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汇聚推动“科创江阴”建设磅礴合力,近期,市政协专题组织“科创江阴”建设民主议政会。现将市政协委员相关意见建议分期刊登。
育强攀高科创企业
积势蓄能科创江阴
冯佳佳
民建江阴市委代表
临港开发区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在“科创江阴”建设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花开满园”的主角在于“花”,风景也在于“花”。作为经济界别的党派代表,民建江阴市委深入调研我市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现状,为赋能“科创江阴”积极寻求突破短板不足的思路举措。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梯度培育好创新型企业。建议聚焦高企、科小等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完善摸排后备企业库,在土地要素、环境容量等方面,加强点对点的要素保供。不能仅仅依靠亩均税收来实施工改腾退、一刀切,而是综合考虑其成长性,帮助协调解决厂房过渡、仓储租赁、技术研发等现实需求。
深度参与好创新决策。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企业参与科技决策的程度决定科技发展的深度。我市重点骨干企业对全市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技工程的参与度还不高。可建立由知名专家学者、乡贤侨亲、商会高层和企业家等组成政策咨询委员会,为我市创新政策提供方向性决策参考。
高度关注好准独角兽企业。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壮大往往带来裂变式的爆发式增长,而超六成独角兽企业由大企业投资或孵化而来。要重点关注本地龙头平台型企业、老牌制造企业,抢抓科创板支持“硬科技”契机,引导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步伐,与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嫁接,从而催生新的产业形态。
突出政策资源引导效应
完善创新创业全程孵化体系。对孵化期、加速期、成熟期科技企业实行全生命周期的差别化精准服务,及时落实兑现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成果转化补助等政策,同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提高知晓率。
细化落实扶持政策分类补贴。加大对重点创新型企业的调研力度,了解企业不同的需求。对于我市出台的创新政策逐条细化落实,部分条款制定操作细则,对已兑现的强化后期评估。从初创期给予租金支持、代理记账、财务审计等举措,后期给予融资支持、股改支持、购买土地厂房等,实施分段式扶持政策。
整合各类科研平台资源作用。要解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单靠企业自主研发远远不够,需要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特别是引导和鼓励纳税大户和主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规格企业技术中心、联合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孵化平台,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骨干企业。
突出基金风投撬动作用
用好资本市场。吸引一些外资PE(私募股权投资)和VC(风险投资)集聚,促进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壮大,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科技担保、科技贷款保险等科技金融服务,有效满足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企业的贷款需求。
用好金融工具。推进平台统保、企业信保等外贸金融服务,用好“苏科贷”“锡科贷”,持续深化科技金融创新、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简化抵押担保手续,持续加大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用好国资平台。结合功能区改革,统筹科技招商和产业招商力量,加强板块园区科技助理、科技专员力量,专人专做、深耕谋划。发挥好江阴市国资公司及属地国资公司的作用,优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拨投结合项目管理办法,体现国资和市场精准导向。
突出环境能级配套提升
从城市硬环境来说,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往往更加倾向于包容多元、现代时尚、人文历史的城市元素。加快完善一批城市功能性项目,提升国际化学校、医院、公园绿地、娱乐购物等配套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魅力。
从服务软环境来说,搭建由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各类协同方为参与主体的“创新沙龙”“圆桌会议”,系统打造场景开放、供需对接、评估诊断、学习培训等服务内容。按照“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原则,在安全、环保常态化现场执法检查上多一点温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创新型企业能够轻装上阵、稳心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