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天地 >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2015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15-03-02 来源: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

(2014年12月31日)

同志们,朋友们:

明天我们就要跨入2015年了。在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喜庆时刻,我们欢聚一堂,感到格外高兴。

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友人,致以节日的祝福!祝大家新年好!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注重谋划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我们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决维护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大局,隆重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我们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两岸交流合作良好势头。中共中央重点抓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惩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我们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

去年同一时间,我在这里说过,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要坚定不移实现改革目标。一年来,我们蹄疾步稳地推进各项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一些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改革为我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些成绩,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光荣属于大家。

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深化两岸合作交流,促进两岸一家亲、共筑中国梦。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奉法者强则国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我们要逐条逐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和措施。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规律,紧紧依靠人民,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我们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能罔顾国情、东施效颦。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好走稳自己的路。

同志们、朋友们!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人民政协发挥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着力搭建协商平台、创新协商载体、增加协商密度,聚焦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开展民主监督,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的一年,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为事业发展凝聚人心、增添力量。人民政协要深入进行调研视察、协商议政,积极开展民主监督,讲真话、进诤言,出实招、谋良策。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搭建协商平台、丰富协商形式、创造民主氛围,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向着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奋勇前进!

(转自《新华网》2015年12月31日)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内涵,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对新形势下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作出全面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全文如下: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就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1)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作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协商民主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了形式,拓展了渠道,增加了内涵。

(2)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面对社会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新变化,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新情况,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竞争博弈的新挑战,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

(3)指导思想。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4)基本原则。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贯彻民主集中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有序、积极稳妥,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广泛参与、多元多层,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求同存异、理性包容,切实提高协商质量和效率。

(5)协商渠道。继续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发挥各协商渠道自身优势,做好衔接配合,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各类协商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协商内容和方式。

(6)协商程序。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求,制定协商计划、明确协商议题和内容、确定协商人员、开展协商活动、注重协商成果运用反馈,确保协商活动有序务实高效。

三、继续加强政党协商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搞好合作共事,巩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

(7)继续探索规范政党协商形式。完善协商的会议形式,就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重大问题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就重要人事安排在酝酿阶段召开人事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主持;就民主党派的重要调研课题召开调研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主持,邀请相关部门参加;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协商座谈会,沟通思想、交换意见、通报重要情况,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或委托有关部门主持。完善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与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约谈形式。完善中共中央与民主党派中央书面沟通协商形式。

(8)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民主党派中央每年以调研报告、建议等形式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见和建议。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可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开展的国内考察调研以及重要外事活动,可根据需要、经统一安排邀请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参加。

(9)加强政党协商保障机制建设。健全知情明政机制,有关部门定期提供相关材料,组织专题报告会,协助民主党派优化考察调研选题。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与民主党派的联系,视情邀请民主党派列席有关会议、参加专项调研和检查督导工作。完善协商反馈机制,中共中央将协商意见交付有关部门办理,有关部门及时反馈落实情况。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协商能力建设。

无党派人士是政治协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联是具有统战性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有关部门要为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参加协商做好联络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党委要结合实际,对开展政党协商作出具体安排。

四、积极开展人大协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要依法行使职权,同时在重大决策之前根据需要进行充分协商,更好汇聚民智、听取民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10)深入开展立法工作中的协商。制定立法规划、立法工作计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健全法律法规起草协调机制,加强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与相关方面的沟通协商。健全立法论证、听证、评估机制,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对于法律关系复杂、意见分歧较大的法律法规草案,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协商,在各方面基本取得共识基础上再依法提请表决。

(11)发挥好人大代表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更好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提高代表议案建议质量,有关方面要加强与代表的沟通协商,增强议案建议办理实效。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鼓励基层人大在履职过程中依法开展协商,探索协商形式,丰富协商内容。

五、扎实推进政府协商

围绕有效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政府协商,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12)探索制定并公布协商事项目录。政府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工作实际,探索制定并公布协商事项目录。列入目录的事项,要进行沟通协商。未列入目录的事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沟通协商。

(13)增强协商的广泛性针对性。坚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等的沟通协商。专业事项坚持专家咨询论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重大公共利益或重大民生的,重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吸纳社会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涉及特定群体利益的,加强与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群众代表的沟通协商。

(14)完善政府协商机制。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各方面参与政府协商创造条件。完善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在立法、设定决策议题、进行决策时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反馈意见采纳情况。规范听证机制,听证会依法公开举行,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咨询程序,提高咨询质量和公信力。完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联系机制,建立和完善台账制度,将建议和提案办理纳入政府年度督查工作计划,办理结果逐步向社会公开。

六、进一步完善政协协商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15)明确政协协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各党派参加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政协内部的重要事务,以及有关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等。

(16)完善政协会议及其他协商形式。改进政协通过会议进行协商的形式,适当增加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次数,完善协商座谈会制度。更加灵活、更为经常地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增加集体提案比重,提高提案质量,建立交办、办理、督办提案协商机制。通过协商会议、建议案、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履行民主监督职能。

(17)加强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认真落实由党委、人大、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提出议题的规定,探索由界别和委员联名提出议题。规范年度协商计划的制定,由党委常委会会议专题讨论并列入党委年度工作要点。健全知情明政制度,相关部门定期通报有关情况,为政协委员履职提供便利、创造条件。规范党委和政府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参加政协协商活动。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

(18)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规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具体意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时对政协界别适当进行调整。完善委员推荐提名工作机制,优化委员构成。研究制定政协委员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在政协建立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

七、认真做好人民团体协商

围绕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开展协商,更好组织和代表所联系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有效反映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发挥人民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9)建立完善人民团体参与各渠道协商的工作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事关特定群体权益保障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相关人民团体协商。政协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及其界别委员的作用,积极组织人民团体参与协商、视察、调研等活动,密切各专门委员会和人民团体的联系。

(20)组织引导群众开展协商。人民团体要健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及时围绕涉及所联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协商。拓展联系渠道和工作领域,把联系服务新兴社会群体纳入工作范围,增强协商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积极发挥对相关领域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引领作用,搭建相关社会组织与党委和政府沟通交流的平台。

八、稳步推进基层协商

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稳步开展基层协商,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1)推进乡镇、街道的协商。围绕本地城乡规划、工程项目、征地拆迁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等,组织有关方面开展协商。加强乡镇、街道对行政村、社区协商活动的指导。跨行政村或跨社区的重要决策事项,根据需要由乡镇、街道乃至县(市、区、旗)组织开展协商。

(22)推进行政村、社区的协商。坚持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议事规程。积极探索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恳谈会等协商形式。重视吸纳利益相关方、社会组织、外来务工人员、驻村(社区)单位参加协商。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应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

(23)推进企事业单位的协商。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健全各层级职工沟通协商机制。积极推动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等重要决策事项进行集体协商。逐步完善以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为代表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依法管理,健全与相关社会组织联系的工作机制和沟通渠道,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开展协商,更好为社会服务。

九、加强和完善党对协商民主建设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握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有序高效开展。

(24)高度重视协商民主建设。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协商民主建设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和重要议事日程,对职责范围内各类协商民主活动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要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党委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掌握协商民主理论,熟悉协商民主工作方法,把握协商民主工作规律,努力成为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积极组织者、有力促进者、自觉实践者,通过推进协商民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5)建立健全党领导协商民主建设的工作制度。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分工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统一,确保协商依法开展、有序进行,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加强统筹协调,认真研究制定协商计划,解决协商民主建设的重大问题,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章程开展协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协商活动。加强对协商民主建设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26)支持鼓励协商民主建设探索创新。协商民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鼓励探索创新,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协商,建立健全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民意调查等多种协商方式。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注重实践经验提炼总结,并适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系。研究制定协商民主建设党内法规。

(27)营造协商民主建设良好氛围。各级党委要自觉把协商民主建设贯穿于各领域,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协商民主发展。党委宣传部门和主要新闻媒体,要加强正确舆论引导,普及协商民主知识,宣传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树立协商民主建设先进典型,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转自《新华网》2015年2月9日)

从政治体制改革大思路认识协商民主的

重 要 意 义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正式颁发。《意见》重申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思想写进了文件,以统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学习好、贯彻好这一文件。

“四个面对”和“五个有利于”深刻阐述加强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首先要从党中央的政治体制改革大思路认识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决不能离开国情、离开经济发展的要求,抽象地空谈政治体制改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时候,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有坚定的决心,而且有一个大思路。这就是,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点,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看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轮子。

这一大思路,坚持和遵循了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大原则,坚持和遵循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大道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大思路。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大原则,最根本的,就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尊重国情,尊重历史,尤其要尊重党和人民创造的实践经验。《意见》指出,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设施之中看作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实现形式。协商民主科学内涵的这一概括,不仅把“改革”、“稳定”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起纳入为协商的内容,而且指出协商民主具有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实现形式这一特点。这一科学概括,说明我们的协商民主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贡献,就是在尊重国情、尊重历史、尊重党和人民创造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作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大部署,从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了形式,拓展了渠道,增加了内涵。

坚持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大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政治适应社会存在,促进社会进步,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大背景下去思考和部署。《意见》在论述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意义的时候,立足于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提出了“四个面对”和“五个有利于”。所谓“面对”,就是政治要适应社会存在及其新走势。“四个面对”,就是我们今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面对社会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新变化,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新情况,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竞争博弈的新挑战。所谓“有利于”,就是政治要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和进步。“五个有利于”,就是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四个面对”、“五个有利于”,深刻地阐述了今天加强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

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构建“6+1”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

政治体制改革怎么改?是国内外许多人关心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已经描绘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勾勒出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轮廓。简而言之,这就是以民主和法治为两个轮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次中共中央的《意见》一个最大的成果,就是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清楚地勾勒出来了。

《意见》清晰、明了地勾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个“6+1”的体系。所谓“6”,就是:一要加强政党协商,二要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三要扎实推进政府协商,四要进一步完善政协协商,五要认真做好人民团体协商,六要稳步推进基层协商;所谓“1”,就是在上述已有基础的六大协商制度外,还要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这七大协商制度,在《意见》中被称为七大“协商渠道”。所谓“协商渠道”,就是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民主通道,享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民主协商。由于这七大协商渠道,发育程度还各不一样,《意见》提出在工作部署上要分三种情况加以推进。这就是:一要继续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二要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三要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我们都知道,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归根结底,就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协商民主制度,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令人高兴的是,这次《意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想变成了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工程实施图。

只要我们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积极建构这样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并把它同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选举民主制度相配套、相促进,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给人民群众真正带来实惠而不是带来社会动荡的社会主义民主,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我们中国人的新贡献。

在改革创新中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作用

《意见》在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同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地位作出了新的规定。这就是明确了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是一个“专门协商机构”。在协商民主的七大协商渠道中,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担负着“专门协商机构”的重任,这一定性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高度重视和期待。

与此同时,《意见》对于怎么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对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主要内容、协商形式、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以及人民政协自身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关于协商的主要内容,明确了人民政协要就四大问题进行民主协商,这就是:(1)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2)各党派参加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3)政协内部的重要事务;(4)有关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等。关于协商形式,最突出的,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提出了要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关于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特别是提出要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规范年度协商计划的制定,健全知情明政制度等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要求。关于人民政协自身的制度建设,提出在条件成熟时对政协界别适当进行调整,完善委员推荐提名工作机制等等,回应了政协委员多年来的建议和诉求。《意见》关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协协商的要求和规定,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

加强和完善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关键。加强和完善党对协商民主建设的领导,一是指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推进协商民主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指各级党委在协商民主中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握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协商民主有序高效开展。

加强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需要学习协商民主。我们党在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对协商民主的研究还只是最近这十多年的事情,从总体上说,协商民主还是一个新事物,因此,对于各级党委及其领导同志来说,在加强对协商民主领导的同时,有一个学习协商民主的任务。需要学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学习协商民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学习协商民主的协商渠道和协商程序,学习各地创造的协商民主新鲜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与学习的互动中不断推进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

加强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要掌握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和协商程序。《意见》对于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渠道程序,做了深刻的阐述和明确的规定。强调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贯彻民主集中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此,就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坚持依法有序、积极稳妥,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三是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坚持广泛参与、多元多层,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五是坚持求同存异、理性包容,切实提高协商质量和效率。为掌握好这些基本原则,还要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制定并执行好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协商程序,确保协商取得高质量的成效。

加强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还要建立健全协商民主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从党委来说,要把协商民主建设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和重要议事日程,对各类协商民主活动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各自章程开展协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协商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对协商民主建设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从人大、政府、政协、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来说,要积极争取党委领导,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协商内容和方式。总之,各级党委要在高度重视协商民主建设的同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分工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学习、改善和加强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并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民主与法治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转自《人民政协报》2015年2月10日2版)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一、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正确把握,也是指导2015年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这里有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使然的因素,也有全球经济增长恢复乏力的背景,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包含诸多新机遇、新挑战。如何看、怎么办?关键在于对经济规律的把握是否符合实际、对经济治理措施的贯彻是否坚决到位。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只有全面分析、正确把握新常态这个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去,才能保持从容应对各种情况的定力,增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扬长避短,积极有为。

所谓新常态,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对新常态的认识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有效引领新常态,巩固传统优势,实施创新驱动,确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动力源和制度支撑,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预期目标。

行稳以致远,欲速则不达。主动适应新常态,首先需要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深刻改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得益于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无论是基于对高速增长产生、积聚的问题考虑,还是从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看,继续保持原有的高速度既不科学,也无必要。而适度调低增速并使之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定经济运行,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压力,也有利于为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空间。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速到更加重视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发展动力。新常态下,那种靠拼资源、比投资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超国民待遇政策优惠招商引资也日趋乏力,原有动力弱化趋势凸显。面对新常态,应当主动作为,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自觉性,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发展之路,走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效的发展之路,发挥体制改革对于经济的重大牵引作用,靠改革出动力,以创新增活力。特别是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必须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以此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为创新拓宽道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新常态从“新”到“常”,是一个经济转型转轨的过程,新旧问题并存,新老矛盾交织,需要把握好发展的协同性、平衡点。既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有针对性地预调微调、精准调控;既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又要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既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又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要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把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完成好。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看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面,增强谋事而定、乘势而动的主动性,认真领会、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状态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定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交出新常态下明年经济工作的优异答卷。

 

二、把握大逻辑,用好新机遇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根本前提。

新常态是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的基本判断,是制定宏观政策的基本依据,为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全力做好新常态下各项工作,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准确把握新常态,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新常态。新常态的“新”字,意味着相对于以往,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呈现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时移势迁,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的变化复杂而深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变化面前不能因循守旧,不能故步自封。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更新。要勇于面对变化,尽快适应变化,有效应对变化,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判断上来,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准确把握新常态,关键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的“常”字,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平稳发展的新时期,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不着急、不慌乱、不失措,要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和坚强定力。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走过改革开放30多年,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便是转为中高速增长,无论是增速还是增量,在全球依然名列前茅,也并不影响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尊重经济发展自身逻辑和内在规律,全面理解新常态的丰富内涵,正确看待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

准确把握新常态,目的是要积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的“态”字,提醒我们面临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面对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战术上高度重视,运用综合手段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善于抓住新机遇,赢得新希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抓住机遇就能创造机会、赢得先机,在激烈变局中获得主动、打牢基础。

面对新常态,应有效激发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增长动力实现转换,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面对紧迫任务,要坚定目标,找准改革突破口和创新着力点,点燃创新引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一子落而全盘活”。

面对新常态,应努力谋求新发展,迎接新跨越。要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谋划新的发展,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增强信心,才能主动作为;积极进取,才能发挥优势。把宝贵的战略机遇变成现实的发展成果,需要我们以饱满充沛的热情、壮士断腕的决心、持之以恒的毅力,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新常态中创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辉煌。

 

三、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这凸显了新常态下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根本方向,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蓄势已久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取得可喜进展,一系列深刻变化开始发生: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经济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主动适应新常态,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目的是为了让经济发展得又稳又好。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越向前推进难度越大。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增长驱动力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期,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成为传统制造业发展制约,新的增长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创新驱动亟待破题;另一方面,只有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才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性债务和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创新驱动的路子上来,推动微观基础和产业基础调整适应新常态,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才有保障。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关键是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常态下经济虽换挡却绝不能“失速”。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既抓住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又防止经济增速惯性下滑,通过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等措施,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关键在于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要做好调结构的“加减乘法”。“减法”,是指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促进资源重新配置,为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契机。“加法”,是指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乘法”,是指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总而言之,要靠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让调结构转方式为稳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正道”。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发展,主动作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狠抓改革攻坚,激发增长新动力

 

新常态需要新动力,新动力要靠改革来激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狠抓改革攻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这凸显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靠改革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思路。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用新思维、新应对来化解难题。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根本出路在于调结构转方式,要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推动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下好改革这盘棋。

改革是破解阻碍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改革,改变的是体制机制,触及的是利益格局。当前中国面临的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等隐患,深层次原因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旧发展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市场和政府关系未能彻底理顺。唯有通过改革彻底打破旧的体制机制,才能为国家发展积蓄内力、强筋壮骨奠定基础。

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驱动的钥匙。调结构转方式需要创新驱动引领。通过改革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就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增长动力更多转向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要看到,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中国改革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全面深化改革接下来面对的都是硬骨头,改革越深入,越会触及一些深层次利益格局,越会遇到阻力障碍,需要有更大勇气和决心除顽瘴、克痼疾、真刀实枪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司法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格局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得以强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不断凝聚。

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更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施的攻坚之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能否把改革蓝图落到实处,敢于涉险滩、过深水,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狠抓改革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和突出问题入手。既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有序推进,也要与时俱进,在引领新常态中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发展的难点就是改革的重点,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动向,找准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阻碍转型升级的症结所在,推出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为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有力制度环境。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

狠抓改革攻坚,要更注重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力量智慧的源泉。深化改革要从人民利益出发,满足群众需求,听取群众呼声,让群众更多感受到改革的春风,始终保持对改革的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要大胆鼓励基层、群众在各方面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地方、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凝聚起广泛的改革共识,让改革克难关、涉险滩的脚步更坚定有力。

狠抓改革攻坚,还要在监督落实上下功夫。再好的改革蓝图悬在空中落不了地也只是一纸空文。一系列改革举措接连出台,能否落到实处关系改革的成败。狠抓落实,必须强化责任,加大协调力度,还要强化监督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让改革蹄疾而步稳。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拿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冲破藩篱,勇往直前。只有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每项部署、每个要点落实到位,才能汇聚起实干兴邦的磅礴力量,让梦想的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转自《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12月12—15日)

在2014年度全市先进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周铁根

(2015年2月25日)

 

同志们:

今天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2014年度全市先进表彰大会。首先,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大家拜个年,恭祝大家新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今天会议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表彰先进,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激励先进、奖罚分明的鲜明工作导向;二是通过学习先进、树立标杆,进一步掀起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发展热潮;三是动员全市上下迅速收心归位、走出节日气氛,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全面推进新一年各项工作,确保首季“开门红”。所以说,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弘扬先进、激励斗志的表彰会,也是一次明确任务、鼓劲加压的推进会,更是一次凝心聚力、大干当前的动员会。刚才,沈市长宣读了表彰决定,部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接受了颁奖。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江阴经济社会难中攀高、持续跨越的一年,也是全市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四个提升”的总要求,既抓当前、又谋长远,既重显绩、更重潜绩,全市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各项事业协调并进,在再创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新辉煌的新征程上,书写了激情奋斗、跨越赶超的崭新篇章。回顾一年来的奋斗历程,令我们自豪的是,江阴的领先地位在应对危机挑战中更加稳固。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相互叠加的矛盾困难,我们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56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66亿元,分别增长16.9%和10.1%,超过苏南平均水平。完成进出口总额223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30亿美元,分别增长11.5%、20.2%,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速无锡、全省领先,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总量全省县级市第一,江阴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二连冠”。令我们振奋的是,江阴的发展后劲在强攻项目投入中不断增强。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华泰汽车产业园、长电科技集成电路、中芯国际集成芯片等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加快建设,中建材薄膜太阳能电池、保利协鑫LNG、兴澄钢板深加工等一批超10亿美元、超百亿项目成功签约,为江阴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令我们自信的是,江阴的城市建设在攻坚突破中强势推进。我们始终保持高强度、快节奏的城市建设格局,江阴大道、海港大道竣工通车,新锡澄运河、新沟河工程进展顺利,虹桥南路成功打通,“一江一河”标志区加快建设,南门商业街区全面启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完成、重点片区建设的有序推进、重要功能载体的加快落地,必将对江阴城市的规划格局、功能完善、形象提升,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令我们欣慰的是,江阴的局部性金融风险在政银企联手中成功化解。我们坚持政银企三方联动,健全预警机制,强化帮扶协调,加强应急处置,成功化解了西澄集团、兆顺中板、双达钢业、霞客环保等企业的局部性金融风险,有效避免了经济波动,维护了金融生态,确保了社会稳定。令我们高兴的是,江阴的民生民计在共建共享中持续改善。我们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热源点整合,启动建设绮山应急水源地、秦望山静脉产业园,加快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加强污水集中处理,生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们始终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最高追求,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各项社保标准稳步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880元、23965元,在全省县级市中,不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蝉联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连续15年保持第一。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充满艰辛、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市广大群众奋勇争先、自强不息的信念和追求,渗透着各级各部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心血和汗水,展现了全体党员干部自我加压、挑战极限的勇气和力量!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一年来为全市改革发展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应对新常态、建设新江阴的开局之年,是收官“十二五”、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之年,把今年的各项工作做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必须自觉向先进学习,以先进为方向、以先进为榜样、以先进为标杆,始终高扬科学发展的大旗,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应对挑战、更加主动的姿态抢抓机遇、更加科学的举措推动发展,在凝心聚力、开拓奋进中建设新江阴、再创新辉煌。

一、建设新江阴、再创新辉煌,就是要学习先进、弘扬先进,展现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时代风采

这次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是全市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虽然行业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和显著业绩,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示了当代江阴人的崭新风貌,诠释了新时期江阴精神的丰富内涵,值得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大力弘扬。

一是要学习先进勇攀新高、永争一流的进取精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事业就能够发展多大。先进典型之所以成为先进,就在于他们永怀高远之志、永葆进取之心,不断把强者作为追赶的目标,把压力化作发展的动力,把成绩作为前进的起点,从不自满、从不懈怠、从不动摇。我们学习先进,就是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对照区域竞争的新态势、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主动提升标杆,勇于攀高比强,在加快发展中争先进位,在跨越提升中争创一流,以各行各业、各个条线的争先率先,确保江阴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先。

二是要学习先进锐意创新、激情创业的昂扬锐气。当今时代,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这次受到表彰的各类先进典型,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不因循守旧、从不故步自封、从不坐享其成,敢于在发展中打破定势、突破常规,始终在工作中敢闯敢试、敢作敢为。我们学习先进,就是要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改革创新的勇气鼓起来,把“二次创业”的激情燃起来,以改革的举措突破瓶颈,以创新的方法化解制约,以创业的胆略勇闯新路,为江阴的跨越赶超赢得更多红利,打开更广空间。

三是要学习先进勇于担当、埋头实干的优良作风。事业都是干出来的。把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把远大的目标落到实处,关键靠舍我其谁的担当,根本在动真碰硬的实干。先进典型之所以成绩突出,就在于他们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困难踩在脚下,在实干苦干中敢打必胜,在攻坚克难中跨越前行。我们学习先进,就是要牢固树立“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理念,切实增强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紧张快干的使命感,潜心谋事、精心做事、用心成事,努力在江阴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建功立业。

四是要学习先进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一切成功,都源于恪尽职守;一切先进,都来自爱岗敬业。先进典型的事迹启示我们,每一个在江阴干事创业的人,都是建设江阴的主人翁,哪怕在一个最基层、最不起眼的岗位,只要把工作做得出色、做成一流,就是江阴发展的功臣,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强大的依托、牢固的根基和不竭的动力。我们学习先进,就是要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事业当生命、视工作为使命,恪尽职守、淡泊名利,用我们的全情付出、无私奉献,为江阴的今天尽心,为江阴的明天尽力,在江阴的发展史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浓墨重彩、激荡人心的崭新篇章。

二、建设新江阴、再创新辉煌,就是要矢志发展、砥砺奋进,开创科学统筹、转型提升的崭新局面

先进是高扬的旗帜,榜样有无穷的力量。我们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就是要把先进典型展示的时代精神,转化为推动江阴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提升发展的强劲动力和自觉行动,鼓舞和激励全市上下在矢志发展中超越自我、在砥砺奋进中追求卓越,在新的一年里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一要在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通过历届领导班子、历代江阴人的艰苦奋斗,江阴已经走在了全省、全国县域发展的最前列,然而,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平衡仍然是江阴最突出的问题,加快发展仍然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唯有拿出更高的发展定位、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业绩,才能振奋人心、凝聚力量,才能赢得区域竞争、巩固县域地位。全市上下务必把加快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主题,以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抢占先机的超前意识,敏锐抢抓日渐兴起的企业兼并、重组、联合等机遇,抢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的机遇,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启动实施的机遇,抢抓上海自贸区扩容的机遇,抢抓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在做大企业、做强产业上先人一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快人一拍,在做美城市、做优生态上胜人一筹,推动江阴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中,跃上更高平台,攀上新的高峰。

二要在把握重点、狠抓关键中推动工作。任何一个时期的发展,越是情况复杂,越要抓住重点;越是任务艰巨,越要以重点工作的强力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整体推进。我们要按照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既定部署,在全年的各项工作中,始终突出重点、牢牢抓住重点、不断突破重点。要围绕建设经济强的新江阴,突出主导产业的壮大提升和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统筹发展,强攻招商引资,猛攻项目投入,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做强园区平台载体,推动产业结构迈向高端;要围绕建设百姓富的新江阴,大力拓宽就业创业领域,优化居民增收机制,稳步提高社保标准,健全完善公共事业,加快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要围绕建设环境美的新江阴,以重点片区提升、高端功能载体引进、快速交通体系打造为重点加快主城区建设,以城区“三改一拆”、农村“三清一绿”为重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态治理结构为重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快提升城乡宜居环境;要围绕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阴,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培育、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大工程”,全面建设法治江阴、平安江阴,为早日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在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中克难奋进。困难面前,畏首畏尾、束手无策,只能山重水复疑无路;迎难而上、敢于亮剑,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回顾江阴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到近年来江阴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破浪前行,我们正是凭借一次一次的克难奋进,才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险关。当前,我们要在新常态下实现新提升,在新起点上再创新辉煌,遇到的困难会更多,突破的难度会更大,无论是推进“五个统筹”,还是实现“四个提升”,都非一日之功,都面临着躲不开的矛盾、绕不过的困难。但我们每一个江阴人都要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绝不能把新常态当作自我原谅、自我减压的借口,绝不能把宏观形势严峻当作速度下滑、工作不力的“挡箭牌”,要始终保持敢于胜利、攻坚克难的锐气,不因压力大而气馁,不因困难多而停步,不因竞争强而退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在应对挑战中赢得主动,在战胜困难中增创优势。

四要在群策群力、众志成城中携手同行。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一个地方的发展,既要先进带头、榜样引路,更要万众一心、合力奋斗。近年来,在应对各种危机、战胜重重挑战中,江阴干群之间、政企之间、社会各界之间,建立了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牢固同盟,这是我们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力量所在。如今,江阴要想实现更大抱负、实现更大作为,仍然必须聚万众之心、举全市之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高度,做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倡导者、推进者;各级各部门要牢记服务天职,始终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与基层群众唇齿相依,造浓政企一家亲、干群鱼水情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要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聚,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的生动局面,共同推动江阴各项事业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三、建设新江阴、再创新辉煌,就是要狠抓当前、扎实开局,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年工作是全年工作的启动,启动快才能形成先发优势;开年工作是全年工作的基础,基础好才能锁定全年胜局。我们要把学先进、赶先进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成效,体现在冲刺“开门红”的各项工作中,以一季度的首战告捷,为全年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一是目标责任要更细化。今年春节较晚,现在离一季度结束只有30多天,已经到了全力拼抢、确保目标的关键时刻。全市上下要迅速淡化节日气氛,紧扣中心,科学统筹,超前谋划、从紧部署。会后,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镇街、园区,要对照一季度的目标任务,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排出指标计划,量化工作序时,层层分解任务,层层传递压力,迅速把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一个时段、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人头,形成人人担责、个个争先的工作格局。

二是组织领导要更到位。市四套班子领导特别是各分管市领导要率先垂范,走进一线指导、深入基层督查,确保分管口子的各项工作早启动、早见效。各镇街、园区“一把手”要亲自组织抓开局,对各项重点工作、重点指标,迅速抓上手,确保工作推进到位、任务落实到位,让群众看到新年的新气象、发展的新变化。机关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保障“开门红”,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沟通协调,加强要素保供,更加高效地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发展。

三是过程控制要更严格。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首季开门红、半年双过半、三季度超时序、全年达目标”的要求,咬住关键节点,倒轧序时进度,逐周逐月问效,逐事逐项问责,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确保各项工作高开高走、一路快走。今年,我们将继续进行经济运行逐月分析,对各镇街、园区的目标完成、重点工作,一月一公布、一月一点评、一月一推动;继续开展项目建设“三比三赛”活动,努力在全市掀起项目招引建设的新热潮;继续完善督查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完善考核内容,真正做到督出效率、督出作风,奖出士气、罚出压力,确保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四是发展成效要更明显。实现“开门红”,不能仅仅满足于定目标、下任务,而要以成效论英雄。要推动广大企业快复工、快复产,项目建设快启动、快推进,重点工程抢工期、抢进度、保质量,确保全市各项工作全面展开、齐头并进,确保一季度财政收入、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应税销售等主要指标全面达到时序进度。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开设专题专栏,深入基层挖掘亮点、宣传典型,把全市上下的发展热情、工作激情调动起来,营造出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火热氛围。

同志们,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斗志、扎实的作风,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大干新一年,再创新业绩,为全面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阴,再创新一轮改革发展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