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提案办理
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109号提案的办理函复
发布日期:2017-06-30 来源:

民盟江阴市委:

你单位提出的《关于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市品质提升的建议》,市政协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已交我单位办理,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你单位提出的建议非常详细、具体,可参考性很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江阴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延续以往城市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以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保护古镇特色,优化村庄布点,使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得益彰、和谐互补。为统筹均衡配置公共资源,规划形成“市级、分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滨江、沿河地区、南门、应天河地区、火车站地区、敔山湾地区、城西地区等重点开发地区,承担着不同的公共服务功能。规划对重点地区都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但规划重在长期的引导与控制,其实际的开发建设,需结合拆迁进程、资金使用情况统筹考虑。

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在过去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也确实存在战线过长、建设不集中、城市形态较为杂乱等情况,下阶段,我办将建议市政府集中开发力量,优化完善各重点地区,更好、更快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滨江名城。针对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回答如下:

一、着力做强城市功能

1.着力增强“宜居”功能:在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江阴市城乡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研究》、《江阴市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研究》,将城镇与乡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城乡基础服务设施均等化。并将规划研究成果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中,形成覆盖城乡、针对性强的公共设施配置体系,为实现城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高位均等提供了规划依据。通过对全市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梳理、规整,优化城乡规划“一张图”,落实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关于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内容,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引导调控作用。

2.着力增强“宜业”功能:针对江阴产业发展现状,规划强调要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等诸多方面着手,以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规模化为目标,加速实现分散型向规模型、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战略转型。一是强化资源能源约束,走精明增长之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突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城乡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空间要素集聚集约、土地出让时序等各方面统筹考虑近期实施和长远效益,走精明发展、集约节约发展之路;二是加快战略转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坚持走高科技含量、高强度产出、高效益回报、高水平环保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集聚集约发展。将临港新城和高新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空间载体,加快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高新产业集聚区(含青阳园区)”、“东部优势产业集聚区”、“东南特色产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区。明确各个板块的产业发展导向及准入门槛,提高用地效益,鼓励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同时,继续实施全市范围内工业企业、仓储企业“退城入园”,把原有镇(街道)所管辖的小而全、小而散的工业园区改造整合成为产业集群的特色产业园区,并加大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力度,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3.着力增强“宜游”功能:依据《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规划形成“两城、一廊、一片”的旅游空间布局。“两城”指主城和副城旅游与综合服务区,通过城市旅游环境优化和文化资源整合,突出城市休闲旅游、商务节事,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打造江阴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一廊”指古文化体验旅游走廊,通过遗址保护、文化挖掘展示等手段,打造江阴市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带。“一片”指南部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片区,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农业休闲与旅游度假相结合、旅游开发与服务配套相结合、联合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打造生态优良、文化独特的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并形成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二、着力优化城市形象

在城市规划上,一直强调精致设计,优化城市形象。推进滨江地区的建设,展现江阴现代、时尚、创新的滨江城市特色;逐步完善沿锡澄运河地区、东转河、运粮河等滨水绿带建设,展示江南水乡城市特色;建设环城森林公园,恢复城市生态环境和展示山地森林景观;加强对南门风貌区、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展现江阴历史文化风貌。

强化城市设计,完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规划控制体系,注重保持宜人的建筑空间、和谐的建筑色彩、适中的建筑体量和富有节奏感的空间序列和天际线。

三、着力补齐建设短板

1.推进城市更新。打通城市断头路,对旧城片区、城郊接合部、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河道、农贸市场、城乡绿化、工地环境、市容镇貌、环境扰民、村庄环境等进行专项整治,并将其纳入“十三五”江阴城乡建设1310工程加以严格落实。

2.注重地下空间利用。编制完成《江阴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13-2030)》,强调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交通体系,增强城市防灾能力。编制《江阴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2015-2030)》、《江阴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等相关规划,统筹全市各类市政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全面提高江阴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

四、着力彰显文化文明问题

2001年江阴市被评为第二批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相继编制完成《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江阴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江阴市历史建筑核定》、《江阴市长泾镇河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打造南门风貌区,让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形成具有历史特色风貌的高品质城市生活区;打造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环境整治、建筑修缮、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形成一个延续传统文脉、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北门岛艺术区,设置美术馆、音乐厅、妇女儿童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形成以休憩游乐、艺术交流为主的城市功能区域;结合祁头山遗址、佘城遗址,建设考古发现遗址公园,形成集历史厚重之美、文化深邃之美、自然风光之美的特色文化场所。并将其纳入“十三五”江阴城乡建设1310工程加以推进。

同时在“江阴绿道”建设中,充分将江阴的遗址文化、水文化、军事文化、旅游文化等植入“江阴绿道”的建设中,通过“江阴绿道”把以往散落、零乱的江阴传统文化进行串连,彰显厚重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使之成为展示江阴形象、彰显江阴文化、凝聚江阴合力和提升江阴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五、关于着力推动镇村提升问题

近年来,江阴通过新农村建设,江阴村庄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生态环境水平等得到进一步提升,创建了一批康居示范村庄,涌现了以阳庄村、郁桥村等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

2015年,《江阴市镇村布局规划》获市政府批准。规划在村庄分类基础上,根据各类村庄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性地配置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对规划发展的重点村,作为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配置重点,积极配置卫生室、托老所、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活动室、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农民自愿适度集中居住。对规划发展的特色村,突出乡村特色风貌塑造,保护历史文化、传统肌理和自然景观,彰显乡村美景和田园风光,引导建设乡村博物馆、农业、水利等展示类的场地和设施,引导建设农家餐饮、特色民宿等设施,培育美丽村庄。

目前我市正根据各镇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人文条件等因素,积极推进长泾、新桥、徐霞客等特色小镇的建设。同时,贯彻落实《江阴市镇村布局规划》要求,择优开展顾山红豆村、月城石塘湾村、青阳悟空村等美丽村庄规划,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建设。

六、关于着力加强城市治理问题

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深化。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为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地上地下空间地理基础平台,推进智慧交通信息化管理平台等的建设;提升市容秩序管理精细化和物业管理规范化水平,整体提高社会综合管理能力;深化违建治理工作,规范停车、广告、渣土等资源化利用和社会化管理;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实施城区道路及交叉路口渠化提升。上述具体工作均已纳入“十三五”江阴城乡建设1310工程,按计划推进落实。

七、着力提升民生温度问题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环节依法执行到位。对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公共利益等的重大决策,坚持以专家论证、科学评估为前置程序,组织和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和可行性论证,需要上报政府决策的上报市政府决策。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渠道做好规划公示工作,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阳光规划。

把民生实事工程列为“十三五”江阴城乡建设1310工程,计划建成市便民服务中心、市医疗中心、市中医院、全民健身综合馆、敔山湾幼儿园、贯庄小学、立新中学、两所大学、公交首末站和枢纽站、公共自行车等一批民生项目,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城乡居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江阴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

2017年6月30日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