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天地 >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2015年第2期
发布日期:2015-03-31 来源:

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刘云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就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好干部“二十字”标准;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对党员干部提出“三严三实”要求;今年1月,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对县委书记提出“四有”要求。总书记还在多个重要会议和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里,我着重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领导干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忠诚、干净、担当是领导干部的核心素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首先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素养是多方面的,贯穿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以集中到忠诚、干净、担当这三个方面。忠诚,就是心中有党、对党忠诚,保持了忠诚,关键时刻才能靠得住;干净,就是清正廉洁、一尘不染,做到了干净,才能赢得群众认可;担当,就是牢记责任、恪尽职守,敢担当、善担当,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忠诚、干净、担当,内含着正确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内含着高尚精神境界、道德操守,内含着强烈责任意识、进取精神,是领导干部理应具备的人格、品格、风格。忠诚、干净、担当,与好干部“二十字”标准、“三严三实”和“四有”要求内在一致,对于锻造党的执政骨干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领导干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在大多数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可靠的、作风上也是好的,同时要看到,一些人对党不忠、为政不廉、为官不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有的信仰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存疑虑,甚至求神拜佛、迷信西方;有的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把党的宗旨、群众利益抛在脑后,信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有的台上一套、台下一套,成了表里不一的“两面人”;有的热衷于“潜规则”、“小圈子”,搞团团伙伙、亲亲疏疏;有的无视党纪国法,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还有的浑浑噩噩、无所作为,碰到难题绕着走,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像病毒一样侵害党的肌体。强化忠诚、干净、担当,已成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紧迫任务。

忠诚、干净、担当,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忠诚是为政之魂,干净是立身之本,担当是成事之要,三者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共同铸就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共同诠释着领导干部的政治本色,共同支撑着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在,我们党正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肩负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攻克的难题也很多。同时,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也十分复杂,政治考验增多,风险挑战增多。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忠诚、干净、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贯穿到改造主观世界之中,更好地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谋利。

二、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我们的干部是党教育培养起来的干部,对党忠诚应当是基本的政治要求。党章明确规定,对党忠诚老实是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每个党员在入党时,都庄严宣誓对党忠诚、永不叛党。如果背离了入党时立下的誓言,党员就不成其为党员,党的干部也不成其为干部。

对党忠诚,首先要忠诚党的信仰。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什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现在一些党员干部蜕化变质,说到底也是由于信仰迷失、理想缺失。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作为修身立业的压舱石。要坚持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注重理论素养这个必修课,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信仰信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贯穿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线,体现着共产党人“永不动摇信仰”的品格。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更好地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守为政之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对党忠诚,还要忠诚党的宗旨、忠诚人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最大的爱就是爱人民,最大的追求就是实现人民幸福。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铸就了精神上的永恒;草鞋书记杨善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自己的生命为大凉山百姓留下了一片绿野;一心为民的好县长高德荣,把“不忘根、不忘本”作为人生信条,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的独龙江畔,一心扑在群众脱贫致富上。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像焦裕禄、杨善洲、高德荣那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主人,是人民的勤务员而不是“父母官”,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感情体现立场,深入群众才能有深厚的群众感情。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本在哪里,只愿“盯上级”“傍大款”,不愿见群众,甚至害怕群众。还有的奉行实用主义,把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搞成“蛙水”关系,需要的时候就跳进水中,不需要的时候就像青蛙一样跳到岸上。这些都是很不正常的现象。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不能只在大楼里讲群众、口头上谈群众,而要深入到最基层,近距离接触群众,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只有对群众掏出了真心、倾注了真情,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才能拆除心的围墙、架起心的桥梁。

对党忠诚,还要忠诚党的组织。我们党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不是松散的俱乐部。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特别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党同心同德,决不允许阳奉阴违、自行其是。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服从组织决定,决不搞非组织活动,决不搞拉帮结派。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到对党组织所有的纪律、规矩都要不折不扣、老老实实地执行,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如果重要决策、重要事项不请示,如果个人和家庭的重要事项不报告,如果在个人档案上搞假年龄、假学历、假履历,这样的干部哪里还谈得上对党忠诚?又怎么值得党组织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诚信,作为共产党的干部,更要带头讲诚信,做到光明磊落、行为有矩、诚实做人,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

三、坚守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

为政清廉是党的性质的根本体现,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当年斯诺访问延安,赞叹我们党的领袖廉洁奉公、勤俭朴素的作风,称之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今天,坚持清正廉洁,依然是领导干部必须守好的基本底线。现在,党员干部面临的最大考验不是“枪弹”而是“糖弹”,不是生与死、血与火,而是名与利、得与失。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算清廉政这本账,切实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党纪国法的执行力、为官用权的约束力,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坦坦荡荡为官。

思想上一尘不染,行动上才能一身正气。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怎样才能管住自己、战胜自己?关键是筑牢思想防线,做到自警自律、慎独慎微。一个干部,自己的病自己知道,解决自己的问题首先要靠自己。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就在于能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够自己拿起手术刀革除自己身上的毒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锤炼党性、磨炼心性,常思律己之益、常思放纵之害,认清欲望的背后是陷阱,明白贪婪的尽头是毁灭,从而勒紧心中的“紧箍咒”。要经常对照“三严三实”要求检视自己,对照先进典型之镜反思自己,随时发现和清除思想上的灰尘和污渍,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厉行党纪国法,既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负责,也是个人干净的重要保障。不念纲纪、不守法度,廉政上必然出问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筑牢廉洁从政的法治屏障。要深刻认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关键作用,自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习惯于在法律约束下作决策,在制度笼子里办事情,严格按照法定职责、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公开透明地履行职责。尤其是涉及人财物的管理,涉及项目审批、土地开发、工程建设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更要严格依法依规办事,不能视制度为无物、视程序为儿戏,不能搞违规操作、徇私枉法。

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个人干净,最经常的检验就是能不能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现实中,一些人权力观扭曲,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用手中权力给自己谋私利。我们党一再强调,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用之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为民用权、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不能擅自滥用,不能被家人利用,不能给朋友借用,也不能搞交易使用。一些不法商人拉拢领导干部,往往不是因为领导干部本人有多大魅力,而是因为手中有可以让他们牟利发财的权力;一些人向领导干部讨好、献媚,实际上也是奔着领导手中的权力而来的。作为领导干部,要牢记人情里面有原则、交往之中有纪律,决不能飘飘然、昏昏然,在别人围猎中掉进圈套。领导干部在管住自己的同时,还要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在他们身上打开缺口。

四、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领导干部肩负着重要职务,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共产党人干革命、干工作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当官图享受,而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应当说,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总体上是有担当精神的,但也确实有不少人存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能担当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敢于担当,就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最后一句话讲到,“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这句话意味深长,实际上是对我们党、对党的干部的政治交待。共产党的干部、人民的干部就应当勤政敬业、先之劳之、以上率下,用铁的肩膀扛起应该肩负的担子。现在,随着各种约束的收紧,有些人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其实,“为官不易”是正常的,做官容易了、轻松了反而不正常。做人民的公仆,就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辛劳、多一份担当。为官不为是官之耻辱,为官有为才是官之本分。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是没有资格做领导工作的。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现在担当尽责的最大着力处在哪里?就是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要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切实担当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担当起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责任,勇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动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担当起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认真研究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敢抓敢管、真抓真管,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上严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敢于担当,就要强化问题意识、勇于直面矛盾。现在,我国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处于矛盾和问题多发期,思想认识问题与现实利益问题交织,长期积累的问题与新出现的问题叠加,问题绕不开、也躲不过。作为领导干部,就应当敢于冒风险、敢于涉险滩、敢于攻坚克难,不能做太平官、庸懒官。要抓住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抓住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寻求破解之道。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哪里困难大就到哪里去,哪里情况复杂就到哪里去,决不能有了困难就逃避、遇到挑战就退缩。敢于担当不仅体现在平时工作中,更体现在关键时刻。这就需要领导干部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果断处置,遇到重大灾情事故靠前指挥,真正成为带领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

敢于担当,就要抛开私心杂念、树立一心为公的情怀。担当的背后是无私无畏的境界,担当精神实质上也是献身精神,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如果一事当前先为自己考虑,如果多付出一点就觉得吃亏,如果干事情患得患失,怎么可能做到担当?以为当了官就可以享受,就可以有特权,就可以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就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做领导干部,就应当有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的胸襟,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维护的是公益、公利,坚持权为民所用、责为民所担,做到吃苦在前、甘于奉献。现在,一些干部面对错误言论不敢批评,面对歪风邪气不敢斗争,这实际上也是计较个人利害得失,怕给自己惹麻烦。作为党的干部,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就应该做“战士”而不做“绅士”,要敢于亮剑、敢于站出来说话、敢于表明态度,决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

还需要指出,我们强调领导干部敢担当,既反对不作为,也反对乱作为。真正的担当是有胆有识的担当,而不是不守规矩的乱作为。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决策议事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有的拍脑袋乱决策、拍胸脯蛮干,有的急功近利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还有的滥用职权、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等等,这些都背离了担当的本意。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按制度、按规矩办事,进行决策时既要讲求效率又要符合程序,化解矛盾时既要敢做敢当又要合规合法,推进工作时既要雷厉风行又要注重实际效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五、营造有利于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政治生态

领导干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要靠内在的自觉和自律,也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来保障。有一位老同志说:如果河水里有一两条鱼死了,这是鱼的问题;如果有一片鱼、一群鱼死了,可能就是水受污染了,水生态出问题了。现在,有的地方出现了群体性腐败、家族性腐败、塌方式腐败,说明这个地方政治生态有问题,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大小小的关系网,这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正能量。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重要的是让党内政治生活真正严肃起来。要推动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切实解决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的问题,解决好平淡化、随意化、庸俗化的问题。要加强忠诚干净担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忠诚干净担当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忠诚干净担当的实践要求,更好地加强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做良好政治生态的建设者和促进者。要以反面典型案例为教材,让领导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切实做到警钟长鸣、警惕长存。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还必须解决好选什么人、用什么人的问题。一个地方风气好不好,选人用人是一个晴雨表。忠诚、干净、担当是好干部标准的重要体现,应当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鲜明确立起来,认真贯彻下去。要大力选拔信念坚定、心系人民、襟怀坦白的干部,坚决不用信念动摇、背离人民、欺骗组织的干部;大力选拔遵纪守法、为政清廉、品行端正的干部,坚决不用目无法纪、以权谋私、道德败坏的干部;大力选拔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敢抓敢管的干部,坚决不用投机钻营、敷衍塞责、争功诿过的干部。只有形成干部工作的清风正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才能大量涌现出来。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严明吏治、严格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严是爱,宽是害。要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强化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使领导干部无论八小时之内还是八小时之外,都受到约束。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既重视考察干部的业务素养、工作能力,又重视考察干部的政治表现、作风表现;既用好组织部门考核的结果,又注意用好纪检、巡视、审计、信访等方面反馈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掌握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履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要把领导干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述职述廉之中,纳入领导班子年度民主生活会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人的应有操守,做到政治上清醒坚定、作风上清正廉洁、事业上奋发有为。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2015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2015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转自《学习时报》2015年3月9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演进脉络与重大意义

李忠杰

“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针对新形势下的机遇、挑战和历史任务而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这“四个全面”,每一个都有一个逐步提出、日益明晰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小康之家”的设想。2002年,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十八大将“建设”改成“建成”,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2012年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全面依法治国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1997年,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2012年,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2014年10月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对党的建设作出部署。邓小平同志一再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的十六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2012年,十八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再次强调要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现在,又直接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

在逐个强调每一个“全面”的基础上,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大思路的高度,进一步对“四个全面”进行重要整合,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概念,使这“四个全面”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从现在公布的材料来看,在起草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过程中,中央对于文件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2014年8月,在就《中共中央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提出文件要把握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在对《决定》作说明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说明了“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的指导思想。

2014年11月,在福建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列举了“三个全面”,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三个全面”后增加了一个“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是在公开报道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四个全面”并提。由此,“三个全面”进一步上升成了“四个全面”。

这“四个全面”意味着什么?怎么定位?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肯定“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并且第一次亲自用“战略布局”这个词来概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这说明这“四个全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个全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路和蓝图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治国理政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战略。尤其是在某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治国理政的大思路至关紧要。思路错了,就会把国家领错方向;思路有毛病,也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而思路正确,就能够把国家引向兴旺发达的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伟大的历史转折,随之改革开放的潮流蓬勃兴起,使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为改革开放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所有这些,都是在关键时刻把国家领向了正确方向,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十字路口,各种思潮纷纭复杂,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往何处去?

从十八大到现在,一共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发表了大量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大都具有开局的性质,实际是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问题。因此,也可以说,初步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思考和谋划的关于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大蓝图。毫无疑问,总书记未来必定会继续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按时间计算至少会有现在的五倍,因此,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路和蓝图今后还会继续丰富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它们怎样归纳整理,构成什么样的完整体系,也还需要继续研究。但可以肯定,这些讲话,具有习近平总书记自己鲜明的风格,体现了他对于治国理政大思路的思考和理念。

就“四个全面”而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将它定位为“战略布局”,因此,毫无疑问,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思路和大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大思路。

 

认真领会和把握“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除了定位外,它还包含哪些内容?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整体上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亲自做了说明。他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说明,清楚地界定了每个“全面”的地位、作用,也从总体上界定了“四个全面”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它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一系列要求。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即两个数字都要翻番。在此基础上,还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现代化国家。过去还有一个“基本”,叫“基本实现”。现在“基本”两个字已经去掉了,就是实现,这样要求就更高了。进一步,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些连贯的目标,构成了非常豪迈的中国梦。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十八大规定的到2020年的目标,同时包含发展目标和改革目标两个方面,报告的小标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时,直接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紧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从全面从严治党来说,习近平总书记也作了深刻论述。他指出,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都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也要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大举措实施得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要受到影响,目标就不能保证实现。

三大战略举措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互相渗透,共同推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由党来领导,因此,就必须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也必须由党来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也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同样,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于法有据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及时做好法律立、改、废的工作。而全面依法治国,也要坚持改革方向和问题导向,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

 

正确理解“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先后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作出了规划和部署。这种演化过程可以大致梳理如下。

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1987年,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认为,这就是一个根本的战略布局。所以,1989年11月,他强调:“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

随后,党中央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将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在阐发十八大精神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什么关系?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在中央没有明确界定之前,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些分析:从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来看,总体布局是可以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而有所调整、有所补充的。在新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战略布局,体现了十八大以后新的中央领导的执政理念和思路,具有新的特点和风格。这“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到底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是互补关系,还是取代关系?现尚无定论。不管什么关系,这“四个全面”,突出了新形势下治党治国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坚持这样的布局,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四个全面”都已经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最新确立的战略布局。它更加完整地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也进一步突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坚持“四个全面”,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导引。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转自《人民论坛》2015年第2期下)

 

 

习式政治新常态六大鲜明特征

许耀桐

 

在政治根本理念方面,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从它诞生之初就阐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因而,党把人民置于主体地位,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始终以人民为主体地位,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根本理念。

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当然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这一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根本理念,但更为重要的是,为它增添了全新的内涵。这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执政新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众所周知,党的十七大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着眼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以人为本”的“人”是针对着“物”,即不搞“以物为本”、物重人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着眼于人的利益的正当性,并使人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和谐发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现在,我们党又提出了“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执政新理念。“以民为本”的“民”是针对着“官”,即不搞“以官为本”、“官贵民贱”。提出“以民为本、立法为民”,主要侧重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要察视民意、体恤民情。确立“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新理念,更好地解决了官民关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的这种良善的执政观,也滋养和启示着今天的执政党,但共产党超越了历史上的执政者,赋予“以民为本”全新的政治涵义,这就是以人民为主体,把人民摆在首位。与“以人为本”相比,“以民为本”的政治意蕴更为强烈,政治色彩更为浓厚。只有坚持了“以民为本”,反映了人民意志、得到了人民拥护,才称得上真正把人民置于主体地位看待了。二是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三是更加注重开发和增进民智。特别是在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在政治发展方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978年,邓小平就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提出法治问题,他说:“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里讲的制度化、法律化,实际就是法治化的问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之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强调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问题。

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不仅接续了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而且前所未有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理念,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而把依法治国又上升到法治道路。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道路是第一位的,“三个自信”的第一个自信就是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拓的一条新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首先要做到“三个依法、三个法治”,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其次,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再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最后,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在政治清廉方面,形成了深入反腐败斗争的崭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自改革开放以来,反腐斗争开始改变主要通过“运动”进行反腐败斗争的方式,而逐步明晰、聚焦于制度反腐的思路。1992年,邓小平在巡视南方的讲话中,深谋远虑、高屋建瓴地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这就明确地把反腐败问题提升到了法律制度的高度。

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不仅高举反腐倡廉的旗帜,而且揭开了反腐倡廉崭新的一页。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反腐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实行“老虎”、“苍蝇”一起打。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明确论述道:“要继续全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则以明晰的语言阐述,“要研究并实施制度创新,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出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不”要求,开创了制度反腐的新进程,开始建构反腐治腐的新制度体系。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抓紧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政治民主方面,进一步塑造了协商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对于民主问题,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根据社会主义几十年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要“努力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一定要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在邓小平倡导下,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怎么认识民主、发展民主,成为党的十八大之后面临的焦点问题。不可否认,现在西方国家的民主碰到很大的困境,遭遇很大的麻烦。西方发达国家向东方不发达国家输出民主也遭到很大的质疑。由于一些非西方国家,如乌克兰、泰国,还有中东的那些国家,信奉民主形式唯一论,盲目地照搬照用西方民主,带来的不是繁荣安定的福音,而是纷争动乱的祸源,事实上这已经宣告了“民主形式等于西方模式”、“西方民主模式是唯一的”破产和终结。

为此,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强调民主绝非只是一种“刻板的形式”和唯一的“评判标准”,民主应该是多样化的,它在现实中会表现出各种形态。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自己的道路。2014年习近平在庆祝人大成立60周年和庆祝政协成立65周年的两次讲话中,深刻地、创新性地阐释了包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内的关涉民主政治的重大理论问题,高度肯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指出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宣示了中国新民主政治观的诞生。中国新民主政治观是一种崭新的民主理论,其实质在于协商民主;中国新民主政治虽然也包含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但两者比较起来,协商民主更为重要,协商民主体现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权利,真正当家作主;中国新民主政治观体现了民主的实效性,习近平一语破的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

中国新民主政治观更注重于协商民主形式,诚然,中国新民主政治观没有也不能排斥选举民主,选举民主是不可或缺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而且,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但是,若对这两种形式进行比较的话,显而易见,协商民主更为重要。这正如习近平所说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高度重视协商民主,这也与西方国家的民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西方国家,则只讲公民的投票权利,而忽视公民广泛参与的民主权利,选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从这样的实际情况看,西方民主不过是徒具形式、内容空空而已。

 

在治国理政方面,形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新布局,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共产党已执掌政权66年,其66年的执政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是国家统治的阶段。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进入国家管理的阶段。从201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党的执政进入了国家治理的阶段。

由习近平开启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新阶段。从国家统治到国家管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再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更是一个跨越式的飞跃。2014年1月,习近平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讲话中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也“发生了严重曲折”。系统地总结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简单地抛弃;适时地跨入国家治理的新阶段,更好发挥治理的要素和优势,这就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和重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创新的问题,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思想、新思路,构成中国共产党执政发展的最新理念。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体系性的新结构,表现为宏大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系统。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习近平还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国家治理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事、党的建设七大领域治理,必须具备依法治国按法律和制度办事以及领导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十种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习式政治新常态中最突出、最亮丽的景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不仅承继了改革的大业,而且重要的是,果断地发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指令,一改以往颓势、困厄的格局,打开了改革的新局面。习近平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习近平说:“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2014年由此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和开局之年。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公车改革、央企高管薪酬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领导干部限权改革、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整治超职数配备副处以上干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城镇职工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军队人员住房报告、公示和核查制度、全军和武警部队组织开展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专项清理整治、军队子女学校原则上移交地方或撤销停办,提拔和考核干部不搞 “唯分”、“唯票”、“唯GDP”、“唯年龄”的“四唯”,而要坚持“心中有党、有民、有责、有戒”的“四有”标准,等等。这些改革过去也曾经反复提出要求落地,但就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兑现实施不了。如今则一朝令下、迅速起步、快速地向前推进。

 

在党的建设方面,突出了党的制度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

优化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党要发挥这样的领导作用,必须进行党的建设改革,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党的建设改革,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党在转变功能后,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事宏观方面的思想导向、政策建议、权力监督、干部推荐等重要工作,运用各种支持资源,日益发挥出政治领导的权威作用。

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不仅继续坚持了党的建设改革和加强党的领导,而且创新性地提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过去不同的是,这段文字表述在党的建设的“改革”前面,加上了“制度”二字,说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党的建设改革的重点放在制度改革上。上世纪9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来 “从严治党”,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在江苏调研时,习近平在谈话中又加上了“全面”二字,首次将“从严治党”提升到了“全面从严”的高度,具有深邃的意蕴。

在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2012年6月,中央办公厅牵头组织实施,中央纪委机关等50多个部门开展了党的历史上首次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清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清理1978年至2012年6月出台的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筛查了2.3万多件中央文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178件。经过清理,废止322件,宣布失效369件,二者共占58.7%;继续有效的487件,其中42件需适时进行修改。第二阶段清理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出台的文件。在411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160件被废止,231件宣布失效,20件继续有效。通过清理,中央摸清了党内法规制度的家底,一揽子解决了党内法规制度中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问题,有力维护了党内法规制度的协调统一,有利于党内法规制度的遵守和执行。同时,更要加强党的建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党提出了从现在开始到建党100周年即2021年时,要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转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全面从严治党,是顺应时代和人民发出的强烈呼唤,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存亡的关键。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命运。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党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了党的建设新常态。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将永远朝气蓬勃。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优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曾通过设立领导小组的组织形式,部署发动和有效完成某一专项任务,这是党的一种工作方式,长期以来已形成历史传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设立领导小组的做法日趋成熟,逐渐成为党的一个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构成一项经常性的制度化安排。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不仅传承了这一历史传统,而且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力地构筑了为改革而攻坚克难打硬战的总指挥部,有利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项伟大事业,有利于保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现在,倚重于中央政治局会议(常委会会议)和中央“全深改”领导小组会议这样的制度性安排,已构成党中央工作的新常态。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以往设立的领导小组比较起来,带有很多的特点和优势。首先,领导规格最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总书记亲自挂帅,副组长则为三位政治局常委;而在39名成员中,更拥有众多的政治局委员和国家重要部委的部长、主任。这样的阵容,为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领导小组所仅有。其次,任务最为艰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所承担的任务,虽然说也是专项任务,即是关于改革的专门性任务。但自从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后,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只是集中于经济体制改革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等六大领域的全方位改革。这样的改革,实际上是综合性的任务。第三,力量最为强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之后,全国各地的省、市、县,甚至有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全深改”领导小组。目前,31个省(区、市)已全部成立了,且均由党的“一把手”亲任组长。“全深改”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形成了系统的强大力量。第四,作用最为重要。过去改革靠“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则主要靠“加强顶层设计”,结合着“摸石头”,形成改革的合力。“加强顶层设计”,就是负责统筹规划、通盘考虑,搞好各领域改革的协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能够发挥出顶层设计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这是至关重要的。有了顶层设计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把握全局、协同配合、整体推进。

自2014年以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常委会会议)共11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9次,我们党已经走出了“三大步”,搭起了一盘布局精妙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第一步,是搭建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统领性总体方案;第二步,是找准重点、难点,主攻“多年啃不动的硬骨头”;第三步,是在新的方向上积极开展全新的改革探索和试点。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呈现出总体设计、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前瞻探路、循序渐进的新常态特点。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转摘自《人民论坛》2015年2月上)

 

周铁根同志

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机关作风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3月22日)

(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机关作风建设动员大会,主要目的就是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每一个江阴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迅速掀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热潮,举全市之力、聚万众之心,强势推进创建和整治工作,为2017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引导和推动江阴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提出的“四个提升”“五个统筹”,概括起来就是三大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为基础的经济转型提升发展,这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二是以城乡建设管理为主体的城乡转型提升发展,这是我们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三是以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幸福转型提升发展,这是我们发展的宗旨和目的。全市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推进。特别要在抓好经济转型提升发展的同时,把城乡建设管理、生态环境提升、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所以,今天召开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机关作风建设动员大会,就是全面推进城乡转型提升发展、民生幸福转型提升发展的具体部署、具体行动。

为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从去年底就开始酝酿、研究,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市委常委会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今天会上下发的有关计划、方案。会前,我们还花了两天时间,组织党政代表团专程赴浙江富阳、桐庐、上虞和张家港学习考察,看到他们清爽整洁的城市面貌、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感受到他们动真碰硬的顽强作风、持之以恒的工作韧劲,相信大家都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深感震撼。刚才,沈市长作了全面、具体的工作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30家责任单位代表接受了《创建工作任务书》。6家单位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决心大、目标明、措施实,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最后,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高度统一思想,以志在必得、创则必成的决心投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家授予一座城市的最高综合性荣誉,是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连续几届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局、立足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全市人民10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夙愿。全市上下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确保创出成效、取得成功。

1、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全面展示。我们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绝不仅仅是为了拿牌子、争荣誉、要名分,而是要通过创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江阴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升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提升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定位的战略之举。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只有胸怀远大的志向,才能激发宏大的气魄、催生不竭的动力、创造一流的业绩。回顾过去,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市,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正是在一次次的目标引领中,江阴才实现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跨越提升。如今,站在高平台、新起点上的江阴,仍然需要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高水平的目标定位来引领发展、激发斗志。作为目前国内城市发展的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评价、最高评价,一旦创成,对于巩固江阴的领先地位、提高江阴的竞争力、激发全市人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推动江阴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从测评体系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各个领域,涉及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与我们提出的“四个提升”“五个统筹”的目标,是完全统一、完全吻合的。可以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推动江阴科学统筹、全面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把创建工作作为推动江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既重结果,更重过程,通过目标的明确、项目的落实、氛围的营造、软硬件的提升,让我们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增强江阴百姓幸福感的现实需要。是不是具备全国文明城市的水平,有没有达到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不仅要看上级考核组认可不认可,更要看广大群众满意不满意。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的10大类260个指标,都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都是百姓民生诉求的具体体现和利益所在。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让群众从创建中、从整治中得到实惠、看到变化,以深入人心、深得民心的创建工作,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文明、更幸福、更美好,真正创成一个群众高度满意、百姓高度认可的全国文明城市。

2、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竞争激烈、任务艰巨,我们必须紧抓不放、迎头赶上。从今年开始,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要想在三年内创建成功,任务艰巨、竞争激烈、形势严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看到竞争的压力、看到考核的调整、看到自身的薄弱环节,把力气使足,把工作做足。从竞争压力看,现在,对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各个城市都非常看重,已经出现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竞争格局。这次江苏共有12个县级市获得提名资格,每个城市都各有特点、各具优势。其中,常熟、太仓上一轮就申报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比我们早启动三年,其他城市也都在宣传发动、硬件投入、软件提升上卯足了劲、加足了油。相比他们,江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关键时刻稍有懈怠,我们就可能在这一轮竞争中失去机遇、淘汰出局。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从考核调整看,新一轮测评中,不仅测评指标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增了占比达38.4%的 “中央文明委部署的重点工作”项目,测评方法也更加严格,测评次数从“三年一次评定”改为“每年测评、三年总评”,实地考察从预先通知改为第三方暗访,问卷调查从安排入户改为随机访问。这些调整,标志着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进入了常态化、制度化的新阶段,那种习惯于搞突击迎检、做表面文章、查规定线路的传统做法,已经过时了,我们不能再指望临门一脚、一蹴而就,要主动适应新变化,拿出硬实力和真本事,以张家港为榜样、为标杆,真正做到无论什么时候来看、无论看什么地方都行。从薄弱环节看,尽管通过多年努力,我市创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对照新的测评标准和市民群众的期盼,仍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城乡环境面貌中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城市的公共秩序还有待提升;创建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各级各部门还不够重视,普通市民的知晓率还不高,等等,像张家港那样,发一辆自行车让人大街小巷随便看、随便查的自信和底气,我们还差得很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所有这些,都说明创建工作是一场大仗、硬仗。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坚决克服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厌战思想,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态度,克服松懈麻痹、侥幸取胜的应付心理,消除杂音、凝聚共识,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坚决打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场持久战、攻坚战。

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机遇难得、基础良好,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决战决胜。在清醒认识困难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创建工作的诸多有利条件,下定创则必成的决心,坚定志在必得的信心。我们的信心决心来自难得的创建机遇。过去,受国家对县级城市创建工作政策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江阴一直与全国文明城市失之交臂。去年10月13日,中央文明委在张家港召开全国县级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现场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10%以上的县级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随后,江阴也顺利成为全省12个、全国167个提名城市之一,这为我们的创建工作扫清了障碍、打开了通道。我们的信心决心来自扎实的自身条件。从经济来讲,江阴经济发达、实力雄厚,一直是苏南方阵的排头兵、县域经济的领头雁,连续12年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一,这不仅为我们赢得了极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我们的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城市来讲,尽管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提升,但我们的城市骨架已经打开,交通路网更加完善,重点片区正在加快提升,城乡环境正在加快整治,一批高端功能载体正在加快落地,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滨江城市即将形象初现;从精神文明建设来讲,江阴不仅拥有“江阴精神”“华西经验”这样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涌现出了吴仁宝老书记、“炎黄”张纪清等一批名扬四海、感动中国的先进典型,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不竭动力。我们的信心决心来自良好的工作基础。从1999年首次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通过十多年的持续奋斗,我市的各类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机制更加完善,创建成效不断显现。江阴六次荣获“江苏省文明城市”,并获评“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市先后有122个单位成为省级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华士镇、新桥镇成为“全国文明镇”,华西村成为“全国文明村”,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为“全国文明单位”,这些都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所以,总体来看,我们的创建工作适得其势、正当其时。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坚定信心,统一思想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全民参与、全力以赴,就一定能赢得胜利、摘得桂冠。

二、突出重点关键,以攻坚的姿态、难点的突破,迅速掀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热潮

以今天的会议为标志,江阴进入了一个全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阶段。各级各部门要紧扣创建测评体系,以突出问题整治为抓手,以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为关键,全面发动、全民动员,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力补缺补短补软,确保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创建目标如期达成。

1、要更大力度整治城乡环境。环境是一座城市的“脸面”。一个城市文明不文明,文明程度高不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城乡环境。市容市貌干净整洁、公共秩序井然有序,是文明城市最起码的标准。我们今天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同动员、同部署、同推进,目的就在于此。应该说,通过前几年的城市建设管理、村庄环境整治和各项创建活动,江阴的城乡环境纵向比有变化,但横向比差距较大,历史欠账较多,基础管理薄弱,脏乱差现象不少,城乡环境总体面貌与我们的经济实力、城市影响力不相称。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花三年的时间,开展以“七整七治三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坚持一个区块一个区块整体推进,以一场轰轰烈烈、彻彻底底的“环境革命”,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分,为城乡居民造福。在市容市貌上突出治“脏”。要紧盯重点部位,抓住有碍观瞻、影响城市形象的突出问题,以街面整治、路面整治、铺面整治、墙面整治和河道整治为突破口,彻底清除视觉污染、尘土污染、生活污染。开展拆违专项行动,对影响市容市貌、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建坚决予以清理;严格建筑工地封闭作业,加强待建地段、地块的围挡美化,严禁施工车辆带泥上路、抛洒滴漏;全面落实沿街商户、单位“门前五包”责任制,定期检查、定期公告;有计划、有步骤地规范户外广告、门面招牌,加快清理小广告,确保市容市貌的清爽、整洁、靓丽。在公共秩序上突出治“乱”。要紧扣交通秩序、市场秩序两大重点,强化“滨江路禁货”“城区五小车辆禁行”等专项行动,对机动车、行人乱穿马路、乱闯红灯、抢占车道、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强教育劝导,依法依规严管重罚,引导广大市民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乘车;加快全市所有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严格控制出摊经营,坚决取缔马路市场,集中整治乱摆乱卖现象,做到门店外、人行道、公共通道无乱摆摊点和流动摊点。同时要加强对各类市场的集中整治,坚决取缔无证经营,仔细排查安全隐患,全力加强质量检查和卫生监督,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在基础设施上突出治“差”。要按照“健全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开展城中村、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专项整治,力争三年内实现旧貌换新颜;按照“绿化、美化、亮化”的要求,大力开展城乡绿化造林和景观建设;加快污水主干网建设,创新农村污水治理,加快完善雨污分流;对城市主次干道、报栏、宣传窗、书报亭、座椅、窨井、垃圾箱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相关部门要定期进行拉网式排查,该修缮的修缮,该增补的增补,该提升的提升。对于一些必须达标的、改造提升难度大的工程,要定领导、定资金、定措施、定时限,一项一项去突破,一件一件抓落实,以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推动城市整体形象、品位档次的显著提升。

2、要更大力度提升市民素质。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之本。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一方面,要靠人来整治环境,另一方面,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相比创建和整治的其他工作,市民素质的提升最为关键也最为艰巨。我们要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最根本的任务,重点推进“四大工程”:一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工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各类主题活动的宣传教育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真正融入广大市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二是市民行为习惯规范工程。本着持之以恒、管教结合的原则,广泛宣传市民文明公约、行为准则,重点围绕市民出行、娱乐、就餐、居住、旅游等日常活动,严格规范、严格教育、严格管理,让注重文明礼仪、遵守公共秩序,成为每一个江阴人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三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是江阴的未来。新的测评体系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不仅单列,而且如果总分不满85分,就直接取消参创资格。对此,各责任部门要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深化“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净化校园周边秩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四是新市民管理服务提质工程。目前,江阴新市民已突破100万,这是江阴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素质提升的重要群体。要在加快产业转型提升、优化人口结构的基础上,以深化完善居住证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强新市民素质教育,完善新市民职业培训,探索新市民积分管理,促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江阴、建设江阴。

3、要更大力度引导社会参与。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创建的主力军。只有最充分地把全市上下的热情调动起来、干劲发挥出来、智慧激发出来,才能把全市人民对幸福家园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创建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的创建和整治工作,也才能得到最广泛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一要强化宣传造势。从现在起,创建的舆论宣传工作要全面升温,大张旗鼓,大造声势,通过全方位、广覆盖,多形式、常态化的宣传造势,使创建工作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设立专题专栏,大力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的、意义、标准和要求,宣传创建工作给江阴带来的深刻变化,宣传创建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公益广告,要做到“铺天盖地、举目即见”,用浓烈的氛围提高群众的知晓率、社会的参与度和创建的影响力,形成全城动员、全民动手、全员参与的生动局面。二要创新参与渠道。先进地区的实践证明,好的渠道和载体不仅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创建效果,更能成为有影响力的创建品牌。要学习借鉴张家港等地的成功经验,比如:成立市民巡访团、巡讲团和巡演团,组织广大市民深入城乡开展各类督查、宣讲活动;开发“城市e管家”信息平台,开展“文明随手拍”活动,通过手机移动终端搭建24小时参与文明创建平台;出台志愿者礼遇办法,维护志愿者权益,壮大志愿者队伍,丰富志愿者活动,真正形成“政府来主导、市民唱主角”的创建格局。三要丰富创建活动。要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争做文明江阴人”系列主题活动,围绕社会公德、环境卫生、行为规范、交通秩序等重点,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要精心设计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每年都要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各类评比活动,推动创建工作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不断激发全社会参与创建的热情,不断掀起创建活动的新高潮。

4、要更大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每年都安排测评,考验的是一个城市常态化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管长远、管根本。要重点健全“四大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创建领导小组要高位领导,各专项工作组要精心组织。全体市领导要各负其责,严格执行挂钩包片镇街、挂钩创建网络“双挂钩制”,主动沉到创建一线抓指导、抓落实。各责任单位要迅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创建工作体系,将创建任务与自身职能、部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部署、共推进。市文明办作为牵头部门,增加了人员、增设了科室,要更好地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加强统筹协调、督查考核,在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执行力上下功夫,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推进落实机制。要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今天会上下发的各类方案、计划,细化目标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层层传递压力,严格做到定人、定责、定进度,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情况汇报、研究工作部署、协调解决问题,促进各单位协同作战、合力攻坚;要创新完善网格化管理,强化市领导、机关部门挂钩责任,强化街道、村、社区属地责任,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确保管理无真空、创建无死角。三是检查督办机制。要完善督查工作制度,组织开展高密度、多轮次的明察暗访、随机抽查。市创建领导小组要每月听取一次情况汇报、每季度开展一次现场督查。创建办要每天深入一线检查督办,每周上报工作进展,每半月召开一次督办推进会,每季度开展一次模拟测评,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同时,请市人大、市政协各自牵头,围绕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题调研和视察,促进创建工作的推进落实。四是考核问责机制。要加快制订创建工作《问责办法》,把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使用结合起来,以考核促整改、以整改促提升。从今年起,创建工作将全面与各级干部提拔、各类先进评比挂钩,实施专项奖励,实行“一票否决”。市纪委、监察局要全程参与创建工作,对落实不力、办事拖拉,尤其是多次督办仍出现问题的,要全市通报并严肃追究相关部门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以最严格的考评、最严肃的纪律,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三、锤炼过硬作风,以担当的勇气、务实的作风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全国文明城市能不能创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能不能见效,关键在人、关键在作风。通过去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市机关作风得到了锤炼,经受了考验,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少数部门、少数干部身上,一些为官不为、得过且过,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思想有所抬头;一些执行不力、推诿扯皮,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一些怕担责任、怕冒风险,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的想法依然存在;甚至还有一些为政不廉、律己不严,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行为仍未杜绝。对此,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引以为戒,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的理念,把创建和整治工作,作为检验广大党员干部战斗力、执行力的重要载体,作为转作风、提效能的有力抓手,不断增强深化作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加优良的作风为创建和整治工作保驾护航、增光添彩。

一要守土有责、勇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各级领导干部,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推动一个地方的发展,特别要看你在任期内该做的事有没有做好,该履行的职责有没有履行好。如果我们该做的事没有做,该履行的职责没有履行,总是马马虎虎,总是想着糊弄,那就是不称职,就是失职,就对不起江阴的父老乡亲。刚才,30家责任单位接受了《创建工作任务书》,任务书就是军令状,就必须有令必行、严格兑现,就是要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把创建工作、整治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现在起,全市各级各部门都是主人翁、都是主力军,都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对职责范围内的事要全力做好,对需要配合的事要全力支持,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一份责任尽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的生动局面。

二要动真碰硬、攻坚克难。事不避难,知难不难。我市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了很多年,城乡环境整治也搞了好几轮,但大量工作仍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有的甚至愈演愈烈。之所以如此,说到底,不是钱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还是怕难、畏难,一些部门和单位总是以影响社会稳定为借口,以积重难返为说辞。要知道,文明城市创建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张家港也遇到过;城乡环境整治中碰到的许多矛盾,桐庐、上虞也碰到过,他们能解决的,我们同样能解决,他们能做到的,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江阴人从来都不服输,江阴人也从来都不畏难。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在困难面前敢作敢为、勇于克难攻坚,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善于创新思路,在挑战面前敢闯敢试、敢于动真碰硬,做到矛盾不上交、困难不推卸、问题不逃避,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

三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抓工作,最忌华而不实、表面文章。创建工作任务重、要求严、标准高,如果我们浮于表面,雷声大、雨点小,不仅创建水平难以提升,群众也会认为我们的创建工作、整治工作就是喊口号、图虚名。谁还会真心支持我们?谁还会积极参与其中?各级各部门必须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把“钉钉子”的精神,体现在创建的每一个环节、整治的每一项工作中,每一年、每个月都排出几项重点工作、几个突出问题,一项一项问题去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不出实绩不罢休,不达目的不罢休。通过每一条街道的整洁出新、每一片绿化的改造提升、每一个拆违的坚决实施、每一个老旧小区的精心改造,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进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干劲、鼓舞斗志,通过三年持之以恒的拼搏和奋斗,确保全国文明城市这个江阴人民期盼多年的美好梦想,在我们的手中变成生动的现实。

同志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坚定信心、咬定目标,鼓足干劲、扎实工作,以城乡环境整治的新成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新业绩,为全面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阴,再创新一轮改革发展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自《澄办通报》2015年第1期)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