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天地 >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2016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16-07-20 来源: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

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领导红军创造这一历史伟业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向在长征中浴血奋战和在各地坚持革命斗争的红军指战员,向当年支援红军长征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各革命根据地人民,向所有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提议,全体起立,为在长征途中和在各地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默哀!

同志们!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西北地区红军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一起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东北抗日联军、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党组织以及党领导的各方面力量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都为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长征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

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面临着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

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的空前团结。没有这种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中国革命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我们党在思想上不断成熟,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革命赢得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面对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的交锋、光明和黑暗两种前途的抉择,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长征途中,我们党高举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大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汇聚起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强大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真正抗日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是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的正确道路。

长征的胜利,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牢牢扎根在人民之中。

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长征的过程,不仅是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而且是联系实际、创新理论、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长征途中,我们党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征的胜利,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中心,推动一大批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革命的火种在神州大地渐成燎原之势,有力推动了新的革命高潮到来。

同志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80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和研究层出不穷,慕名前来寻访长征路的人络绎不绝。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同志们!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志们!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加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巩固和发展,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

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坚定理想信念,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长征给我们的根本经验和启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点,不仅已经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说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了,我们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同时,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要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

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我们一定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团结,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统一和团结的分裂活动。我们要凝聚起全体人民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让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迸发出来的磅礴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但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这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心一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不断把完成总任务的历史进程推向前进。发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强大物质基础。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高举改革旗帜,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充满创造活力、不断打开创新局面。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人民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锻炼了人民军队,长征磨练了人民军队,长征成就了人民军队,长征开启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新起点。长征是人民军队的光荣,光荣的人民军队必须永远继承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和优良作风。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要紧紧扭住政治建军不放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永远做红军的传人,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努力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要紧紧扭住改革强军不放松,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紧紧扭住依法治军不放松,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实现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要紧紧扭住备战打仗不放松,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快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要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更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要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要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全军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

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我们党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安不忘危,才是生存发展之道。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志们!长征胜利8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转自《国防部网》10月21日)

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陈金虎

(2016年9月30日)

 

同志们:

刚才,我们一起传达学习了无锡市党代会上李书记的工作报告和无锡市纪委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传达学习了李书记参加江阴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精神。最后,我就贯彻落实无锡市党代会精神和李书记讲话精神,再简要讲四点意见。

一、要把学习贯彻无锡市党代会精神和李书记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这次无锡市党代会特别是李书记的报告,为无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也为我们江阴新一轮发展提供了目标指引和行动指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无锡市党代会精神和李书记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深刻学习领会,准确理解把握,认真抓好落实,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无锡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实现无锡市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上来。一要迅速传达。今天会后,各级各部门、各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学习计划,安排专门时间,采取专题报告、中心组学习、支部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把无锡党代会精神和李书记讲话精神传达到全体党员干部。二要广泛宣传。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特别是“一报两台”,要把宣传好无锡市党代会精神和李书记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媒体、各种阵地、各种形式,在全市上下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使无锡市党代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要深刻领会。深刻领会“五个坚定不移”的宝贵经验,深刻领会“四个新”的总体目标,深刻领会“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六大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李书记对江阴工作的最新要求,切实把无锡市党代会精神学深学透,真正做到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四要抓好落实。把贯彻落实无锡市党代会精神和李书记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我市党代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做好本地本部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握结合点,找准切入点,创造性地贯彻好无锡市委的部署要求,系统性地推进好江阴发展的各项事业,在融会贯通中创造发展特色,在统筹协调中提高发展成效,推动江阴新一轮发展稳健前行。

二、要把奋力当好县域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作为贯彻落实无锡市党代会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李书记的报告和讲话中对江阴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我们江阴第十三次党代会的目标定位高度吻合,就是要勇于担当、勇立潮头,奋力当好县域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这是无锡市委特别是李书记对我们江阴发展的一贯要求和殷切期望。这次李书记参加江阴代表团讨论时,再次明确要求我们要“当好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当好无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领头羊”,并从“当好稳增长的领跑者、当好转型升级的示范者、当好区域发展的先行者”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对此,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回答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勇于担当、勇立潮头,当好县域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我觉得这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一是从江阴在无锡发展大局中的地位看,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无锡经济总量中,江阴份额最大、比重最高,江阴发展得快,无锡就快;江阴发展得慢,就会拖无锡大市的后腿,因此,我们必须按李书记要求的那样,“自加压力、坚定信心”,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以速度争先、质量领先的发展,为无锡在全省全国的争先进位,多尽责任、多挑担子、多作贡献。二是从巩固江阴的县域地位看,我们有争先领先的使命。说到底,江阴的发展不是为了无锡、不是为了省里,还是为了我们自己。长期以来,江阴的发展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县域发展的前列,如今发展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手中,如果江阴的领先地位在我们手里滑落了,江阴的人民不答应,江阴的历史不答应。三是从江阴现有基础看,我们有续写辉煌的条件。现在,宏观形势比较严峻,但是一定要看到,你难我难大家难。从自身优势看,我们有强大的综合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有优越的区域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更有卓越的企业家团队、优秀的党员干部队伍,只要我们持续营造为实干者点赞、为创业者加油、为暂时受挫者暖心、为勇于担当者担当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充分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汇聚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江阴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能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第二,我们怎样勇于担当、勇立潮头,当好县域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靠人。对江阴而言,就是要依靠百万江阴人民,依靠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在座的领导干部。我们要拿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勤勉履职,敬业奉献,恪尽职守,忘我工作。要始终把目标定在高处。李书记要求我们江阴的“标准要高”,江阴发展的标准高靠什么?说到底要靠我们全市各级各部门的标准高。只有我们大家的一切工作都坚持高标准、高定位,我们全市的工作才能做到高标准、高定位。我们每一个板块、每一个部门特别是“一把手”,都要始终保持永不服输的志气、勇争一流的锐气,既保持定力、昂扬向上,又高点定位、高位找差,跳出江阴看发展,面向全国找标杆,以板块工作、部门工作的争第一、创唯一,确保江阴在县域发展中勇站排头、勇立潮头。要始终把困难踩在脚下。什么叫“气场要强”?李书记说,就是要“干部能冲、企业家会拼”。特别是对我们在座的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于胜利、攻坚克难的斗志,不因压力大而气馁,不因困难多而停步,不因竞争强而退却,敢闯敢试、善作善为,克难有招、攻坚有方,冲在前面、走在前列,真正做到哪里的问题最突出,哪里就出现我们的身影和声音;哪里的矛盾最复杂,哪里就体现我们的智慧和才能。唯有如此,江阴的发展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要始终把工作落到实处。李书记说,工作要实,首先“要实在能抓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按照李书记的要求,紧紧围绕无锡市和我市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短板意识,突出重点关键,坚守底线思维,一件一件抓推进,一项一项抓落实,定了干、马上办、办到底,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成效,谱写“强富美高”新江阴的精彩篇章,实现江阴“十三五”发展的新辉煌。

三、要把重点工作的加快推进、目标达成作为贯彻无锡市党代会精神的有力举措

随着无锡市党代会的胜利闭幕,新一轮发展的大思路、大方向都明确了。前阶段,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各项工作也作了全面部署,大家要紧密结合无锡市党代会的最新要求,认真贯彻、加快落实、扎实推进,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中,让宏伟蓝图成为江阴大地上的美好现实。就当前而言,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要一着不让稳增长。稳增长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的稳定增长,创新驱动、产业强市就只是一句空话。同样,没有经济的稳定增长,当好排头兵领头羊、为无锡大局作贡献就也是一句空话。特别是李书记在参加江阴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基数比较大、增幅就比较慢这个观点不完全准确,基数比较大,增幅不一定慢,增幅应该比较稳定。所以,我们要把稳增长作为贯彻无锡市党代会精神的首要任务,作为做好全市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力“当好稳增长的领跑者”。一要强化政策落地。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产业强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外贸稳增长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但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企业反映政策普及面不广、知晓率不高;也有不少企业反映,政策兑现手续繁琐、时间周期长。围绕这一问题,两办要会同监察局等相关部门开展一次专题督查,推动重大政策更快更好地落实到位、兑现到位,通过政策的持久发力,真正让企业得到实惠、有获得感。二要强化要素保供。当前,宏观经济依然严峻复杂,企业发展、项目建设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落实好挂钩服务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例会等制度,10月份,全面开展市领导挂钩服务企业活动、项目集中协调会办活动,切实围绕企业投资建设、生产经营所急所需,全力帮助做好电、煤、油、气、运等资源要素的储备和调节工作,多渠道破解企业融资瓶颈,全方位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竭尽全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抢抓订单、抓好现生产。三要强化风险防控。要健全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的风险跟踪、重点企业的“健康体检”,按照“分类指导、严密防控、依法处置、协调联动、快速及时”的要求,政银企三方联动,对各类苗头性金融风险早掌握早处置早化解。

二要一着不让攻项目。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更是转型升级的支撑和保障。我们要“当好转型升级的示范者”,从路径来看,就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四化”为引领,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和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高端产品和高端服务的供给能力;从抓手来看,就是要以项目为龙头,毫不动摇地“抓准项目、抓住项目、抓好项目”,以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功能型重特大产业项目、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精尖项目的加快招引集聚,全力推进江阴产业的转型提升。应该说,今年以来,我市招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新批项目不多,好项目、大项目不多,项目推进速度不快等问题依然突出。项目建设,不仅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发展现状、发展后劲,也是对一个地方干部能力素质的考验和检验。全市各板块和相关部门务必从事关当前稳增长、事关长远调结构、事关江阴城市能级和地位的高度,锲而不舍地把项目招引和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一要强攻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始终是项目投入的主路径。全市各板块特别是三大开放园区,要千方百计捕捉信息、畅通渠道,“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跑,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组织程度、推进速度和突破力度,努力在引进重特大项目上取得突破,特别是要在与国企央企合作、世界500强项目招引上取得明显成效,力争有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项目洽谈落地,一批内外贸长单、大单成功签约,为明年的项目投入、市场拓展打下坚实基础。二要加快项目落地。要紧盯意向项目、签约项目、在建项目,抓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竣工投产率。特别是对今年经洽会上刚刚签约的项目和不久前央地对接的项目,要落实分管领导挂钩负责、专门人员跟踪对接,一家一家跑、一个一个盯、一项一项谈,确保项目从纸上落到地上。对此,项目督查办要强化督查。三要有效化解制约。当前有些项目推进不快,固然有企业的原因,但也有政府服务上的原因,渠道不通畅、信息不对称、要素不匹配、办理不及时,导致一些项目没有顺利推进甚至中途夭折。各级各部门要从有利于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出发,全力提升服务效能、审批效率。要本着“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首先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对既定重点项目及时梳理、逐一过堂,助推项目尽早成为新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10月中旬,我们将按计划开展三季度的项目现场观摩,请各板块早作准备,特别是二季度有欠账的,更要想尽办法补上旧账,不欠新账。

三要一着不让抓城建。李书记一直对江阴的城市建设寄予厚望,今年年初的无锡两会上曾明确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上要知耻而后勇”,话虽然说得比较重,但更多的是激励和鞭策。今年以来,经过充分调研、详细论证,我们召开了城乡建设大会,吹响了“实施‘1310工程’、建设现代化有特色美丽宜居城市”的集结号。一个多月来,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百姓期盼。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把既定目标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让群众早日看到成效、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一要抓紧完善规划。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对于“1310工程”中的每一项具体工程,已形成规划的,要按照党代会和城乡建设大会的最新要求不断优化;已形成初步方案的,要加快推进;尚未制订规划的,要加快编制。每一项工程都要明确时间表、拿出施工图,细化到每一年做什么、每一个节点怎么做,确保所有的项目都能保质保量如期建成。二要加快启动拆迁。拆迁是城乡建设的首道工序。“1310工程”范围广、体量大,拆迁的任务重、难度高。要根据城乡建设的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区块、重点工程”,统筹安排、科学组织、连片拆迁。在做好今年拆迁任务扫尾工作的同时,请费市长牵头,按照“1310工程”总体要求、实施进度,重新梳理排定明后两年的拆迁计划,及早谋划、及早部署。同时,有关推进城区拆迁工作的相关意见要尽快出台,以更加完善的机制、更加严肃的问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拆迁进程。三要积极主动对接。李书记在报告中,用专门的篇幅对锡澄一体化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锡澄一体化进程”,在江阴代表团讲话时,更是寄语我们“要当好区域发展的先行者”。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而准确的认识,要把加快锡澄一体化,作为江阴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现实机遇用足用好,按照主动作为、优化自我、推动发展的原则,加快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设施共建、环境共治,加快实现锡澄一体化发展质的飞跃,让一体化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江阴发展、惠及江阴人民,努力“在推进锡澄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在推进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在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有更大作为”。

四要一着不让优生态。相比周边同类城市,江阴开发强度高、产业结构重、环境压力大,生态建设方面的欠账比较多、任务比较重。今年上半年,我们专门召开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环境整治大会,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这里,我重点强调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水环境整治问题。今年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暨水环境整治大会上,我们已经围绕水生态、水景观、水资源、水安全等作了全面部署,并向全市人民作出承诺,到2020年,要全面消除黑臭河道和地表劣V类水质。为此,各板块都排出了计划,特别是明确了今年必须消灭的一条黑臭河道。对此,请分管领导和水利、环保部门10月份组织一次现场督查、现场办公,推动各河长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各板块切实负起属地责任,真正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监管到位,全面确保治理目标的完成。二是上级通报的问题。7月份,中央环保督察组督查江苏时,无锡通报了江阴10方面57个问题,我们也专门召开了会议,下发了整改通知。对所有问题的整改情况,请环保部门逐个组织回头看,已整改到位的要巩固提升,正在整改的要加快推进,还未整改的要查明原因,存在工作失责的要严肃问责。三是硬指标问题。年初,市委全会和市人代会围绕“三高两低”企业关停、热源点整合、燃煤型锅炉淘汰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等方面,明确了年度目标任务,这些都是硬指标、硬任务。各板块和相关部门要抓紧最后3个月时间,排查进度、细化责任、确保完成。

五要一着不让惠民生。民生所需就是我们的工作所向。李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民生共建共享战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要坚持高点定位、城乡一体,突出重点、建好机制,不断提高民生工作的标准和质量,每年都办成一些真正让群众得益受惠的好事实事,让全市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持续增进江阴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就当前而言,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现在距离年底还有90天时间,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梳理十件民生实事进展情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排除一切困难和障碍,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二要加快推进易淹易涝点改造工程。今年我们预案充分、部署及时,全市没有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但是局部性问题依然存在。要将城区所有易淹易涝点,编定号码,排定计划,明确进度,落实责任,尽快在《江阴日报》公布,让百姓来监督、来督促。同时要抓住今冬明春水利施工的黄金时机,早作准备,尽快开工,特别是新沟河延伸拓浚等重大水利工程要加快推进,确保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年终岁末是各类安全问题、稳定问题的高发期。各级各部门要主动排查、主动防范、主动化解,始终坚守安全红线,抓好安全生产、疾病防控等工作,严防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做好环保、拆迁、工资福利、民间借贷纠纷等重点信访领域的维稳工作,着力化解一批信访积案,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确保全市社会大局安定有序、和谐稳定。

六要一着不让强党建。要紧紧抓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根主线,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发挥统领全局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履行到位、工作推进到位,推动和促进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地肩负起江阴新一轮发展的时代重任。特别是从现在到明年一月底,我市将全面开展市镇两级人大、市镇两级政府和市政协的换届工作,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讲政治、讲大局,继续保持党委换届时的良好风气,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严格执行换届选举纪律,全力维护江阴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四、要把决战四季度、决胜全年度作为贯彻落实无锡市党代会精神成效的最直接检验

从明天开始,就是四季度了。四季度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抓好四季度工作,既事关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也事关明年工作的顺利开局。更为重要的是,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新一届市委工作的起步之年,首战告捷,意义非凡。全市上下务必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决战四季度上来,进一步造浓决战氛围、激发决战斗志、发扬决战精神,锁定全年工作胜局,向省委和无锡市委、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从工作重点来讲,四季度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结好今年果,二是开好明年头。

结好今年果,就是要咬定目标、全力冲刺,确保全年工作圆满收官。不折不扣完成好年初的既定目标,不仅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当前形势下,完成全年目标的难度不言而喻,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保目标作为头等大事。重点是两大类目标:一是无锡下达的指标任务,二是年初我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对这两大类目标特别是无锡下达的指标,各分管市领导、各板块、各相关部门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压力传递机制,认真查时间账、查任务账、查责任账,倒排时序、倒逼进度,一个一个抓攻坚、一项一项求突破,千方百计保目标,自加压力超目标,千万不要寄希望于到年底无锡调指标。其中,任务完成较好的要立足于“超”,乘势而上、自我加压,快马加鞭、多作贡献;任务完成有落额的要立足于“赶”,查漏补缺、奋起直追,不留欠账、不拖后腿,全力推动各项指标按时推进、全面实现。特别是对1—8月增幅低于无锡大市平均水平的指标(规上工业总产值,江阴2.1%,无锡2.7%,差0.6个百分点;工业投入,江阴3.9%,无锡10.1%,差6.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江阴下跌8.4%,无锡下跌4.4%,差4个百分点;出口额,江阴下跌11%,无锡下跌4.5%,差6.5个百分点),相关工作的分管市领导要认真分析、制订对策、拿出措施,全力做到“两个确保、两个高于”:确保完成无锡下达的目标任务,确保主要指标增幅高于无锡平均水平、高于苏南平均水平。

开好明年头,就是要早作思考、早作准备,认真谋划好明年的工作思路。如果说今年我们更多是通过党代会、人代会为“十三五”发展、为“1310工程”定方向、定目标、定思路,那么从明年开始就是要全力以赴去推进、去实施、去大干。所以,谋划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主要工作有三个:一是围绕明年工作做好课题调研。请各常委、市长选择2—3个调研重点于10月中旬汇总至市委办,由市委办梳理后上常委会研究确定。调研课题具体可分为工作思路性和政策意见性两大类,工作思路性调研课题于12月上旬完成,并在市委工作务虚会上交流;政策意见性调研课题于明年一季度末完成,形成相关文件。二是落实好市委常委班子建设意见。最近,经市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市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委常委班子建设的意见》,请各责任领导严格按照意见中“把方向、抓落实、创特色、补短板、聚合力”五个方面的任务分工,对分管领域重点工作分别提出明年及今后几年的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定位、实现路径和具体举措,此项工作也要在年底市委工作务虚会前完成。三是开好市委工作务虚会。初步设想12月中旬召开一次市委工作务虚会,全面总结今年工作,科学分析形势,深入查找问题,全面听取意见建议,初步明确2017年的发展思路、工作目标,排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为开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做好准备。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动力源”

殷德生

 

无论是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还是技术进步,中国经济都具有坚实的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和条件,仍具有中高速水平的潜在增长率,但随着经济增长动力的换挡,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这实际上是政府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反映。中国经济过去的高速增长属于典型的追赶型增长。从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看,这种追赶型增长进程并没有结束

 

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日前公布:GDP同比增长6.7%,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各项主要指标符合预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近30%,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经济高增长区域,继续引领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个没有变”是判断依据

 

准确判断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必须超越短期性的和局部性的现象层面,着眼于长期性的和趋势性的宏观层面。在2015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四个没有变”决定着中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和“稳定锚”。目前6.7%的速度不仅具有坚实的支撑,更具有较高的含金量,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6.7%的速度所创造的GDP增量比上年同期7%的速度所创造的增量多增230亿元。

无论是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还是技术进步,中国经济都具有坚实的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和条件,仍具有中高速水平的潜在增长率,但随着经济增长动力的换挡,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这实际上是政府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反映。中国经济过去的高速增长属于典型的追赶型增长。从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看,这种追赶型增长进程并没有结束。

 

消费成为增长主要驱动力

 

目前中国消费、出口、投资出现新的变化:消费的贡献持续上升,外需的负拉动明显减弱,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消费驱动力增强,内需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3.4%,比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36.4个百分点。从发展经验看,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往往会导致增长波动幅度加剧,而以消费作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往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主要来自投资增速回落。虽然投资结构在显著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但民间投资增长2.8%,回落2.9个百分点。这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难点———如何使投资主体由政府加速转向市场。显然,目前中国的政府投资在逐渐让位于民间投资。在此过程中,虽然民间投资未能快速提升,但因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经济增速仍保持稳定。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当民间投资接替政府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力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更加强劲和稳健。

 

新产业新业态集聚新动能

 

面对当前传统产业增长乏力,以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互联网+”、新服务模式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崛起,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加速集聚。

———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亮点。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突破2%,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成为新引擎。2016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0.2%,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使我国传统工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例如,新能源汽车产量上半年同比增长88.7%。

———新兴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汇聚点。随着“互联网+”模式在各领域的快速发展,远程诊断、创意设计、网络约车、远程教育、智慧社区等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汇聚起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2016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2%。滴滴出行为近3亿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携程网已拥有会员2.5亿。

新的业态和服务新模式随着新市场主体的涌现而不断孕育成长。2016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日均超过4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1.4万户,新的市场主体具有更注重创新和新技术应用的特征。

 

供给侧改革助经济转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2016年上半年以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在去产能方面,原煤产量同比下降9.7%,粗钢产量下降1.1%。在去库存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连续2个月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4个月减少。我国债务杠杆主要集中在企业负债和地方政府债务上。目前,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政府通过债务置换和控制规模来消解债务存量。在降成本方面,不仅降低企业的各项外部成本,而且提高生产率以降低内部成本。“营改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税负。在补短板方面,薄弱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实体经济从金融系统获得的资金达到9.75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6.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了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了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培育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难点与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转自《文汇报》2016.8.3第5版)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信息技术:移动化和泛在化、集中化

和大数据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近十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架构蓬勃发展。

网络互联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网络发展的趋势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物与计算机的交互联系,实现万物互联。

信息处理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一台服务器变成多台服务器,能高效率地满足众多用户个性化的并发请求;大数据应用涉及各行各业,如互联网金融、舆情与情报分析、机器翻译、图像与语音识别、智能辅助医疗等。

信息服务智能化和个性化。智能化本质上是计算机化,是能自动执行程序、可编程可演化的系统,更高要求是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功能。如,无人自动驾驶汽车,融合集成了实时感知、导航、自动驾驶、联网通信等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的计算机化。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促进制造新业态诞生

 

智能制造的核心思想是以信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制造技术交叉融合为基础,实现跨企业产品价值网络的横向集成,贯穿企业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的纵向集成及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数字化集成。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带动下,新一代机器人将突破感知、智能等核心技术瓶颈,形成与人、机器、环境间的多重协调能力。

以德国工业4.0和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为代表,主要发达国家正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此外,不少国家的智能机器人不断升级,应用越来越广泛。2015年8月,英国剑桥大学和瑞士科学家联合研制出一种能自我进化并不断改进性能的机器人系统。

 

材料科技:追求高性能、低污染、低成本

 

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人们对材料结构性能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材料制备过程和功能调控更加精准。以碳纳米材料(如石墨烯、纳米碳管等)为代表的大量纳米材料表现出奇特的电、热、光、磁性能。如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最薄的材料,比金刚石还坚硬,在触摸屏、电子器件、储能电池、生物医药等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英国、美国、韩国等正着手推动石墨烯产业化。

此外,降低材料及器件制备与使用各环节的能耗、物耗,重视回收与再利用,发展替代稀贵和有毒元素的方法,成为材料科技的前沿方向。

 

能源科技:多元化、低碳化、智能化和分布式

 

当前,世界能源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低碳化、智能化和分布式等特征。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能源战略,竞相争占能源科技这一新的战略制高点。

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首次描绘出2050年前让美国使用清洁能源的路线图。德国出台“能源转型的哥白尼克斯计划”,涵盖能源转型的4个重要领域:将富余可再生能源通过转换方式如氢存储变成其他能源;开发与大量可再生能源入网相适应的智能电网系统;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波动的能源供应重新定位;无缝衔接可再生能源和常规能源。

2016年6月,中国发布《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明确煤炭无害化开采,非常规油气和深层、深海油气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15个能源技术创新重点方向。

 

空间科技:催生众多相关技术

 

在空间科学探索方面,长期困扰人类的重大科学问题,如宇宙大爆炸之后到星系诞生之前发生了什么、黑洞及其周边、暗物质(与光不发生相互作用)与暗能量(能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是未来探索的重中之重。获得新数据和信息将主要通过新探测方法,如采用引力波探测技术、常用谱段的高灵敏度探测技术或成像探测技术等。

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应用方面,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为全世界用户提供独立于美国GPS系统的另一个导航定位系统,此外还有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全球用户将享用超过一百颗导航定位卫星的精度时空基准空间基础设施。同时,它们无形中为其他应用间接提供电离层、大气、海洋和地面反射信号带来的环境信息,伴生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应用。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开始介入空间计划。如,2016年4月~5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连续三次实现海上回收。

 

海洋科技:走向远洋深海

 

跨国合作的前沿性科学研究不断推进。国际大洋综合钻探计划、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整合研究等相继开展。

高技术、超大工程特征突出。主要高技术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和海洋生物技术等。航空母舰、极端工况条件下无人操控船舶、天然液化气运载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载人深潜器等是超大海洋工程的代表。

既注重陆海相统筹,又走向远洋深海与南北两极。各国纷纷打造新一代破冰船、海洋资源勘探船和海洋油气开发新装备。

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

“会聚”范式与转化型研究

 

近20年来,生命科学开启了以系统化、定量化和工程化为特征的“多学科会聚”研究范式。如,大尺度、跨物种宏观进化研究与物种内微观进化规律探索的结合,有望从整合和系统生物学角度解析动植物分化发育等复杂性状的成因,为人类疾病防治、动植物经济性状改良和功能仿生提供新理论新方法;脑科学与数理、信息等学科领域的结合,正在催生脑一机交互技术,有望描绘人脑活动图谱和工作机理。

转化型研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创新的主要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从“单向技术转让”的传统产业转化模式,转变为生物科技源头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的“双向互动高效发展”新模式,涵盖人口健康、资源环境、食品安全和公共安保等诸多问题。

 

基础交叉前沿科学:探索宇宙演化、

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和认知机理

 

天文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交叉融合。人类已了解的物质形态在宇宙中只占约5%,其他主要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发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求尽早取得突破。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已在暗物质直接探测方面取得有国际竞争力的成果。

掌握微观量子世界运动规律是许多现代技术应用的基础,但宏观测量会破坏量子态的“相干性”,使它成为“看不见”“摸不着”的“自在之物”。近年来精密实验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这种状况。量子通信利用光子的量子状态加载并传输信息。欧美、日本等国家正加大量子通信的投入,考虑推出空间量子通信计划或建设量子通信干线。

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与天文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遗传学的最新进展相结合,为研究生命起源和进化提供新思路、新手段。

对脑认知功能的研究有两条途径:一是自上而下,从宏观的脑区到神经环路、神经网络,再到微观的蛋白质、基因,追踪认知的生物学基础;另一条是自下而上,从信号到符号、编码,再到图像、概念,最后到情感、意识和行为,探求认知机理。这两条途径都取得重大进展。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制定“脑研究计划”,中国也在酝酿类似计划。

(转自《时事资料手册》2016年4期)

开辟“中国创造”新纪元

路甬祥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是引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源头,是提升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主战场,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产业基石。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建成世界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路线图——主攻方向是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智造”已是必由之路

 

数字化、信息化是实现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加快两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到2025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从目前的58%提高到8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从目前的33%提高到64%;实现“两提升、三降低”目标,即生产效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产品不良率大幅下降。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可实现复杂零件的高品质制造。在航空航天、船舶车辆等行业,许多结构复杂、加工质量要求高的零部件,采用在线检测、工况实时智能控制,可显著提升制造品质和效率。今天,智能手机、超级本、智能电视、机器人等金属部件也已多采用智能生产线实现高品质、大批量制造。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可促进绿色制造。我国制造业能耗约占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能耗高于国际水平20%~30%,三分之二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工业。智能制造采用最佳工艺方案,通过能耗物耗和效率的智能优化,实现材料循环节约利用、能源智能管理。将从源头促进绿色发展,支持实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34%,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可适应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可以按客户要求实现智能设计,依靠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线、机器人、3D打印等)和软件实现大批量定制,缩短交货周期,大幅提升企业的赢利和竞争能力。例如,青岛红领公司运用数字化、人体和版型大数据、智能信息物流等技术,实现客户个性化精准定制,生产周期缩短至7天,定制业务年均收入和利润增长均超150%,成为服装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成功案例。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可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依托智造知识、信息和网络带动促进设计研发、咨询管理、网络监控、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等服务创新,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拓展,提升制造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促进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根据UNID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2015年中国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约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6、德国的1/5,差距和提升空间巨大。通过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数字制造+互联网、智能制造+云平台/云服务等举措,将有力支持实现“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7.5%左右,“十四五”期间增速6.5%左右。

 

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

 

智能制造将有力支持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全球竞争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有助于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智造并不等于中国创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是科技与产业创新。这是中国制造实现由跟踪模仿向“并跑一超越一引领”转变,由产业链、价值链低中端向中高端跨越,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在全球产业和价值链中地位明显提升。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到2050年,综合实力居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以“中国智造”为主攻,向“中国创造”转变,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政府引导促进“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

《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未来十年智能制造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基础核心技术、重点产业领域、相应的政策举措和发展路线图。地方政府应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放眼国内外市场全局,做好本地区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选准重点领域,支持创新突破,形成特色优势。防止跟风趋同、盲目发展,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要切实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法规环境。构建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创分享、智慧物流、云服务等产业生态。为企业并购境外智造企业、“一带一路”合作共赢、跨国经营提供更好的法律咨询与信息服务。

应当加大对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提升完善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制造业云平台、电商物流、质量与标准、网络信息安全等服务支撑保障水平。

务实支持先进制造企业创新发展面向智能产品、面向制造过程与装备、面向经营服务过程的智能技术,攻克基础核心技术。提升设计研发和集成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智造服务业态。

引导扶持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培育良好的智能制造创新链、产业链,形成集聚若干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先进智造企业和智能制造示范区的带动作用。

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国外案例,传播推介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好案例、好经验,加快推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整体跨越。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吸引培养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能够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设计研发、制造工程、数据分析、工业软件、VR/AI、计算服务等工程技术、经营管理和应用技能等领域的人才,加强以提升岗位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三是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发展众创众筹,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拓展智能制造的创新基础和活力。

四是培育先进智造文化和优良的产业生态,降低制造企业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

 

推进“中国创造”的政策建议

 

其一,加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原创能力,突破基础核心技术。

基础核心技术缺失,科学知识创新与前沿技术创新储备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技术水平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必须加强对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投入,着力支持信息、材料、微纳、生物、能源等领域前沿科学研究,为提升高端制造原创能力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

发挥我国工业网络和大数据优势,应对网络时代产业创新的挑战,在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加大前瞻性部署,力争在网络结构、数据算法、安全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突破。

为适应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促进交叉融合创新,应积极支持物质生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心理、哲学伦理等领域的跨界交叉融合研究,为技术、管理与业态创新储备新知识、孕育新创意、凝聚新团队;应支持以制造业创新前沿问题和战略方向为导向的定向先导研究,为中国创造发展储备前沿知识基础和战略技术。

其二,着力提升创意创造和创新设计能力。

我国制造业走过了一条跟踪模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跟跑并跑,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但也客观造成了创意创造的自信心和创新设计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薄弱,设计理论方法、设计工具和仿真软件多依赖进口,缺乏能够引领世界的自主创新。

任何创新创造必须先有创意和设计,创意设想常常是自主原创的起点,创新设计往往决定了制造的价值、竞争力和绿色化水平。创新设计可集成为引领制造服务的系统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应用需求,甚至改变市场格局。创新设计是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着力提升创意创造和创新设计能力,创造出引领世界的产品和平台、工艺技术和装备、经营服务新业态。

其三,造就一批受世界尊敬的跨国制造企业、一大批世界“隐形冠军”和全球著名制造服务品牌。

中国创造需要一批在先进材料、清洁能源、信息网络、高端制造、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与船舶、新能源汽车与轨道交通、农业环保与工程机械、医药与大健康、消费娱乐电子、国防军工等重要战略领域,创新赢利能力能够引领全球同行的高端制造支柱核心大企业或企业集团。

制造业创新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共创,需要先进的产业创新生态,需要着力培育先进材料、专用工艺与工具、高端元器件、应用软件等领域从事专精特优产品和技术服务的一大批世界“隐形冠军”。还需要支持培育引领世界,服务全球制造的智慧网络、智慧物流、智慧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平台和软件企业。需要培育造就一大批全球著名、受用户信赖尊敬的制造服务品牌。

其四,建设支持中国创造的科技与产业创新体系。

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到1%:创新资源重复、分散、浪费现象严重,创新链“分割、断裂”:科技创新对制造业的支撑不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接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提升市场竞争的能力薄弱……

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必须激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制造服务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金”紧密协同的创新体系,依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整合集成创新资源,完善规范灵活的利益分享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着力构建面向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大数据云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基础、共性、前沿技术支持与数据信息服务。小微企业是创新创造的重要来源。应完善支持小微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设立国家中小制造企业创新发展基金。

其五,改革创新工程与职业教育体系。

实现中国创造,不仅需要富于创新创业精神的领衔人才,还需要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勤奋敬业、创新开拓的软硬件工程师,金融财会、律师中介、数据分析计算、经营管理人才,需要数以千万计接受过良好职业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技术精湛的技师和技术工人。

必须掌握科技与制造技术与产业创新的规律与方法,积极跨界拓展融合知识技能,全社会培育倡导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与创业精神。

其六,建设中国先进制造文化和信誉。

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才生存发展、创新创业的平等权利,是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伦理基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业,始终是激励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先进社会文化氛围。

公平分享全球知识信息资源,市场公平自由有序竞争,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和私人财产权,始终是激励科技与产业创新的重要基石。守法、诚信、唯实、求真始终是知识网络时代CPS环境中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是对科学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概括,应在向中国创造转变进程中自觉遵循,全面贯彻。

21世纪前半叶,人类社会将发展进化为知识网络文明时代,“绿色低碳、网络智能、融合创新、共创分享”成为制造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新特征。面向用户的定制式、大批量网络协同智造服务将成为新业态,将更重视为用户和社会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艺术综合价值。

我们应当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贯彻发展新理念与借鉴吸纳各国多样优秀的制造文化结合起来,培育建设创新创造、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开放合作、共创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受世界尊重的中国先进制造文化和信誉。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转自《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第30期)

 

“真刀真枪”地把重点改革推进下去

吴敬琏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段时期贯穿着整个经济工作的主线。既然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应该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和机制,我们面对的问题就在于,能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尚未完全建立

 

人们常常以为所谓“结构性改革”这个提法是中国的特殊提法,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长时期以来在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说法。笔者查了一些文献,当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建立起来以后,可能其中的某些制度架构仍然存在问题,所以它就需要对这些不够完善的、存在缺陷的制度架构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就叫“结构性改革”。

在2004年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提出了一些国家进行结构性改革,当时的IMF研究中心主任拉詹写了一篇文章来解释他们所建议的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当时有人认为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来自需求侧。拉詹表示不同意这种判断。他指出:“许多经济问题是由市场运行中的问题造成的,而不是因为资源短缺或者需求不足。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眼中,此时显然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即改变左右市场行为的制度架构和监管架构。”

我们说的“结构性改革”,改的是体制结构,通过体制结构的改革,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实现结构的优化。

 

六个方面的改革需要抓紧推进

 

当前,为了实现结构的优化,为了要改变经济增速下行而效率又没有能够提高的被动状态,我们需要抓紧进行六个方面的改革。

1.制定和执行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其实我们在21世纪初期就进行过一轮简政放权,到了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简政放权采取了世界通行的做法——制定负面清单,而不是一项一项地去增加正面清单的项目。政府也布置了两个清单,一个是市场进入的负面清单,一个是政府授权的正面清单。看起来政府授权的正面清单可能有困难,但负面清单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不但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还牵扯到对外经济关系。所以这项工作应该更加抓紧进行。

2.金融改革。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在当前杠杆率这么高的情况之下,民间的投资意愿低落,而人们在资产负债表出现某种衰退的情况之下,不愿意把资金放到流动性比较低的领域,不愿意放到实体经济中去,这种情况之下金融的加快改革有更重要的意义。

3.国有经济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国有经济的改革有一个重大突破,就是要把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企业(即“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这一决定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国有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中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才能实现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4.关于竞争政策的贯彻。过去中央和政府文件一再要求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格局。但在事实上,却存在着许多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现象。所以,如何抓紧贯彻竞争政策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任务。

5.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自贸区的试验不但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有意义,而且直接可以影响到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所以,这方面的试验应该要加快进行,特别要防止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的试验回到过去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优惠这些低层次的做法。

6.坚持建设法治国家。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但是现在看起来这方面的进展仍然不快,这样市场体系就缺乏一个规则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平稳有效地运行。

 

真刀真枪地推进改革,

需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第二十五次会议特别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次革命,必须要真刀真枪地干。怎么才能真刀真枪地推进改革呢?

首要问题还是要把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上来,形成共识。拿国企改革为例,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提出了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直接管企业、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向管资本为主,通过设立若干资本经营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掌握国有股权。有些国资部门的人认为,管人、管事、管资产还是必须坚持。在这种情况之下,在认识上求得统一和共识,这恐怕是能够迈开步子往前走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二个问题,要明确执行改革决定的责任主体。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来说,就是要把改革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第三个问题,按照第十一次深改小组会议的说法,要拧紧责任螺丝。完善对负有责任的机构的督办、督察和责任追查工作机制,而且要落实到人员的任免上,或者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五次深改小组的会议所说,“形成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导向”。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转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第151期)

我国加快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刘世锦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非常接近底部,正处在压力和困难较大、同时也很有希望看到转型成功曙光的时候。这个时候过度看空、看衰中国经济是没有依据的。

●必须高度警惕、及时纠正各种形态经济泡沫的危害,把资源尽可能地引导到促进创新、提升要素生产率的领域。

●要给地方和基层以更大的创新试验空间,鼓励形成各有所长、特色鲜明的创新模式。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

 

“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冲刺期,从长期经济发展阶段看,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期。转型进程如何,关系到2020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影响重大。

当前我国经济依然面临着大的下行压力,“底”在何处,从高速增长回落后的前景如何,是“十三五”时期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直观地看,是从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背后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体制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转换。从大的增长过程看,是增长阶段的转换,可称之为“转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长的平衡转向中速增长的平衡。这一平衡的实现将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从需求侧看,高投资要触底;二是从供给侧看,去产能要到位;三是从中长期看,新动能要形成。

在经历了六年多的增速放缓后,上述三个条件正在逐步形成。促成高投资的三大需求(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出口)正在趋于稳定;去产能有所进展,工业品出厂价格开始反转回升;尽管新增长动能在规模上无法完全对冲旧动能的下降,但在提高增长质量效益、扩展发展空间上呈现出好的势头。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非常接近底部,正处在压力和困难较大、同时也很有希望看到转型成功曙光的时候。这个时候过度看空、看衰中国经济是没有依据的。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经济有很大可能性在今后一两年成功触底。这里所说的触底,不是说将会出现所谓的V型或U型反转,而是说增长速度不会下降了,稳住了,进入L型的下边,也就是进入一个速度适当、更具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中速增长平台。从国际经验看,这个平台有可能稳定五到十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从而为我们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打下稳固基础。

 

质量追赶阶段要更多依靠创新发展

 

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速增长,这个中速增长期如何定位,在中长期增长过程中处在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时间分布来说,中速增长期大体上处在高速增长期结束后与成熟增长期到来之前的区间。这里所说的成熟增长期,是指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已经达到的增长阶段。我国目前人均GDP约8000美元,美国人均GDP超过50000美元。从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约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如果要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大部分追赶还是要完成于中速增长期。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数量追赶,进入中速增长期后就主要是质量追赶。

与数量追赶期相比,质量追赶期的一个特点是外在的变化趋缓,追赶难度加大,主要由过去的“铺摊子”转向“上台阶”。在数量追赶期,一个地方(比如某个城市)几年或者几个月就会面貌大变,堪称日新月异。而到了质量追赶期,几年过去了,可能表面上都看不出有多少变化,变化的内容主要放在了内在品质的提升、关键技术的突破上,这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耐性才能够完成。

更重要的是,质量追赶与数量追赶相比,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将有很大不同,因此更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纠正资源错配。目前我国不同行业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生产率差异,这一差异表明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欠佳的问题仍然存在,其根源就在于行政性垄断导致的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定价受阻。通过深化改革来纠正资源错配,会在“老经济”中释放出规模可观的新需求,特别是会增加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投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生产率,增加收益,化解潜在风险。这也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潜力最大的领域。

二是激励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包括发展新兴产业(如与制造业升级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在已有产业中采用新装备、新技术(如用机器替代人工),更多的则是在产业价值链上的提升(如由低端制造转到高端制造,加大设计、研发、品牌等元素的比重)。产业升级将带来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以及产业集中度的适当提高;将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中高级生产要素,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水准;将从行业标准到工匠精神等各个层次全面推动精致生产的制度和文化建设。

三是加快创新发展。创新与产业升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在于,产业升级中的大多数内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我们也要跟着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追赶的含义;而创新则是从无到有,我们与发达国家大体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创新必须经历一个试错过程,因而不确定性显著加大。之所以强调市场在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创新,提高创新试错过程中的成功概率。进入质量追赶阶段后,对创新的依赖逐步加大。创新是否足够活跃,特别是创新成功的概率是否足够高,是能否实现质量追赶阶段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

 

加快创新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曾提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在供求关系日益复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我国涌现出的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往往不是政府发现和培育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技术是难点,但更难的是对市场需求的理解,这是一个需要探索和试错的过程。如何促进这一过程科学有效地实现,我认为应着力关注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在尊重创新规律的基础上营造创新环境。由于创新与模仿的实质性差异,政府必须由以往居高临下地指定技术路线、搞规划,转向遵循创新规律营造创新环境,让市场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在这方面,政府应当更加“聪明”地发挥作用,包括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为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激励;稳定企业家、科研人员的预期,使他们能够有长远打算;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吸引创新要素的聚集和优化配置;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改革教育与研发体制;深化金融改革,为创新提供全链条的金融支持,等等。

第二,抵制各类经济泡沫的诱惑和干扰,使资源更多地流向创新活动。尽管我国的服务业比重超过了制造业,但制造业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创新活动的重心所在,今后仍然必须牢固确立制造立国、实体经济为本、创新驱动的理念和政策导向。服务业中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等,极易形成经济泡沫,吸引大量资源脱实向虚,直接削弱创新发展的能力,同时导致金融和经济活动的大幅波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及时纠正各种形态经济泡沫的危害,把资源尽可能地引导到促进创新、提升要素生产率的领域。

第三,切实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地方的创新竞争。创新要素是流动的,那些能够吸引到更多创新要素的地方,才会拥有更多的创新成功的机会,所以才会有大量的创新出现在创新型城市或区域创新中心的现象。但创新型城市或区域创新中心并非人为指定的,而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地方之间的竞争是我国以往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后应让改进创新环境成为地方之间竞争的新元素,由以往的GDP竞争转变为形成创新中心的竞争。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类创新型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要给地方和基层以更大的创新试验空间,鼓励形成各有所长、特色鲜明的创新模式。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转自《光明日报》2016.8.6第7版)

社会养老服务下乡何以“落地”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在正式社会支持资源不充足,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也逐渐开始弱化的情况下,研究农村老年人群体社会养老如何实现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有较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但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服务主体缺位、服务场所匮乏、服务资金缺乏和社会重视不够使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存在覆盖率不足、享受率不够、认可度不高的问题。

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质量应以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长期化、社会化、精准化、规范化和生活化为突破口。

 

制约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四重因素

 

1.服务主体缺位。政府长期“输血式”地提供服务是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滞后的“瓶颈”,需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尤其是转变农民“等、靠、要”的思想,引导农民主动承担为当地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责任。

2.服务资金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是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村庄养老服务供给面临的困难来看,表示“缺乏资金”比重最高。

3.服务场所匮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村庄老年人都难以享受专业的机构养老服务,在241个有效村庄样本中,表示为老年人提供过“专门的养老机构”服务的村庄占比偏低,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匮乏使养老服务事业开展缺少有效载体。

4.社会重视不够。社会对养老服务重视程度的高低对养老服务事业能否“进村入户”有重要影响。农村老年人自身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对社会养老有抵触情绪。此外,社会组织在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开展中的低参与率也说明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重视程度不足。

 

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五项建议

 

1.设置专项资金,确保服务长期化。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和保障,对于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建议村庄从收入中抽取一定比重经费用于村级养老服务事业建设,政府在村庄资金投入基础上给以适当补贴,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村庄则需要加强补贴。具体来看,政府可以根据各地方村庄经济状况的差异设置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定期拨付,且监督专项资金是否用到实处,以专项资金的长期使用为村庄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添加动力。

2.鼓励多方参与,推动服务社会化。一是鼓励社会成立公益性养老服务组织,明确其权责,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二是鼓励高校发展志愿者队伍,对村庄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实行连户对接服务,学校可以为志愿者提供一些政策激励措施;三是适当引导当地各大医院定期下乡为老年人免费提供量血压、体检和健康咨询等服务。

3.对接服务需求,实现服务精准化。不同性别、年龄段、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可能在养老服务需求上存在差异性,因而需要发动村干部、村庄志愿者和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对老年人的需求情况进行入户了解,并进行归类建档,使各种力量下乡服务时能预先对接当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4.制定服务标准,力求服务规范化。机构养老是完善农村社会养老的必要补充,建议政府制定养老机构服务标准,规范和引导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一是提高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准入门槛,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指导;二是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外,要为老年人提供适量的医疗护理和保健服务;三是要增强养老机构的人情味,注重老年人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养老机构日常运行的监督并倾听服务对象的意见,以便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确保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也能享受家庭般的温暖,并以优质的服务改变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态度。

5.增强居民自给能力,带动服务生活化。居民自身的重视和参与是农村养老服务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一是发展互助型养老,可以根据村庄常住人员的数量,依照自愿原则,将村民编入互助养老小组,互助养老小组内部实行积分制,拥有积分的人员可以获得适当的物质奖励,且小组成员在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以在其年老体迈时获得小组内部其他人员的同样照顾;二是发展合作式养老,对于村中很多独身、丧偶及不想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可以自愿成立合作养老小组,合作养老小组成员在身体许可的条件下在生活中互相照顾,在精神上互相安慰,在休闲中共同娱乐。通过不同类型村庄养老共同体的构筑,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转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第141期)

做好三篇水文章 建设更美水天堂

——吴江区政协围绕治水主题加强议政建言

 

吴江地处江苏最南端,太湖下游,南接浙江、东邻上海,是江苏的南大门。全区共有50亩以上湖泊320个,是名副其实的“百湖之城”,湖泊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有56个湖泊被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占全省137个的近四成。

水既是吴江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保护水资源,修复河湖生态,打造健康、优美的环境,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也有利于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近些年,吴江区委、区政府把水环境治理和湖泊保护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吴江区政协高度关注这项工作,本届政协多次通过专题协商议政、重点提案办理以及专项民主监督等方式,对全区的水环境治理以及湖泊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开展视察、提出建议、加强监督,为把吴江“千年水天堂”建设得更美好献计出力。吴江区政协主席钱能说:水是吴江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把吴江的湖泊保护好,把全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好,这是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的最大财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专题议“水”——

开展“加强湖泊保护与生态建设”

专题协商议政

从去年开始,吴江区政协开展专题协商议政活动,以“一会一题”的方式,组织界别委员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与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多元、多层协商,着力打造沟通思想、协调关系、增进了解、凝心聚力的协商平台。2015年8月,区政协围绕“加强湖泊保护与生态建设”主题开展专题协商议政活动,实地视察了北麻漾盛泽片区清淤疏浚整治工程、野河荡排涝站和潜龙渠公园等,听取了区水利局关于全区湖泊保护与治理工作专题情况通报。区政协界别委员代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控源截污、湖泊保护规划、湖泊环境治理、湿地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协商建言。

委员们建议,吴江的湖泊保护工作时刻不能放松,要在“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指导下,做好湖泊功能的规划定位,铁腕治理各种破坏湖泊资源的现象,合理利用湖泊的生态环境容量,实现湖泊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把湖泊治理保护与城乡建设发展有机结合,真正体现“百湖之城”的江南水乡特色,让湖泊资源更好地造福百姓、惠泽子孙。会议的相关意见建议形成《协商专报》送阅区委、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区领导高度重视,作出专门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阅政协建议,加强工作推进。

为了持续跟踪协商成果,了解区有关部门对意见、建议落实情况,2016年9月,吴江区政协开展“湖泊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题协商议政“回头看”。对黎里揽桥荡生态公园和平望莺脰湖生态公园两个湖泊生态工程开展了实地视察,听取了区水利局关于专题协商议政会意见、建议落实情况的专题汇报。在政协建议的推动下,东太湖综合整治、三网整治拆除、湖泊综合治理、畅流活水等工作持续推进,全区河湖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委员和民主党派代表们还提出了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要按照湖泊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湖泊保护实施方案,全力以赴打好湖泊保护攻坚战、持久战。要及时转变水污染治理的思路,根据吴江河、湖的特性,通过自然与人工手段进行科学有效的连通,构建脉络相通的水网体系,恢复水动力,不断提高江河湖泊环境承载能力。

 

提案办“水”——

加强对湖泊资源的生态修复和依法治理

 

在吴江区政协十四届四次全会上,民革吴江区总支部提交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吴江区域湖泊资源保护的建议》的提案,吴江区政协对提案提出的建议高度重视,经主席会议协商后,列为当年的重点提案,并由区政协主席钱能领衔督办。提案对吴江区的湖泊资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过去,除了太湖蟹和“太湖三白”之外,吴江区每个湖泊由于所处的位置、大小、深浅或水系不同,盛产各种不同的特产。如,元荡(又名鼋荡)以盛产大甲鱼和“小叶莼菜”闻名;白蚬湖产白壳蚬子;汾湖产四鳃鲈鱼和大小钳螃蟹;南参荡产野鸭和“埭上鳗鲡”;袁浪荡、众家荡产青壳蚬子;张鸭荡产鳜鱼等等;吴江东部湖泊盛产的蚬子,也曾是农业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快速扩张,工业化和城市化渐渐地改变了吴江的湖泊水质,湖中有名的水产品除了“太湖三白”和太湖螃蟹之外,其它渐渐减少或绝迹,湖泊的水生植物减少,河湖的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此,提案建议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工作原则,加强对湖泊资源的生态修复和依法治理,并提出“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全力开展湖泊保护工作”“严格落实空间保护措施”“全面开展截污工程建设”“加强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分期分批组织清淤疏浚”等具体工作建议。

对政协提案提出的意见建议,吴江区政府认真办理,组织区水利局等部门进行专题研究会办,进一步加大湖泊资源保护治理力度,不断加强水环境、水生态、水风貌建设,并将提案办理的有关情况专门函复政协办公室。在政协提案的推动下,区委、区政府从2015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8亿元,在全区实施畅流活水工程,突出“清淤、活水、保洁、生态”四大主题,基本打通断头浜,拆除阻水坝埂,增进圩内河道水体循环,提高圩内外水系沟通,增强圩外骨干水系引排功能,使全区圩内河道水质达到四类以上,消灭劣五类水质,逐步恢复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风貌,恢复河湖水体生态健康,促进畅流活水。此外,还持续深入开展湖泊集中整治、滨水空间保护等重点工作,坚持依法治水,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执法巡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预防、发现、纠正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坚决维护水权益不受侵害。

 

监督治“水”——

整合监督力量,完善监督制度,

把监督落到实处

 

从2013年起,吴江区委、区政府立足民生优先,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实施以10项民生实事工程、5项重点交通工程、8项生态文明工程为内容的“1058工程”。根据区委统一安排,区政协承担其中的8项生态文明工程的督查任务。为做好督查工作,区政协作了专门部署,明确了政协领导督查8项生态工程的分工及督查内容,分别带队赴各镇(区)开展实地视察,了解进展情况。同时召开了全区8项生态文明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专题座谈会,听取区发改委、各镇(区)生态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督查专报》,提出8项生态文明工程是区委、区政府为改善吴江生态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作出的重要决策,工程任务重、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大,各镇(区)要切实从当地资源、财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会商沟通和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因地制宜抓紧项目落实。《督查专报》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有力地推动了工程进展。目前,潜龙渠城市公园、莺脰湖公园、胜地公园等一大批水生态主题公园已经落成开放,成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亮点和周边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理想场所。

长期以来,河湖水体的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2015年,苏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意见》,提出“通过三年努力,实现重点村、特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到2017年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的目标,周边环境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吴江区政府强调“进一步突出重点村、特色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努力做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即计划用2年时间,实现311个重点村、特色村全覆盖的目标,同时推进15个撤并乡镇的管网建设和2186个一般村的治理工作。区政协抓住这一契机,在2015年提出专题建议案的基础上,持续跟进,以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为切入点,聚焦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将民主监督工作向专业领域延伸,2016年创新开展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专项民主监督活动。在区政协党组领导下,整合监督力量,完善监督制度,制定出台《全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专项民主监督活动方案》。区政协成立四个专项调研督查组,成员由区政协领导和办公室、提案委、城乡委,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相关同志参加。督查组分别实地调研了各镇(区)的生活污水治理情况,重点对2015年全区确定的100个村庄、15个撤并镇区主管网建设情况和2016年77个村庄的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在吴江区政协主席会议上,督查组听取了区住建局的专题报告,并将前期调研进行了交流汇总,充分地了解情况,剖析现状,查摆问题,谋求对策,形成专项民主监督报告。为进一步了解情况,督查组还召开了座谈会,主要听取基层干部、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对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经验体会和意见、建议,并赴浙江学习考察“五水共治”先进经验,为报告的完善收集了更详实的素材和数据。报告对全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炼,针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强化主体责任,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管理要规范化;筹划全面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规划要整体化;加大宣传力度,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推动要全面化;把好工程质量,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建设要法制化以及健全长效管理,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要常态化”等民主监督意见。报告经区政协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后送阅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积极为加强全区水污染防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发出政协的最强音。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