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天地 > 专题发言内容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发布日期:2018-01-24 来源:

周庄镇政协工作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地剖析了当前城镇化发展形势,高瞻远瞩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周庄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紧紧扣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抓住“以人为本”无差别城镇化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公平共享”的原则,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效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形成了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经验。荣获了中国化纤名镇、中国棉纺织名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环境优美镇、江苏省创新型乡镇、江苏省文明镇标兵和无锡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等荣誉,并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镇和无锡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镇。

一、做法与成效

周庄镇坚持“产城人融合”理念,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促进城镇发展良性循环,驱动经济实现可持续、有质量发展。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303亿元,年均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8亿元,年均增长11 %。

(一)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进行科学定位,做到时间上同步推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互相融合。强化规划引导,围绕江阴副城中心建设、无锡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和推进新型城镇扩权试点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编制周庄镇“十三五”(2016—2020)发展规划,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予以明确建设任务;出台《周庄工业制造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构建现代产业集聚和规模优势,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产业基础;结合试点,进一步优化完善《江阴市周庄镇总体规划(2012—2030)》,对老镇区“一河两岸”、港东新城、世纪新城、周南工业集中区等重要区块细化方案;编制周庄镇近期建设规划(2016—2018),完成雨污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产业专项规划,细化重点区块设计。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加快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优化布局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了电力、通讯、数字电视、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工程,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公共设施,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工程,彰显区域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道路骨架,着力构筑内外衔接、镇村贯通、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网;实施城镇建设300天行动计划和新市镇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建成了道路、桥梁、车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企业多、村级经济强的优势,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身新型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将工业反哺农业、企业支持农村的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达到以点连片、以片带面、辐射带动的效果,建成了若干个功能齐全的示范性集中居住区,促进了人口有效集聚。同时,按照合理分工、明确职能、健全机制的原则,常态化加强村、社区建设管理,镇容村貌明显改善。至2016年底,全镇已完成新型社区安置房21290户,全镇农民规划集中居住已超55%。新型安置小区的户均用地为0.43亩,与以前相比下降了36%左右。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新体系。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集聚创新资源,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搭建人才创新发展平台,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以大企业集团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龙头和支撑,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品牌经济,具有集约节约效应的循环经济,全镇经济的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镇实现GDP303亿元,工商开票销售1068亿元。现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省高新技术企业32家。

(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严格建设项目及产业准入门槛,统筹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挖潜,加强对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等用地指标的整体控制;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近5年,全镇关停“三高两低”企业51家,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23家,实施节能技改项目22只,创建无锡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企业5家;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931吨和氨氮83吨,GDP能耗年均下降4.2%;完成3家热电企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淘汰100台燃煤锅炉;清淤各类河道19条,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3%;完成造林1500余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5.8%。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多措并举普惠民生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为导向,建立普惠全民、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镇村共投入4.59亿元推动近3万名失地农民进城保,城保扩面累计达到5.2万人,户籍人口基本实现了人人有保障,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80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升学等受教育方面与户籍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教育支出占到全镇财政总支出的50%以上。全镇接收义务制教育新市民学生,不含校舍投入,每年财政增加支出近6千万元。注重平安法治建设。大力推进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建设,集中居住面积达到了50.5万平方米,居住率达到了70%以上,100%签订外来人口治安责任状。技防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扩大了监控覆盖范围,周庄镇连续五年被评为无锡市社会治安安全镇。

二、经验与启示

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内容。只有将不同方面统筹考虑、一体推进,才能建设好现代新型城镇。

以规划引领,“一张图”推进城镇建设。以“产城人融合”为导向,通过科学规划设计,促进产业体系与城镇体系有机融合,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增强产业区、住宅区、商务区等板块布局的科学性,促使各板块功能充分发挥、互补互利。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科学、集约、高效的空间布局不断强化。

以产兴城,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城因产兴,一个好的产业能影响一个城镇的未来。周庄镇坚持把产业作为立城之基、兴城之本,制定完善产业发展引导规划,做活做优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为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供基本条件。

以城促产,注重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坚持产城联动,城镇与产业在空间上浑然一体、在布局上功能互补、在作用上相辅相成。按照“强配套、优功能、兴商机、聚人气”的要求,不断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以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形成吸引企业入驻、吸引人才入城、吸引资金入市的“磁石”效应。

以业聚人,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业聚人,把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关键。以实现住有所居为基础,通过集约化安置,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居”;以促进就业为关键,通过多样化扶持,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以完善社会保障为支撑,通过同城化社保,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助”,真正让失地农民有尊严地融入城镇。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失地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使其与现代城镇文明相适应,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由“乡”到“城”的转变。

三、问题与挑战

1、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目前,镇级财政仍是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但财政资金有限,在“保底线、保运转”的前提下,可用于城建的资金不足。并且按照发展规划,未来发展城建项目很多,由此会带来较大资金缺口,仅靠财政资金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2、融资渠道狭窄,多元化融资需求难以满足。作为镇一级行政主体,缺乏有力融资平台,随着每年刚性支出的增加,镇级财政压力较大,必须利用融资来缓解新型城镇建设资金压力。但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建设项目要求较高,无法全面达到要求。同时,上级政策层面对镇级政府创新和建立融资平台尚未完全放开,以致融资渠道狭窄。

3、机制还需创新,综合管理改革力度不大。作为镇一级主体,在综合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方面权限有限,也影响了工作进程。办理国有划拨土地、集体土地等国家收取的费用无法减免,同时水、电、气、通讯等设施费用的收取标准过高,几乎与开发商品房一样。审批制约多,自主权少。项目审批有立项、规划选址、土地定点、建设许可等一系列手续,建设过程中还有招投标、消防审图等手续,手续多、周期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步伐。

4、经济总量大,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产业发展看,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比重偏低,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困难较大;从企业发展看,一批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折关键期,加工制造能力强,但创造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地位尚未确立。产业结构层次依然偏低,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中间产品多,产品附加值较低,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与产品不多。企业创新机制亟待改善,人才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偏弱。

5、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但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水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等要素主要靠输入,整体上尚未形成低能、低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面对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高,日益局促的发展空间、不堪重负的环境容量、越来越强的民生环保意识,粗放型、资源依赖型的发展局面,加快推进“三高两低”、落后产能整治淘汰工作尤为迫切。

6、各类群体利益诉求广,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继续加快,社会保障的不均衡性将依然存在;随着低端传统产业加快退出,由企业关停并转等引发的劳资不稳定因素仍然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仍然会比较严重。

7、人民群众服务期盼高,对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幸福指数的内涵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提供服务的要求与期盼值将越来越高。而现有各级服务平台在职能确定、人员配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必须加快构建职能明确、功能完善、服务规范、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设想与措施

新型城镇化不单承担居住的功能,更是要素集聚的平台。城镇化为产业提供平台,产业既为城镇化发展集聚优质的人口资源,还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撑。周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8亿元,全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70%,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9%以上。加快完善现代化城乡空间、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体系,着力将周庄镇打造成为产业现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江南名镇;为发展成为新生中小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加快形成江阴中心城区副城片区;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项试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区、示范区。

1、注重提质提效,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始终坚持产业强镇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相一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增强发展动力,优化提升存量,培育发展增量,促进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一是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两手抓。坚持突出优存量、扩增量两手抓,把项目建设、后劲投入、企业培育作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态优化的主要抓手。主攻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促使拟建项目早启动、在建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达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高端商贸、品牌连锁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二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两手硬。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加快富余产能走出去、先进技术和人才引进来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三是科技创新与人才引领两促进。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推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锻造等传统行业。完善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奖励意见,鼓励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注重精细精致,更高品质提升城镇功能内涵

坚持把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纳入总体规划,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兼顾、点面共推,不断完善镇村功能形象,改善镇村人居环境。一是协调好对上衔接与对下对接的关系。切实发挥规划导向作用,科学规划镇村、产业、居住、生态整体布局,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管控土地空间、公共服务等资源,促进集约高效发展。严格规范控制性详规的调整,优化城镇品质、提升城镇能级。二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城镇建设,一手抓城镇管理,不断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实施全方位、全过程、高水平、高效能管理。全面落实路长、河长负责制,健全扁平化、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各司其职、统分结合、管理有序的考核监督机制,使城镇管理步入网格化、标准化、长效化的良性轨道。突出量化目标、细化标准、强化措施,实现“重建”向“重管”的转变。三是解决好物与人的关系。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品位,是城镇管理的关键所在。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把“物”与“人”结合起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使城镇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宣传造势、创新参与渠道、丰富创建活动,持续掀起文明创建的新高潮。深入开展文明单位、窗口、镇村、家庭创建系列活动,让文明成为居民的思想行动自觉。

3、注重集聚集约,更强决心改善提升生态环境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狠抓治理、修复,推进企业环保法治化,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和保护好美好家园。一是做加法。加强生态修复,提高绿植的数量和质量。全面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广泛推进骨干道路、河道、工业园区及集镇区域配套绿地建设,做到经济林、生态林、配套绿化三块统一规划、一起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地段绿化景观工程,努力构建四季常绿的生态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河道,提升绿化管护水平,营造生态良好、景观宜人的优美城镇。二是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废气物水的排放。实施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三污同治”,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管齐下”。重拳整治“三高两低”企业、五小企业,加快劣质产业退出步伐。完善镇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接管处理覆盖率,加强水气环境治理。三是做乘法。自觉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在路上的良好局面。四是做除法。坚决执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对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严加惩处,依法取缔,从源头上遏止污染。确立生态底线思维,强化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健全户外广告、建筑垃圾等管理机制。加快对城镇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技术支撑和监督检查,建立职责到位、齐抓共管、高效顺畅的“大城管”机制。

4、注重共建共享,更加均衡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突出普惠均等,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一是提升整体水平。坚持惠民优先的鲜明导向,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提升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深化全民健身活动,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受益面;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民政事业发展。二是帮扶弱势群体。统筹政府资源,汇聚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构建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多层次、广渠道、全覆盖、惠民众的帮扶体系。格外关注中低收入者、困难群众和拆迁过渡户的“急、难、愁”等实际困难,采取有力措施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集中力量做一些暖人心、稳人心、顺人心、得人心的实事。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大调解”机制,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加强企业生产、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监督监管,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五、建议与对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受诸多“瓶颈”的制约,迫切需要省市各级出台相关的扶持倾斜政策,加大对小城镇发展的扶持力度。

1、财政分配方面

建议适当调整财税分成比例。可参照其他地区对扩权强镇试点、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等的扶持政策,市级财政在一般预算收入分成比例、财政收入超收返还和土地出让金留成等方面向重点乡镇倾斜。

2、投融资体制方面

(1)建议市镇共建融资平台。因上级政策层面对镇级政府创新和建立融资平台尚未完全放开,建议参考惠山模式,通过财政注资、划拨资产等增信方式,由市级与乡镇共同搭建更高层次的市镇联合融资平台,定点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需求。

(2)建议适度降低担保费率。因镇级平台层次较低,故市级担保公司给予的担保费率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乡镇融资的综合成本。建议市级担保公司对试点镇重大项目建设贷款予以更为优惠的担保利率,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3)建议加大PPP模式推介力度。为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建议市级层面在《江阴市关于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围绕PPP项目的立项、审批、运行、管理等方面,加快出台操作细则,加强基层工作指导,并将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市级PPP项目库,优先对外推荐。

3、政策扶持方面

(1)建立健全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建设和发展特色小镇作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举措,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到重要位置;制定高标准、管长远的发展规划;实行企镇对接、合作共建,依托实体经济,充实和支撑小镇的经济基础,带动小镇发挥优势,产业聚集,形成规模,拉动就业,双赢共享;支持特色小镇率先实现“新五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政府协调力度,对新城镇发展中安置小区水、电、气、通讯等设施费用应按照农村住宅房的标准来收取,不应按照商品房的标准来收取。

(2)建立健全农业深度发展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专业化、高效化水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村庄建设,充分发挥周庄村级实力强的优势,创新推进“三集中”“三置换”等新农村建设模式,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稳步推进规划保留点村庄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面貌,形成一批各具特色、文明现代的水美新农村。

4、其他方面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加以重点指导,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共用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集中、土地安排等方面予以专项指导和支持。打造推进安定有序的社会治理高地,为新型城镇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6》,进一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改革试点。

产城人融合不仅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的新渠道,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途径,更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提高城镇整体竞争力的区域发展新模式。要按照既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严格遵循产城发展规律,发挥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的叠加作用,加快人口资源、产业资源、空间资源的平衡配置,强化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互动,实现人、产、城的深度融合。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