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汇聚推动“科创江阴”建设磅礴合力,近期,市政协专题组织“科创江阴”建设民主议政会。现将市政协委员相关意见建议分期刊登。
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助力“科创江阴”建设
胡正伟
市工商联代表
市工商联副主席
强化要素支撑
画好政企“同心圆”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牵头作用,深入贯彻《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同向发力,优化平台、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配置,推动我市产学研“双百”行动计划顺利实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及优势传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方向,持续强化政策引领,在推行“揭榜挂帅”机制上重点发力,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等有利机遇,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努力推动将更多产学研项目纳入国家、省计划盘子。强化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投贷联动、投资孵化、风险补偿等多种金融支持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共同参与,鼓励商业银行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提供信贷产品支持。发挥“科技镇长团”和技术经理人协会的作用,更好地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
突出企业地位
扩大交往“朋友圈”
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上的内在动力和主动权。构建完善“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分层分类培育机制,打造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梳理已开展合作项目,聚焦未来发展方向,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对接,进一步提升现有国家及省级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水平。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好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等本地科教资源,促进创新链与我市产业链深度对接,通过组建成果中试基地、科研试验站等,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发挥异地商会、在外乡贤的重要作用,为我市与知名高校院所牵线搭桥提供帮助,进一步扩大科创“朋友圈”。
密切联动配合
奏响创新“协奏曲”
进一步密切相关职能部门、镇街园区、企业、高校院所等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在深化舆论宣传、优化政策环境、整合创新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中发挥作用,加快推动全市政产学研合作提质增效。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正面宣传引导,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完善科技激励和利益链接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更大力度支持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创新服务机构、创新联合体和个人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智力劳动价值回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高水平实施城市更新,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内涵,从科技人才、创新载体、科技金融、创新环境等方面推动各类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出台更具吸引力和含金量的青年人才招引政策,确保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