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合力奋斗 努力建设和谐创新的新江阴 ——在政协江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6-03-17 来源:
中共江阴市委书记 朱民阳
(2006年2月28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在全市人民满怀豪情踏上“十一五”发展新征程、万众一心奋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刻,政协江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开好这次会议,对于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在新起点、新形势、新任务下,充分发挥政协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团结一切积极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江阴市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全体委员和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回首“十五”期间,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倍感自豪。特别是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困难多、矛盾多、挑战多的复杂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学习华西勇创新、保持党员先进性”活动为强大动力,全神贯注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创新克难求突破,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如文坛名家胡山源先生所著诗篇《江阴好》中说的那样,“江阴好,物产羡丰饶”,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人又创造了新的更大的业绩。具体来说,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来概括:一,就是一个全国典型。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被中央确定为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个全国重大典型;吴仁宝老书记还被省委确定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省、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华西村、学习吴仁宝的热潮。二,就是获得两个第一。我市在第五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一,实现了三连冠;在首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评比中排名第一。三,就是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大突破。全年预算内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四,就是生态市建设通过四项验收。我市顺利通过了全国生态市创建省级调研;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省农业生态市验收;15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调研。五,就是城市建设五大工程顺利推进。天华文化中心、澄南大道、永安绿苑、五星桥、五星公园等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或开放。城乡规划不断优化完善,编制完成了“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城镇布局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详规、绿地系统规划等12项规划,实现了规划的全市域覆盖。六,就是六家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华西成为全国首家超三百亿元的村,与兴澄特钢、阳光、三房巷、海澜、澄星一起构成了江阴的百亿企业群体,我市也成为全国拥有超百亿企业最多的县市。城市经济加快发展,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华地百货、时代超市、德国麦德龙、法国雅高、上海绿地、上海建工等一批新型业态和战略投资者相继落户江阴,去年是服务业项目落户最多、开业最多的一年。七,就是七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展顺利。事业单位、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镇村经济和管理体制等七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展顺利,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八,就是富民工程八件实事取得实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了社会保障扩面、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对农村低收入户扶贫帮困等3个文件;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7.3万人;11. 6万名老年农民开始领取基本养老金;近22万人享受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年内财政累计安排农民增收减负和弱势群体保障帮困资金4. 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和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113元和8539元。进一步让我们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九,就是九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我市的华西、三房巷、阳光、兴澄特钢、澄星、海澜、法尔胜、新长江、申达等9家企业进入了500强行列。为大企业集团落实“一企一策”服务,为优势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聚焦服务,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搭建公平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我市企业的实力,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十,就是十项指标获得全省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利税总额、工业利润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入、金融存款贷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0项指标名列全省市(县)第一。因为大家的努力和奉献,小康社会建设实现新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经济发展上了新台阶;因为大家的拼搏和奋斗,临港新城建设实现新开局,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心齐实干的“合力之作”,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坚实基础上埋头苦干、不懈努力的“继承之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和谐创新的新江阴的“创新之作”。所有这些成绩,都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所有这些成绩,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结果,其中凝聚着全市广大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爱国人士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汗水。
过去的一年,市政协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团结依靠全体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巩固和发展全市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政治协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贴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思富民之举,谋强市之计,献发展之策,有力地促进了党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二是民主监督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认真做好委员提案工作,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立论成果显著,民主监督、视察调研等活动有序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党风、行风和社会风气的改进。三是参政议政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努力扩大委员和社会各界的联系面和团结面,做到围绕大目标,建立大联合,促进大团结,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进共识,维护了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各界人士的大团结大联合。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和联络联谊工作,加强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宣传政策,联络感情,扩大交往,牵线搭桥,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和全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政协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政协机关更新观念,不断实践,积极探索,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建设得到巩固,工作思路明晰,履行职责到位,委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新的增强,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政协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总之,在过去的一年里,市政协依靠全体政协委员的共同努力,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江阴市委向全体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爱国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委员,同志们,我们已经迈上了“十一五”发展的新征程。未来五年,是我市的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也是我市在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期。去年年底召开的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站在江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基点上,明确提出了 “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江阴,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新的征程、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既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人民政协工作提供了新的广阔舞台。希望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牢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高举和谐创新的大旗,紧扣 “发展、为民、创新、和谐”的主题,进一步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自觉围绕中心,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大局,更好履行职能,为加快建设和谐创新的新江阴凝心聚力、贡献力量。
发展,就是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确保江阴在“十一五”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当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发展偏了更不行,只有又快又好地发展,才能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保持生机活力和竞争力。
在解放思想中推进率先发展。没有思想解放的领先,就没有江阴发展的率先。回顾江阴“十五”发展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巩固在全国县域“第一方阵”中的领先地位,走在全省“两个率先”的前列,靠的就是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奋斗。面对“十一五”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区域竞争的新态势,江阴要保持在新一轮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更需要进一步拓展思想解放的新空间,破除制约发展的新瓶颈,培育率先发展的新动力。我们一定要跳出江阴看江阴,多看看我们的“左邻右舍”,多看看我们前面的标兵、后面的追兵。虽然江阴和苏州的昆山等几个县市建设全面小康的指标都已经达标,但达标的质量不一样,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不一样。昆山的小康是全面、协调的小康,我们江阴虽然有很多亮点,但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发展质量,以及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协调性等方面与昆山比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区域竞争千舟竞发,百舸争流,形势逼人,催人奋进,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我们一定要确立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和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思危奋进,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学习标杆,深化“七个学”活动,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顺水船、抢进快车道,赢得发展主动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江阴应有的地位。
在优化提升中注重科学发展。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发展手段和目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坚持好中求快,力争又快又好,推动速度质量并举的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同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互动的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我市华西经验、江阴精神、规模经济、沿江开发等优势,在发展中更加注重内涵提升,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要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发展一二三次产业,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反哺农业,服务业提升一二产业;推动经济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跨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跨越,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跨越;促进经济结构由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商贸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型服务业转变。要优化城乡布局。围绕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特色的中心城区、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新农村的目标,最大限度地集聚、整合城乡资源,以城乡统一规划为先导,以城乡产业统一布局为基础,以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进程。要优化人居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在发展的目的上突出富民优先,在发展的模式上突出节约优先,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突出环保优先,着力改善人的生存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在协调关系中追求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条件和结果,也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证。要按照统筹发展、兼顾利益、重在建设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有效协调社会各方关系,建立合理利益格局,着力构建和谐江阴,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一要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主动地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单位改制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党群、干群同心合力的良好氛围。二要构建和谐的政企、政商关系。一方面,全面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强化亲商理念,改进政府服务,提升机关服务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坚持依法管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善待员工,安全生产,保护环境。三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以加强工会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爱岗敬业、厂兴我荣的主人翁意识。四是构建和谐的新老江阴市民关系。努力提高新市民的文化技能和文明素质,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新老江阴人“共处一地、共保安宁、共创繁荣、共树新风”的和谐社会环境。
为民,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幸福是人的内心感受,而幸福指数则是反映人们在特定时期主观生活质量变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衡量一个地区人民幸福的程度,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能否坚持以人为本,能否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能否为人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现实生活满意度和自己生命质量的幸福指数的提升,“十一五”时期国家发展的重点也将由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转为更加注重人本身的发展,更加关注人民福祉的提升。我们追求的全面小康,不仅是一组指标的实现,还要是持续的、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所认同的小康,应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受和社会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社会等刚性发展指标增长的同时,更要追求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增长,让全市人民感到满意、感到快乐、感到有自身价值。
心中始终想着人民的幸福。追求人民的幸福快乐,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部内容,归根到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各级领导干部重要的职责,就是要通过发展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追求一个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日益旺盛,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期望值和目标值也越来越高,这充分表明了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始终摆在首位,心中装着人民,把群众的信任变为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关心、维护、发展群众切身利益上来,全心全意为民谋幸福,竭尽全力为民办实事,真正让生活在江阴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幸福、感到希望、感到骄傲、感到力量、感到信心,让每一个来江阴的人都赞美江阴城、羡慕江阴人。
动员人民创造幸福。人民享受幸福,人民更是创造幸福的主体,幸福美好的生活要靠人民自己来创造。我们要充分激发广大人民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上上下下的智慧,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把注意力集中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来。幸福的核心在于生活富裕。要坚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劳动者倾斜,不断提高市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要把促进就业放在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重点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和服务业扩大就业空间,千方百计实现相对充分就业,使人民群众在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中实现增收。幸福的体现在于自我实现。要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充分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激发创造热情,发挥创造才能,支持创造活动,肯定创造成果,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会干事的有地位,干成事的有动力,让每个创业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中感受成功、感受幸福。幸福的保障在于后顾无忧。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财富并非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个人社会保障和养老忧虑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覆盖、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向纯农户覆盖、社会保障向社会弱势群体覆盖等“四个覆盖”,加快实现“城保”、“农保”、被征地农民保障覆盖率“三个100%”。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弱势群体救助机制,大力开展扶贫帮困结对活动,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着力构建坚实的保障“安全网”。总之,通过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努力使每个人、每个家庭生活有着、有靠、有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让更多百姓分享幸福。幸福是一种现实感受,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在为民所办的每一件实事、好事上。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全社会每个勤劳努力的人有一个好工作、好环境、好身体、好心情。我们所办的实事一定要从人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急出发,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方面,实事要办实、办好、办出成效,让更多的人感到幸福。我们在推进城建、交通、水利等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和公共事业重大项目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群众的便利、需求和更多的参与度,一定要让群众受益、满意,切忌做形象工程、表面文章。要积极推进农村十件实事,为全市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围绕群众关注的看病贵、“书包重”等热点难点问题,全局考虑,综合治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务见成效,让广大群众在实事、难事的解决中感到舒心、得到实惠。
创新,就是要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增创新一轮发展的竞争优势
创新是江阴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江阴最大的潜力所在,更是江阴最大的希望所在。在“十一五”发展的新征途上,我们要大力弘扬江阴人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敢试敢闯,大胆实践,不断抢抓新机遇,确立新定位,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观念创新是前提。观念创新是先导,没有思想观念的创新,改革就难以取得新突破,科技就难以获得新进步,开放就难以打开新局面,发展就难以实现新跨越,也就谈不上其他创新。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许多我们以前曾经取得过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因为形势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要创新,要提升。我们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确保领先地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有持续创新、大胆突破的勇气和锐气,敢于冲破一切有碍于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一切落后于时代的经验做法,变革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创造性工作,始终以创新的观念来思考未来、谋划全局、破解难题、开展工作。要在学习国内外创造性、前瞻性、具有可操作性的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充分尊重来自基层、来自实践、来自群众的首创,鼓励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创新创造,让创新观念深入人心,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
科技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要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不断培育和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重点发展光电新材料、金属新材料、高档纺织新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网络通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要坚持提升本地人才素质和引进海内外人才并举,既要人才辈出,又要人才荟萃,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着力构筑人才高地,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人才保证。
体制创新是关键。体制机制活力不足,是制约一个区域发展的最大瓶颈。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活力。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等七大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在社会事业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进一步放开社会事业领域,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在公有资产经营领域,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公有资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不断增值;在城市化发展领域,进一步放开建设市场,深入推进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优势,激发城市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和谐,就是要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和衷共济,共建和谐创新的新江阴
创新推动发展,发展需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与发展实践的深化和升华。建设和谐创新新江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们要以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为强大动力,埋头实干,合力奋斗,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在建设和谐创新新江阴的过程中,人民政协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希望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能自觉围绕中心,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大局,更好履行职能,为加快推进我市“两个率先”伟大事业增添动力、激发活力、营造合力。
一要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人民政协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发挥团结的优势,多做凝心聚力的工作,多做协调协作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创新的新江阴提供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政治协商的重点放在事关发展全局的问题上,把民主监督的着力点放在优化发展的环境上,把参政议政的重点放在围绕发展搞好调研、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上。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协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牵线搭桥工作,为促进发展办实事、出实力。
二要发挥一切聪明才智,献计献策参政议政。人民政协中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汇聚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一些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提出有见解、有份量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精心组织专题调研、工作视察和撰写提案等活动,对调研报告的形成、报送和反馈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追踪和督促,不断提高专题调研的水平和实效;更加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批评监督,积极办理他们的提案,努力为他们参政议政开辟畅通的渠道,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衷共济共建新江阴。政协委员是各界群众的代表,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愿望,做好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多渠道和多形式广泛集中民智,扩大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以及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充分利用民主监督的手段,监督和制止种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依法保护包括新市民、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合法权益、创业热情和合理的政治诉求,努力维护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构建和谐创新的新江阴作出贡献。
各位委员、同志们,“十一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江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同心同德,团结拼搏,为建设和谐创新的新江阴而努力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委员和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