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天地 > 专题发言内容
关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引育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日期:2018-01-24 来源:

民进江阴市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优化机制重引领,以产业及人才政策引才,以创业载体聚才,以招引海外高层次团队揽才,以强化各类人才培训育才,以“绿色通道”留才。出台了涉及9大类人才的暨阳英才计划,产业强市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作用持续放大。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5.5万人,高层次人才1.26万人;拥有国家人才30人,省“双创”人才58人、“双创”团队9个;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加速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20家,“海外工程师”工作室25家,柔性合作院士45人,引进诺奖人才6人、建立诺奖研究院5家;实施领导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企业家能力提升工程、高层次专技人才培养工程,对全市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培训;发放高层次人才一卡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科技人才项目服务,建设人才公寓共804套。

回顾“十二五”,江阴人才工作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但人才引育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城市承载力不够。我市在区域位置、资源、承接载体、产业层次、科研院所等引才条件上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作为三线城市,在科研、文化设施、创新氛围、交通等方面相对薄弱,园区产城一体化建设还有待完善,各乡镇的人才配套设施相对欠缺。二是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高技能人才数高于昆山,但昆山已引进和培养国家人才108人、江苏省双创人才92人、省双创团队14个,人才贡献率达到47.2%,而我市这几项数据远低于昆山,呈现出传统人才多、领军人才少的特征。另外,从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学科结构及从行业的分布来看,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较多,卫生科研人员较少,农业技术人员和基础科研人员最少。三是企业R&D占比差距直接影响研发人才的引育。2016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92.5亿元,R&D占GDP的比重约为3%,与周边县级市相当,而上海今年将超过4%,深圳达到4.12%。我市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占比虽已超过56人/万,但跟周边城市比也没有明显优势,严重制约了研发人员的引育。四是教育、科研资源不能有力策应产业发展。目前我市缺科研院所、缺高水平的大学,缺少培养人才、集聚人才的重要平台。江阴只有1所高职,而昆山有2所本科、2所高职,张家港有1所本科、1所高职,常熟有1所本科。

针对现状和问题,结合江阴实际,现提出四大方面建议:

一、深化集成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1、推进人才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可学习合肥高新区“人才城”的做法,设立专门人才服务窗口。对于产业急需人才和高端人才,从出入境、居留服务、户籍便利、子女入学、健康医疗、配偶安置等实行一站式审批,人才项目也可以采取网上申报及在线评审的方式,针对人才服务的“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政务平台也要尽快推进。目前,全市人才数据分散在人才办、人社局、科技局等多个部门,下一步要建成“共享、开放、融合”的人才库,形成统一的、常态更新的资源库。

2、扩大政策受益面,打造差异化政策环境。要从单纯的吸引人才到利用人才政策调控来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的目标。可借鉴常州经验,围绕产业发展要求的九大类人才,开发全市性的紧缺人才数据库,建立公共人才信息发布制度,每年制定发布市年度人才需求专业目录、市年度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目录,针对行业紧缺人才制定专门的政策。建议对“暨阳英才计划”申报要求适当放宽,对企业的指标考核,注重产出也要遵循企业发展步伐。

3、逐年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改善创业环境。昆山每年按照市级财政公共预算收入的6%设立人才科技专项资金,建议要按比例逐年提高市人才办、人社局等相关部门的人才专项经费,引导市场资金用于人才开发。

二、以人才集聚为主线,实施“三大引才计划”

1、实施产业集聚计划,以产引才。产城融合发展可借鉴苏州工业园模式,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配套用地严格按1︰1︰1配比。在扎实推进“1310工程”建设,为人才打造宜居环境的同时,围绕“一园区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一镇(街)一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目标,紧扣各板块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和文化内涵的科技特色园区和创新型乡镇。

2、实施“高位嫁接”计划,以资引才。整合中国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资源,继续推进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东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重点合作。借力科技镇长团汇聚人才,定期组织镇长团成员开展校园招聘及引才活动,扩大大企业组团、产业联合招聘范围,产学研合作要改变以往重技术合作、轻人才引进的局面。

3、实施柔性引才计划,以才引才。减少柔性人才的职业流动成本,化解其职业迁移的风险,取消高层次人才居住人才公寓需要在江阴交社保的规定。更大力度地鼓励“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和智力交流。并通过已经引进的领军人才带动其同学、业界朋友、合作伙伴等到江阴创新创业。

三、以载体作为人才发展的主阵地,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1、新建创新载体。市创业园、软件园、生物医药加速器等绝大多数创业载体已建成10年,要尽快规划新建一批以科技特色加速器——特色产业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体的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并借鉴广州、深圳、合肥等地做法,引导建立民营孵化器、加速器,鼓励企业将闲置场地改造成为创业载体,引进专业团队进行管理,政府给予必要的运营补贴。

2、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导用人单位通过这些机构引进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和购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各开放园区、镇(街道)要设立创业指导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创业指导网络。

3、支持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公共平台。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与大院大所合作,扶持建立一批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技术转移、人才流动和以外促内等一系列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如贝瑞森海外孵化器、中美创新中心、麻省理工创新中心等。

四、完善人才培育体系,确保人才留得住、做得强

1、做优高校教育。加快推进南理工江阴校区等一批本科院校的建设,在目前没有本土本科院校的情况下,引导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及各职业教育机构与国内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更广泛地对接各大院校开展高起专、专升本学历教育。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及各职业学校可根据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逐步开设化学生物、新材料、新传感等符合江阴产业发展的专业。

2、重点选拔培养一批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加快我市拔尖人才选拔力度,加强对拔尖人才的培养,联合举办以优势产业发展为选题的高级研修班,积极推动建立企校合作机制,加快培养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中高级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实现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推进。

3、引导企业建立人才开发的资本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将人才开发资金纳入企业生产成本预算,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引进人才的企业,通过跟奖、跟补等方式,在引才投入、租房补贴、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产权激励机制,实行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