯实后劲;一手抓青阳园区建设,在优化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年内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安置房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年内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临港经济开发区要以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上,更大力气招引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汉邦石化、常隆客车、普洛斯物流、LNG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重点打造临港物流、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园中园,年内确保重大项目和投入总量实现大的突破;在核心区建设上,以统筹城乡为基础,集聚要素资源做旺临港核心区,做到既有城市形态的大提升,更有商业人气的大集聚。靖江园区要按照建成全省联动开发先导区实验区示范区的总要求,以联动开发新十年为契机,全力招商引资,狠抓重点企业,做大经济总量,加快推进大明重工、中建钢构、中泰研发等项目建设,以持续的项目投入为打造“千亿园区”奠定基础。同时,加快完善规划、建设载体、提升功能,不断优化园区形态、营造发展环境。重点镇街工业集中区要按照集约化特色化品质化的要求,通过引进项目、优化产业、完善配套、提升功能,实现集中区建设提档升级,更好地助推镇街经济发展。

  狠抓发展转型。尽管当前稳增长的任务艰巨,但促转型的方向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工作不能松。要充分借助宏观环境的倒逼机遇,突出科技、人才、资本等方面,加快推进经济发展从二产向三产、从低端向高端转型。要注重科技驱动。围绕创建全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入实施品牌、标准、专利战略,积极落实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特别要以产业化为方向,支持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确保年内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全覆盖,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8%。要注重人才推动。继续实施人才强企“330计划”,围绕“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完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用足用好高新技术创业园、诺奖得主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载体平台,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多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年内确保引进高层次人才400名。同时,加强对企业家和企业高管的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注重资本拉动。围绕企业上市、股权融资、科技创业,以“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为推动,大力引进各类资本和投资机构,健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类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完善企业上市激励政策,做大做强上市板块,力争年内新增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8家。

  严控金融风险。面临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要高度警惕经济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这条底线。广大企业要切实增强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对外审慎投资,对内加强管理,保持稳定现金流,从严控制负债率,使企业发展始终处于稳健运行、风险可控的状态。用好中小企业互助资金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平台,立足自身解决好资金问题,守住防范风险的第一线。各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政银企荣辱与共、共生共荣的发展意识,不惜贷、不压贷、不抽贷,抢抓央行“定向降准”契机,千方百计对上争取指标、对下扩大投放,降低融资成本、创新金融产品、盘活存量资金,尽力满足重大项目的信贷需求,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风险跟踪和监控,按照“分类指导、严密防控、依法处置、协调联动、快速及时”的要求,对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金融风险早掌握、早处置、早化解。这里强调一下,市里已经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专项负责对经济金融风险事件的处置工作。各板块也要成立相应班子、抽调专门力量,负责此项工作的协调推进。金融办要加大统筹和指导力度,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特别是公检法机关要联手出击、从严从快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等经济金融违法行为,形成强大威慑,切实维护我市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

  (二)建管并举快推进,不断开创城乡建设管理的新局面

  城市建设工作千头万绪,唯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才能集中力量、有效突破。下半年,要坚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总要求,有力有序拓空间、快建设、强管理,大力提升城乡建设管理工作水平。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加快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要聚焦四大区域,优化片区形象,展现城市美好愿景。沿江区域要完成公园路、山前路等区域道路改造,建成开放鲥鱼港公园,扎实推进区域标志性建筑滨江商务大厦建设,加快引进一批能够真正提升滨江外滩形象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早日展现“江阴外滩”的靓丽形象。南门地区要提升商业地块开发品质,疏通区域路网体系,建设应天河风光带二期,改造南门历史风貌街区,提前布局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市民向往的宜居板块。謔

山新城要加大招商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以完善的生活配套提高品质、汇聚人气。老城区要加快制订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5年计划,今年完成3个城中村、9个老旧小区的改造,着力扭转脏乱差现象。要保质保量推进安置房建设,建成电视台南侧等6个项目53万平方米,续建塔南村留置用地西侧等8个项目82万平方米,新建黄山小区二期等5个项目59万平方米。分配安置房最见智慧、最见水平,要公平、科学、有序抓好分房工作,真正让群众放心、满意。

  加快重点交通工程建设。随着今年一批交通重点工程的建成,构建全市快速交通体系的时机日趋成熟。要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加快研究优化全市快速交通体系,积极推进各项建设,把江阴打造成全省交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点。对内,要完成快速通道、渡口和重要节点改造。10月份要确保江阴大道、海港大道建成通车,新渡口完成通航准备,韭菜港、黄田港同步启动搬迁。年内,打通中山路南延段、普惠路中段、虹桥路南延段等城区“断头路”,加快建设锡澄高速花山互通,暨南大道西延段建成通车,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主体完工。对外,加大轨道交通的对上争取力度,全力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沿江城际、泰锡宜城际铁路早日落地江阴,加快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优化城乡规划,统筹推进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坚持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完善片区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以科学的功能定位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无锡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为引领,以点带面,优化镇区面貌,提升整体水平,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着力巩固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成果,完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加快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

  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把握土地收储出让节奏,突出成熟地块的推介招商,吸引优质开发经营主体参与建设,以高端项目、地标建筑的落地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造福市民群众。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风险,科学配置全市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小城镇开发建设规模,加强商品房预销售监管,及时稳妥处理各类房产纠纷。稳步提升货币安置比例,试点商品房回购安置,稳妥有序创新安置模式。优化城市管理模式,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完善管控责任体系,持续推进主城区、集镇区违法建设、建筑垃圾、交通秩序、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行动,提高城市管理的常态化、精细化水平。

  (三)义无反顾优生态,努力打造宜人宜居的良好环境

  江阴的生态环境建设正处于负重爬坡的关键期,必须义无反顾、强势推进。要不断夯实硬件基础,以最坚韧的决心、最严厉的举措,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以环境改善的显著成效让广大市民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明确重点企业、属地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管齐下”,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要多措并举削减存量,组织实施重点行业30个节能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城区“一拖四”、澄东“四合一”等9家热电企业整合工程,年内关停“三高两低”企业80家,化工企业全面整治到位。要把住源头严控增量,坚决遏制“两高”行业、燃煤项目新建扩能,严控新上化工项目。要整合资源控制总量,实施区域环境总量控制,新建项目在各板块内进行总量平衡。

  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工程。大气环境、水环境是江阴环保的重中之重。在治气上,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措施,大力实施化工园区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老旧机动车,开展城市扬尘专项整治,狠抓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不断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监测监控体系,加快改善大气环境。在治水上,强化“河长制”管理,扎实开展张家港河、老锡澄运河等主要河道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大印染行业专项整治力度,加快提升河道水质。

  大力推进环境保障工程。加快完善支撑江阴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张网”:一要健全完善垃圾处理网,建立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启动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园,全面提升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水平。二要构建安全供水网,启动建设绮山应急备用水源地工程,推进小湾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完成3家转供水厂整合工作,加快改造澄东南地区老旧供水管网,全面提升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三要高质量、高标准整合建设污水管网,推进污水厂(网)一体化运营管理改革,年内新增污水主管网50公里,完成50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改造。四要加快推进城区热网整合工程,确保年底实现主城区部分区域集中供热。五要构建生态绿网,突出新建骨干道路两侧、航道沿岸、石宕山体、村庄周围等重点地块,掀起新一轮造林绿化热潮,确保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3.3%。

  (四)以人为本促和谐,增强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把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增进和谐、维护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不折不扣做好民生实事、创新社会治理,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不断健全民生保障。就业保障上,要围绕争创省创业型城市的目标,实施更积极的就业创业帮扶政策,重点针对应届毕业大学生、被征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四大群体”,全面推行人力资源实名制动态管理,确保困难家庭大学生100%就业。社会保障上,要按照“制度整合、扩面提速、待遇提升、监管加强”的要求,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城乡低保由月人均530元提高至600元,年内城保扩面新增参保5万人。住房保障上,全面完成12万平方米保障房、10万平方米公租房的建设任务。公益慈善上,加大慈善帮扶力度,加强慈善组织建设,整合全社会力量,共同编织社会关爱网络。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要按照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形成合力的要求,加快社会事业重点工作的有力推进。教育上,大力实施学校内涵发展三年规划,加快建设实验小学北校区、立新中学等重点项目,积极引进和发展大学。卫生上,推进全市医疗卫生布局调整,加快市医疗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组建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龙头的两大医疗联合体,提升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水平。文化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深入实施文化强市工程,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覆盖。体育上,启动新一轮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10分钟健身圈”建设水平和全市体育人口占比。养老上,努力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加快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推进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改革,形成多元化、高水平的养老新格局。人口计生上,完善三级人口计生服务体系,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促进我市人口计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切实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和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围绕环境污染、“两欠一逃”、非法集资等重点领域、重点问题,深入开展矛盾排查化解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公调、访调对接实体化运作,健全联合接访和网上受理信访机制,确保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要深化法治江阴建设。以创建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快实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深化“六五”普法,提升法治文化建设水平,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要切实维护平安稳定。始终保持对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全力做好反恐维稳和青奥安保工作;严格落实企业、属地、部门“三方责任”,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江阴这方土地平安有序、和谐稳定。

  (五)抢抓机遇推改革,全面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改革始终是江阴的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我们要积极抢抓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期,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无锡市委部署要求,努力在各项改革上走在前列、率先突破,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注入强大动力。重点抓好“五项改革”:

  一是政府行政效能改革。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设置、理顺权责关系,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编制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行政服务事项目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切实做到“目录之外无审批、无收费”。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落实“三集中三到位”为主抓手,归并部门行政审批职能,优化审批流程,强化督查考核,着力解决项目审批时间长、手续繁、制约多的问题。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工商、质监地方分级管理,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步伐。要深化强镇扩权试点改革,加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力度,抓好徐霞客镇综合执法局和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巩固试点成果。

  二是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向市场主体让利、向基层倾斜、向转型升级发力的导向,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好、执行好年初调整的财政管理体制,健全市与镇街、园区财权事权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有效增强基层组织公共服务职能。适应全口径预算管理要求,完善预算编制体系,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积极推进9个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试点。要优化税收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家税制改革要求,扎实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夯实地方税源基础,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正税清费、规范征管,全面清理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开发开放体制改革。围绕推进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不断深化开发开放体制改革创新,促进江阴经济与全球经济高度融合。要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园区发展体制。按照全市经济发展主阵地、改革开放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目标,重点在科技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集聚机制、务实高效的服务机制、精简统筹的社会管理机制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机制,不断释放出体制机制的活力与动力,推动产业项目建设、科技人才落地、城市建设管理创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体制。以加快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为重点,放宽投资准入,完善对外投资管理,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打造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加快各类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海关监管、检验检疫、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以对外贸易便利化推动开放型经济大发展。

  四是生态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行政、市场、法律作用,构建立体高效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积极推进规划环评、政策环评、战略环评,避免因重大决策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要强化污染治理利益导向机制,坚持“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理念,加强资源有偿使用、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等政策创新,制定生态红线保护区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进水权交易的试点运行。要健全环保责任追究机制,对顶风作案、肆无忌惮的环境犯罪行为,要露头就打,追究刑事责任,切实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

  五是现代金融服务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依托江阴扎实的产业基础,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的竞争力和经济贡献度,努力打造金融资源集聚区和金融运行安全区。要加快推进金融创新。顺应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加强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创新,努力培育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地方金融体系。以开展农村综合金融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方式创新,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金融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政策,鼓励支持本地金融机构和企业到自贸区设立窗口机构、开展业务,吸引自贸区金融机构来澄开展业务。积极吸引中外金融机构来澄设立分支机构,从而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提升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要加强改革举措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政策措施的协同配合,把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举措,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统筹谋划、有效对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各项既定的改革任务,都要按照已经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扎扎实实推进,不断见到成效,全面构筑江阴改革新优势,为再创江阴改革发展新辉煌注入不竭动力。

 

第三个问题   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为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要完成好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唯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紧张快干,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以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主线,鼓足争先斗志,汇聚攻坚合力,狠抓实干作风,以各项工作的高效推进决战下半年、决胜全年度。 

  1、强化党的建设,固本强基抓落实。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抓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契机,更大力度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为全市改革发展注入动力、提供支撑。要善始善终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按照更高标准,落实更严要求,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一鼓作气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第二、第三环节工作,防止前紧后松、短期效应。针对事关全局发展、群众意见集中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监督检查,强化问责追究,确保“四风”整改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旗帜鲜明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好吴仁宝实境教育课堂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认真执行中央新的《条例》,适应形势任务需要,重用接受任务不打折扣、执行任务不怕困难、完成任务不降标准的干部。扎实做好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等工作,切实预防和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广泛开展“五先五好”创建活动,配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把广大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完善长效机制,实现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要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情况的管理考核,强化“一岗双责”,形成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体系。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发生在领导干部中的腐败案件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化廉政警示教育,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着力推进“31”制度廉洁性评价,深入实施农村三务公开信息“直通车”,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不断塑造江阴干部风清气正的好形象。

  2、强化领导带头,明确责任抓落实。领导干部的敬业精神直接影响一个区域、一个部门的发展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珍惜岗位,尽忠职守,努力争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业绩。领导是责任,必须履职尽责。责任比能力更重要。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尽责是本、失责是耻,时时刻刻掂量自己岗位职务的分量,想想如何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兢兢业业履行好组织和人民交给自己的职责。领导是榜样,必须率先垂范。要想在高平台上实现新提升,注定全市上下要多吃苦、多流汗,领导干部更应吃大苦、流大汗,带头冲在改革发展、民生改善、维护稳定的最前沿,哪里问题最突出,哪里就应出现我们的身影和声音,哪里的矛盾最复杂,哪里就应体现我们的智慧和才能,让干部群众信得过、跟着干。领导是服务,必须岗位在一线。服务是领导干部的天职。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做“指挥员”,更要做“战斗员”,要主动深入发展一线、民生一线、维稳一线,深化“三走进三服务”、结对挂钩联系等活动,确保工作在一线展开、问题在一线解决、发展成果在一线体现。

  3、强化过程控制,督查问效抓落实。在紧运行的宏观态势下完成全年任务,矛盾多、难度大,更需要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程跟踪。要汇聚众志成城的合力。决胜全年目标任务,需要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方方面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尤其对涉及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程推进、重要改革事项等关键性、全局性工作,人大政协要履职尽责、鼎力支持,镇街园区要狠抓落实、全力攻坚,机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群团组织要主动作为、献计出力,共同营造出群策群力、决战决胜的火热氛围。要增强目标考核的动力。抓好责任分解、逐级落实,强化重点工作的项目化管理,算好时间账、任务账、差距账,明确目标要求、时序进度和具体责任人,形成人人有指标、个个有压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确保项目快推进、问题快协调、目标快完成。要传递督查问责的压力。健全压力传导、督查问责、跟踪问效等机制,对正在落实的查进度、没有落实的查原因、影响落实的查责任,凡重点工作推进落后、主要指标完成滞后的板块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到常委会上说明情况,以严肃有力的督查问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赶在前、超在先。

  同志们,百舸争流,奋勇者当先。现在,决战下半年的战鼓已经擂响,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无锡市委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实干苦干、奋勇争先,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以勇于担当、争先进位的业绩,为再创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张红宇   王乐君   李迎宾   李伟毅

 

土地是农业之本、民生之源,土地制度既直接关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与工业化、城镇化有着紧密联系,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根本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扎实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撑。

  一、切实贯彻落实“长久不变”的要求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村土地政策一以贯之的重要取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如何把“长久不变”的要求落到实处,既是当前的迫切任务,更事关长远发展。

  (一)明确“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周期为70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期一直呈延长趋势。从改革之初土地承包合同一年一定到确定15年的土地承包期,再到二轮承包将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都明确体现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政策取向。“长久不变”之后是否需要规定土地承包期,或者就以长久不变的规定替代具体的土地承包期,目前各方的争议还比较大。从实现政策目标而言,只要能稳定农民预期,不设具体土地承包期限,或者是以目前的30年为一个承包周期,本质上并无区别。但为了保护农民土地利益,也为了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承包管理等方面的操作便利,设置具体承包期限的办法更为可行。建议可参照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70年的规定,明确“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周期为70年,并且在一个承包周期届满后,符合条件承包者的承包周期自动延长。

  (二)实行“长久不变”与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挂钩。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实现“长久不变”,存在是与二轮土地承包还是与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相挂钩的不同选择。我国不同地区土地承包模式差异较大,除了比较常见的“大稳定、小调整”模式之外,还存在“生不增、死不减”、“大调整、大变动”等不同做法,大部分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调整行为,二轮承包时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些地区很多群众对土地调整还有较强预期,特别是寄期望于二轮承包期结束后再调整一次土地。如果是在二轮承包的基础上“长久不变”,可能会因难以处理好稳定的调整关系而引发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稳定。2013年中央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要求,有105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这是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的重要措施。建议把“长久不变”与土地确权统筹考虑,允许群众在民主决议的基础上对土地适当微调,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确权登记颁证,同时宣布“长久不变”,自此之后土地不再调整,相对长时期解决问题。

  (三)做好“长久不变”与土地流转期限规定的衔接。这与流转土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培肥、耕地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密切相关。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目前各地土地流转期限普遍较短,导致土地流转关系不稳定、土地流转行为短期化。实行“长久不变”后,土地流转双方可以签订相对较长期限的流转合同,以保障土地流转关系相对稳定。因此,建议可结合对“长久不变”下土地承包周期为70年的考虑,支持流转双方签订期限相对较长的土地流转合同,形成长期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便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平等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影响重大。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4亿亩,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为26%。但在土地流转加速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与时俱进明确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概念。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都采用的是笼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提法。但从理论上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包含了承包权和经营权两种不同的权利内容,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流转形式中,只有转让等少数流转方式涉及承包关系的变化,转包、出租等占据主导地位的流转方式并不涉及土地承包关系变化。从实践情况看,土地流转中采用转让方式的情况很少发生。目前采用转让方式流转的土地不到流转总面积的4%,绝大部分情况下土地流转并不影响原有承包关系;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看,无论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关键都在于用活土地经营权,而与承包权没有必然联系。为进一步明晰土地流转政策、细化土地流转服务,建议今后在相关政策文件中,除涉及土地承包关系变动的转让等流转方式外,明确用土地经营权流转来替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表述。

  (二)正确引导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的行为。企业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组成部分之一,工商企业是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主体。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有助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迫切问题,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助长耕地“非粮化”和挤压小农利益空间等矛盾问题。对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参与农业经营应正确引导、兴利除弊,重点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与此同时,还应未雨绸缪探索建立防控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潜在风险的有效机制。一是进入要明确门槛。工商资本流转农地达到一定规模的,需要具备应有的农业经营能力并经农业等部门认可。二是经营要遵守法律。国土、农业等部门要加强执法,对工商企业的土地利用进行监控,确保不改变土地用途。三是风险要提前防控。借鉴部分地区设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或准备金制度的办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

  (三)扎实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这是重大的政策突破与创新,有利于发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融资功能,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缓解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题。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扎实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一是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政策界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客体是使用权,农户利用自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他主体利用合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均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土地承包关系。二是切实防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潜在风险。为防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造成金融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建议进一步明确,相关主体用于抵押的只能是自有或合法取得并已经支付流转费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用于抵押、担保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如成都规定抵押的承包地不超过农户承包地面积的2/3),用于抵押、担保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最长不能超过20年(参照《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条关于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的规定),政府通过设立保证基金等形式来防范风险。

  (四)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行为。股份合作是土地流转的形式之一,预计2013年年底,采取股份合作方式流转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4%,所占比重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同比增长了53.4%。目前的政策法规对土地入股的要求比较严格,《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可以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从政策内涵看,对入股的主体有限制,只能是在承包方之间;对流转的目的也有规定,只能是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决定》明确,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拓宽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范围。为防范农民入股工商企业等法人之后,因法人经营不善倒闭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议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入股不得改变原有土地承包关系,即使企业倒闭破产清算,受到影响的也只是有限年度的土地使用权。与此同时,在程序上还应尽到告知义务,在土地流转时向农户警示土地入股企业的相关风险。

  三、逐步探索建立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

  《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在农民变市民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农村的土地等财产权益的退出问题。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3.73%,未来到达城镇化高峰时,这一比例可能会超过70%,还有几亿农民将要进城。进城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退出土地经营和退出土地承包两个层次。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健全,进城农民通过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来退出经营已经没有制度障碍,但是否退出、如何退出土地承包还需要深入研究。

  (一)是否退出应尊重进城农民的意愿和选择。目前,《土地承包法》仅规定在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且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应当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但由于我国“候鸟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不彻底的城镇化模式,只解决了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2.34亿人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实际上远未市民化。因此,我国只能是有条件、有步骤地逐步建立进城农民的土地退出机制。一是坚持以户作为退出的基本单位。农户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也是土地承包的基本单位,即使个别或部分成员迁入城市,农户作为承包主体依然存在,因此应坚持以农户而非个人作为土地退出的基本单位。二是农户退出要具备充分的前提条件。考虑到承包地还承担着农户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因此除了全家迁入城市之外,还应把是否具有稳定的就业、收入和享受平等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退出承包地的前提条件。是否退出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即便具备了退出承包地的硬条件,也应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并设置一定时间作为过渡期,不急于收回农民承包地。

  (二)明确退出承包地应由集体给予经济补偿。《物权法》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质,这是农民的一项重要财产权利,应对农民退出承包地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并作为重要前置条件。一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补偿主体。鉴于承包地属农民集体所有,集体经济组织处于所有权主体的地位。因此,进城农民交回承包地的,要由集体给予补偿,包括补偿标准、补偿条件等具体规定,应充分尊重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对于经济困难的集体经济组织,国家可以给予支持,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集体的功能作用。二是以省为单位制定具体的退出办法。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土地承包具体办法差异较大,可以省为单位,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制定对全家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具体办法。

  (三)统筹考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与退出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未明确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规定。但由于农村土地承包以户为基本单位,只要农户作为承包单位还存在,而不论户中单个成员的变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就会一直递延。因此,尽管法律法规并未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作出规定,但实际上已经包含有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户家庭内继承的认可。只有在农户全家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情况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才成为问题。建议可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与退出问题统筹考虑,通过退出的方式来解决丧失集体成员资格农户的承包地问题。

  四、健全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土地制度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组织制度、产业形态和生产目标,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土地制度提出了新要求。

  (一)确保土地规模经营在“适度”范围。当前我国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对于解决“谁来种粮”问题、保障商品农产品供给、对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我国的规模经营要把握好“适度”问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既有量的问题,也要体现出质的提高。因此,我国规模经营的目标既要追求劳动生产率,更要追求提升土地产出率,而且国家的政策导向更应强调和鼓励提高土地产出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体现出量的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是简单的“归大堆”,经营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从当前我国的资源禀赋和工农收益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经营5060亩,一年一熟地区户均经营100120亩,较为符合国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受外部条件制约。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步伐和规模扩张,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的进程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相适应,不能超越或滞后于发展阶段。

  (二)切实解决好设施农业的用地问题。现代农业的产业形态日趋多元,农业用地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等现代畜牧业用地,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用地,粮食晾晒烘干、农机具停放等农业生产附属用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业用地,这些方面的用地已经大大超过了直接耕作土地的范畴,如何满足需求需要认真研究,落实好已有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有关政策的通知》等,但在一些地方还难以有效落实。探索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可考虑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块,专门用于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并实行差别化的管理办法。防止出现“搭便车”行为,严格政策界限,加强执法力度,坚决制止以设施用地之名行突破国家土地管理政策之实的行为。

    (作者:张红宇,农业部农村经营体制与管理司司长;王乐君,农业部办公厅副主任;李迎宾,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处长;李伟毅,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处长。转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6期)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