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发挥政协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助力江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微信公众号推出“新时代新作为——我是政协委员”专栏,充分展示新时代政协委员新样子。
委员名片
宦丽萍,江阴市政协委员、江阴市璜土镇石庄卫生院口腔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江阴市医学会口腔医学组委员。期间多次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进修口腔全科,并多次参加江苏省口腔医院种植、正畸系统理论与实践学习。
在基层诊室里
种一颗“生长的种子”
光阴荏苒,政协委员宦丽萍深耕基层廿五载,绽放时代新芳华。在基层不足20平米的石庄卫生院口腔诊室,她郑重地种下一颗“生长的种子”。这颗种子,承载着她对生命无尽的期许与热爱,它宛如一颗微小却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星辰,在她心灵的土壤里悄然扎根。
初 遇
旧牙椅旁的“初心萌芽”
播撒初心的种子,深扎理想之根。宦丽萍以理想信念为“种子”,在基层的沃土中深扎信仰之根。2000年夏末,她攥着入职通知书推开墴土镇石庄卫生院口腔科的门,第一眼就看见那张深黑色的旧牙椅——皮质椅面被岁月磨得发亮,金属支架在窗边的光影里投下细碎的斑痕,像一位沉默的老友,静静等着她开启这场与“基层医者”的漫长约定。当时的诊室简陋得很:一张旧牙椅、一个木质柜。每天的患者不过三五人,却让她把“耐心”二字刻进了骨子里。听他说,记得第一位让她红了眼眶的患者,是位拄着拐杖的许奶奶。许奶奶捂着肿痛的牙龈坐下时,忽然抓住我的手:“医生,我牙疼了几天了,饿了几天了啊…”那天她治疗时非常紧张而专注,每一次器械触碰许奶奶的牙齿,都会轻轻说一句“有点凉,忍忍哦”。看完牙后,许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塞给她:“孙子结婚的喜糖,甜,吃了心里暖。”就是这颗糖的甜味,成为她扎根基层的“第一粒养分”。
当时基层的口腔诊室条件简陋,没有先进的设备,也没有宽敞明亮的环境。但患者们带着牙齿的疼痛和对口腔健康的期望纷至沓来,他们那信任的目光,让宦丽萍坚定了在这里扎根的决心。从戴上第一副手套,拿起第一把牙科工具开始,也学会了在看诊时多问一句“最近吃饭香不香”,学会了给紧张的孩子画卡通牙齿图,学会了把“刷牙要刷三分钟”的叮嘱,变成老人听得懂的家乡话——原来基层医者的初心,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让每个走进诊室的人,都能带着“安心”离开。从此她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责任的从医之路。
生 长
时光里的“信任枝丫”
汲取实践的养分,舒展担当之叶。宦丽萍以信任为“种子”,在基层的沃土中持续二十多年探索自我成长的叶龄管理模式,科学施肥、防治虫害。“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2003年,她带着写满笔记的进修本回到口腔诊室,正赶上单位换上了新的电动牙椅。蓝色的机身会轻轻升降,灯头能随着光线转动,可她最在意的,是如何让新设备“长出温度”。给小朋友看牙时,她会先让他们摸摸牙椅的扶手:“这是小牙齿的‘小沙发’,坐上去就像坐摇篮哦。”遇到全家来看诊的患者,她会笑着递上温水:“大爷您先歇会儿,阿姨的牙刚处理完,咱们不着急。”这样的细节,渐渐织成了一张“信任的网”。张阿姨带着老伴来看牙周病,王大哥开车半小时带父母来做口腔检查,甚至当年在诊室里哭着怕钻头的小姑娘,如今抱着襁褓中的孩子推门进来:“医生宦阿姨,我女儿的乳牙有点歪,您给看看。”诊室的登记本从泛黄的纸质册换成了电子系统,年门诊量从个位数涨到近万人次,可不变的,是候诊区里常有的对话:“这个口腔科的宦医生啊,我们全家的牙都交给她”。
25年来,宦丽萍见过太多“跨代际的信任”:给爷爷补过牙,又给孙子涂氟;给妈妈做过根管治疗,又给爸爸设计假牙。那些藏在病历里的姓名,渐渐变成了记忆里的面孔——他们会在春节给宦医生发来“牙不疼了,过年吃得香”的消息,有位老奶奶说过一句:“丫头,你还在这儿呢,看见你,我们心里就踏实。”正是老奶奶的信任与爱,她在这个方寸之地用“医疗器械交响乐”嫁接出一颗颗新苗,以“器械复合肥”催开活化花蕾。
绽 放
双重身份的“履职微光”
绽放为民的花朵,结出奉献之果。宦丽萍以履职微光为“种子”,在基层的沃土仍然辛勤耕耘,使口腔诊室“点绿成金”的蝶变。 2017年,当单位推荐她成为江阴市政协委员,握着聘书的手微微发烫——这既是对基层医者的认可,更是一份“把基层声音带出去”的责任。从那时起,她的诊室多了个“新习惯”:给患者看诊时,会悄悄记下他们的需求——“村里老人缺牙多,舍不得镶牙”“家长总担心孩子涂氟不安全”……这些日常观察,后来变成了政协提案里的“民生细节”。跟着政协组织去义诊时,她会带着“护牙漫画手册”,蹲在村口给老人讲解假牙护理;在社区开展爱牙日活动时,她会给孩子们演示正确刷牙方法;坐在长椅上,她会听奶奶们念叨“能不能多来村里讲讲”;甚至她会在给儿子打电话时,也会忍不住分享:“今天给小学生涂氟,孩子们说我的口镜像‘魔法棒’呢。”
宦丽萍儿子总说,他对“医生”的最初印象,是小时候看见妈妈给患者看牙时,白大褂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后来自己的儿子选择临床医学,收拾行李时特意塞进了妈妈用了很多年的旧笔记本,扉页上还留着2003年进修时写的批注:“医者之责,在细在暖。”如今,她儿子会在视频里跟她分享解剖实验课的心得,她会跟儿子念叨诊室里的新故事——原来职业的传承,从来不是刻意的教导,而是他在无数个“妈妈早出晚归”的清晨、“妈妈放弃节假日值班”的午后,悄悄把“守护”记成了生命的底色。
守 望
让种子继续“向下扎根”
青春如春,当以“耕新”之志破土;芳华似犁,需以“未锈”之魂深耕。如今的石庄卫生院口腔诊室成为全市乃至周边的特色诊室,也早已换了新貌:智能牙椅代替了深黑色旧款,候诊区的墙上贴满了口腔健康科普。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每天清晨,宦丽萍依然会提前到诊室,把牙椅调到最舒适的角度;下班前,她依然会核对一遍次日的预约单,给需要复诊的老人发条提醒短信;遇到全家来看诊的患者,她依然会笑着说:“咱们科室虽小,但能守着你们全家的牙,就是最暖的事。”她说,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老患者带着父亲来看牙,临走时忽然说:“您知道吗?我爸逢人就说,镇上有个‘看牙比儿女还细心’的医生。”……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患者离开的背影上,忽然她想起25年前那个站在旧牙椅旁的自己——原来所谓“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患者的信任,是滋养种子的土壤;单位的支持,是托举枝叶的春风;而政协委员的身份,让这颗扎根基层的种子,有了更广阔的“生长空间”——既能用医术守护一方百姓的口腔健康,也能用履职传递基层医疗的真实需求。
医路漫漫,幸而初心未改。那把深黑色的旧牙椅,早已成了宦丽萍心中的“时光标本”,但它见证过的每一次看诊、每一句叮嘱、每一份信任,都让“基层医者”的种子,在25年的时光里慢慢抽枝展叶——如今的她,看着年轻医生接过手中的器械,看着患者带着家人走进诊室,深深懂得:最好的职业勋章,从来不是耀眼的荣誉,而是当你低头看时,脚下的土地里,早已埋下无数“被需要”的温暖,正在岁月里默默生长,长成基层医疗最动人的模样。
未来,宦丽萍继续守着这方诊室,看着新医院的口腔科在规划中舒展新枝,也看着自己,在“医者”与“政协委员”的双重身份里,把“为人民服务”的小事,继续种进每一个“早到的清晨”“晚归的暮色”,让这颗带着基层温度的种子,永远向着“百姓需要的方向”,生长,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