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提案督办月”
系列报道之二
聚焦银发需求
让30万居家老人乐享“幸福晚年”
面对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江阴正以系统化思维和创新性举措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居家社区养老作为主要养老方式,正成为破解老龄化难题、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关键着力点。在今年召开的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社会法制与海外联络委提交了集体提案《关于大力构建江阴居家社区养老的建议》,聚焦老年人医、康、养、乐、护全方位需求,着力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走进夏港街道民生服务中心,三十余位银发老人正围坐在长桌旁,手指灵巧地翻飞着。彩色的皱纹纸在他们手中渐渐变成绽放的花朵,欢快的谈笑声与剪纸的沙沙声交织成一首温馨的协奏曲。隔壁的小巷厨房里,系着围裙的厨师们动作麻利地将饭菜分装进保温餐盒,等待着送餐员们将一份份热腾饭菜,送至居家养老老年人家中。在这里,一餐饭、一次手工,都是晚年生活最动人的调味诗篇。
这样温馨的场景背后,是江阴市应对深度老龄化社会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江阴市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过去五年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幅达11.41%,目前全市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分别攀升至28.29%和21.41%,标志着江阴已正式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门槛。这一人口结构变化正在重塑城市公共服务格局,特别是在养老服务领域。市政协社会法制与海外联络委的成员们始终秉持"为民履职、为民尽责"的初心使命,通过深入社区走访、倾听老人心声,在调研中发现江阴当前90%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仅有3%选择机构养老。这种金字塔式的养老结构表明,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已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突破口,直接关系着全市近30万居家老人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推进。
市政协委员杨翠龙作为提案主要撰写人指出:“江阴养老产业发展虽快,但仍面临制度设计待完善、效能监管需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个性化欠缺等现实挑战。”在他看来,当前江阴正处于人口老龄化与城市转型发展的多重问题叠加期,亟需将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新格局。“我们建议,市民政部门按照‘一平台五中心’的总体框架,系统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支撑体系。”他说,希望通过数字技术与智慧养老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一屏通览、一网通管、一网通办”的全市养老服务体系智能化目标,让养老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
作为提案主办单位,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科科长金治娟表示,将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在运营模式方面,将探索组建市级国资康养公司,推动形成"国企主导、民企参与、多元互补"的养老产业发展新格局。这一创新举措将与"澄颐享"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深度应用相结合,通过最江阴APP实现市、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无缝衔接,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服务。同时,以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计划对60个居家养老站点进行全面升级,并配套推进专业人才培育工程,创新实施养老顾问有偿服务机制,切实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