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重点提案选登(六)
发布日期:2020-07-20 来源:

今年6月,市十五届政协第四十一次主席会议协商通过了2020年重点提案,共有16件提案入选重点提案,“江阴政协”微信公众号陆续分期节选推送。

092号提案

案 由:关于江阴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提案者:民盟江阴市委

一、四优四短:客观审视江阴现状

任何一体化都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机会与红利,也会带来风险和挑战。对于江阴而言,在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要想最大可能规避虹吸效应、最大限度放大集聚效应,关键在城市能级,前提是对优势与短板的清醒认识、精准把握。

1、江阴的四大优势。知名度:领先的综合实力。美誉度:雄厚的产业基础。便捷度:优越的地理区位。宜业度:良好的营商环境。
2、江阴的四大短板。创新力: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辐射力:交通设施能级不够高。吸引力:生态环境质量不够优。集聚力:优质要素供给不够足。

二、一点三圈:科学谋划江阴路径

一点,就是以接轨上海为战略基点。建议,一方面,持续巩固传统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是江阴学习的榜样、合作的首选,江阴对接上海的轨迹和内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全面实现深度融入。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为主、人才优先、项目化推进,加快承接上海高端要素资源外溢,积极分享上海自贸区政策红利,在重点产业、创新协同、港口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全面对标提升,学上海之长、借上海之力、创江阴之新。

三圈,就是由小到大融入三个圈层。一是全面融入锡澄一体化发展圈。建议,按照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设施共建、环境共治”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交通设施、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在稳步实现市域空间重构、基础设施联通、产业优势互补、城市功能耦合中提升江阴、发展江阴。二是深度融入跨江融合发展圈。建议,有序推进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快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特色产业合作共赢、生态环境共护共治、公共服务互惠互享,全力把试验区打造成跨江融合先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长江大保护样板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力当好无锡跨江融合发展桥头堡,在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三是主动融入上海“1+7”大都市圈。建议,江阴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覆盖的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市为重点,发挥自身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临港加工物流的产业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承接上海高端要素资源外溢;同时,借鉴周边城市做法,与周边城市加强战略谋划,加强在规划、平台、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协同,打造合作平台,争取更大主动。

三、五融五区:高点推进江阴实践

1、紧扣“高质量”,以产业协同融合打造先进制造核心区。一是加紧构筑产业集群优势。建议,围绕长三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延伸,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加强产业链的全市域配置、上下游协同,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区域优势新兴产业,持续壮大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智慧能源、新材料、石化等五大千亿级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石墨烯等三大500亿级产业集群,构筑更多生态优良、深度合作的产业发展共同体,形成江阴先进制造业的强大能级。二是加快产业区域合作共赢。以主动融入锡澄协同发展区、加快建设青阳园区为抓手,以引领江阴企业发展总部经济、有序实施长三角布局为推动,多形式、多渠道加强江阴与其他城市间的产业整合优化、企业分工协作,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市场分工链,实现产业的错位发展、互补共赢。

2、找准“结合点”,以创新发展融合打造技术创新先导区。一是搭建更多创新协同平台。借鉴太仓、昆山、嘉定携手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的经验做法,主动参与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全面加强与上海、南京、无锡等地的创新成果对接、领军人才对接,优化提升公共创新载体,更多集聚企业创新平台,持续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二是探索打造“科创飞地”。借鉴浙江嘉善等地成功经验,抓住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机遇,探索建立跨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更多的研究机构、科创载体落户江阴,实现更多的科技设施、创新载体两地共享,促进创新格局在两地协同、创新链条在两地延伸、创新要素在两地配置,使江阴成为若干重要领域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在长三角创新版图中赢得更大影响、占据更高位置。

3、聚焦“一体化”,以基础设施融合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区。一要主动融入无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建议,牢固树立“主动融入、积极对接、一体推进”的理念,坚持“立体多元、快速畅通、适度超前”的方向,持续巩固建设成果,不断加快建设进程。同时,在锡澄锡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规划中主动对接、主动争取,提前布局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多层次公路为主体、高等级航道为支撑的锡澄一体化交通体系。二要主动对接全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坚持做强“大动脉”、打通“微循环”两手齐抓,加快建设以江阴港为节点的集疏运体系,突出江海联动先导港、水陆联运枢纽港、对外开放示范港的功能定位。加快推动江阴第二、第三过江通道启动建设,加快南沿江铁路江阴段建设,推动盐泰锡常宜铁路启动建设,优势。

4、突出“高品质”,以城乡一体融合打造生态宜居标杆区。一是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充分借鉴周边城市城乡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持之以恒推进“1310工程”,按时序节点高水平建成滨江公园、锡澄运河公园,同步建成江阴绿道,适时开工建设环城森林公园。持续开展优美环境合格区建设,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扩大农村住房建设试点。二是加快生态环境共护共治。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与周边城市共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机制,共同编制沿江生态廊道专项规划,探索建立大气、水、固废和环境应急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环境保护执法联动,合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加快公共服务互惠互享。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和运作方式,鼓励支持江阴教育、医疗机构与长三角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开展交流合作。开通与上海著名医院“绿色通道”,实现社保异地联动。加强区域文化交流,加快推进与上海、浙江等地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5、彰显“优服务”,以改革集成融合打造营商环境示范区。一是巩固提升集成改革成果。建议,持续完善“1+5”县域治理总架构,推动更多流程环节模板化、标准化,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成果,进一步打响“集成改革”品牌。二是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建设经验、服务理念、相关政策,主动对接江苏自贸区建设发展。持续深化以“不见面审批”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与周边县市在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等方面实现合作共享、资源整合和要素流动“无障碍”。三是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充分借鉴上海、杭州等地经验做法,按照把店小二、急郎中精神发挥到极致的要求,主动对标国际营商环境的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快完善城市国际化标识,加强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居住、上学、就医等各方面完善专业化、个性化的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以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推动营商环境的更加优化。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