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以“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
发布日期:2023-09-11 来源:

为进一步汇聚推动“科创江阴”建设磅礴合力,近期,市政协专题组织“科创江阴”建设民主议政会。现将市政协委员相关意见建议分期刊登。

以“高能级”平台

激发创新“裂变”

王  键

民进江阴市委代表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创新平台一头连着科研机构,一头连着地方和企业,具有汇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多重功能,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主要载体。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尤其是高能级平台建设,能为深入推进“科创江阴”建设,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把握好长远和当下的关系

今年3月24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赴沪浙皖学习考察总结交流会上提出,“要学习沪浙皖做大做强载体平台的大手笔。这次考察我们看得最多的、最给我们冲击的是那些引领性强、支撑性强的园区载体,是一系列‘高精尖’的科创平台。这些值得江苏学习和反思。”信书记的讲话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一脉相承,强调的都是通过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高能级创新平台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见效慢,但科技强、经济强的城市仍不惜代价地去争夺,因为它们是城市竞争之“重器”。今年5月6日,江阴市领导干部“学专业、懂产业”专题培训,邀请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卢磊作了题为《关于合肥蜀山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实操与思考》的专题讲座。卢书记表示,蜀山经开区“从无到有”打造环境产业,就是抓住了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对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承接科学岛内技术成果转化,在环境领域发展集聚了一批高新企业;这是一条很明显的通过“争牌子争政策,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国家级研发机构和研究院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构筑政策高地,赋能产业发展”的路径。反观江阴,目前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与清华大学共建的宽视场巡天望远镜精密光电系统研发基地项目,虽然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希望板块和地方政府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尊重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放远眼光,全方位支持好平台建设,全力争创国字号平台。

把握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

在做强做优存量上,建议要把全市15个镇街园区的资源向重大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平台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合同科研与技术服务水平,立足江阴,辐射带动无锡及长三角,打响全国品牌。重视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科创人才企业。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平台的影响力。蜀山经开区通过承办多年的院士峰会,打造行业影响力,从而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创业企业。

在做精做细增量上,要充分发挥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等,发挥市场导向,逐渐减少政府财政出资的模式,通过“拨转投”“拨投结合”,从企业的实际创新需求出发,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

把握好政府与平台的关系

政府层面,要第一时间掌握、吃透中央部委、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做好创新平台的路径把握、业务指导。上接“天线”,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科技项目等,为创新平台向更高能级攀升强化“四争”担当。同时做好财政资金、金融资源、载体建设、项目审批等各类“软硬件”要素保障。

创新平台层面,平台负责人、团队要主动对标先进地区优秀的创新平台,学习运营和科技创新经验,深耕江阴产业和企业的创新提升,积极导入专业团队和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