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天地 >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2017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17-06-21 来源:

卷首

徐霞客与江阴精神的文化自信

心 远

今年恰逢徐霞客诞辰430周年,在这个历史周期的交汇点上,面对催人奋进、激荡人心的新愿景、新蓝图、新目标,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则衰的发展态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徐霞客与江阴精神文化自信的时代引领。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今天,重新解读和审视徐霞客,就要把握其实质,就是要以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把握其内涵。以徐霞客为代表的江阴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根”和“魂”,徐霞客的“根”是脚量大地的《徐霞客游记》,而徐霞客的“魂”是“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他的“根”和“魂”就是文化自信的源头和活水。可以说,科学和实践是其精髓,奋斗和创新是其灵魂,而人文和和谐则是其内核。徐霞客之所以被尊称为一代奇人,就在于《徐霞客游记》的特色和价值,躬身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科学考察的先河,实践回答了“人类如何生存、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维护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如何提高人类自身的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历史重大课题。这些从徐霞客身上,充分展现、诠释和体现江阴精神的内存功力。

一个社会的价值形态犹如人们生活中的空气,小到影响每个人生活,大到左右人类的命运。而徐霞客身上所涵盖的价值形态,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包括古代知行合一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其核心彰显了江阴精神的特定内涵,呈现出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因为徐霞客与江阴精神都有着同质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都具有“开放、创新、卓越、和谐”的价值维度,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当前,世界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更要增强徐霞客与江阴精神的文化自信,把握好“开拓、担当、进取”三种精神的着力点,大力弘扬广大企业敢拼能拼的开拓精神,大力弘扬全体党员干部敢冲能冲的担当精神,大力弘扬江阴人民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凝聚起全体市民的共同意志,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焕发出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江阴历史文化名人徐霞客身上所体现的江阴精神的独特魅力。

 

 

学习园地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习近平

(2017年5月14日)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各位国际组织负责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这美好时节,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期待着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让这一世纪工程造福各国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和平合作。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开放包容。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互利共赢。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

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3年秋天,我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这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的4年。我多次说过,“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我们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中国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本次论坛期间,我们还将签署一批对接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同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出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各方通过政策对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这是设施联通不断加强的4年。“道路通,百业兴。”我们和相关国家一道共同加速推进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建设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规划实施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

――这是贸易畅通不断提升的4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我了解到,仅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农产品到达中国市场的通关时间就缩短了90%。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这是资金融通不断扩大的4年。融资瓶颈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突出挑战。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这是民心相通不断促进的4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展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建设,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鼓励国际文教交流。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人们往来频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人说,“万事开头难”。“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里,我谈几点意见。

第一,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我们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着力化解热点,坚持政治解决;要着力斡旋调解,坚持公道正义;要着力推进反恐,标本兼治,消除贫困落后和社会不公。

第二,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产业是经济之本。我们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遇,培育新业态,保持经济增长活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我们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我们已经确立“一带一路”建设六大经济走廊框架,要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完善跨区域物流网建设。我们也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

第三,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

我们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我们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们要有“向外看”的胸怀,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当然,我们也要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第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

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我们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我们要为互联网时代的各国青年打造创业空间、创业工场,成就未来一代的青春梦想。

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五,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我们要加强各国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促进包容发展。我们也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中国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中国已经同很多国家达成了“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协议,其中既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等硬件联通项目,也包括通信、海关、检验检疫等软件联通项目,还包括经贸、产业、电子商务、海洋和绿色经济等多领域的合作规划和具体项目。中国同有关国家的铁路部门将签署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我们将推动这些合作项目早日启动、早见成效。

  ――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我们还将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开发机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同有关各方共同制定“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

――中国将积极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促进同各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助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本届论坛期间,中国将同30多个国家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同有关国家协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我们将在未来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我们将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

――中国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我们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我们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

――中国将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续联络机制,成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同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建立能力建设中心。我们将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打造新闻合作联盟、音乐教育联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阿拉伯谚语说,“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欧洲也有句话:“伟业非一日之功”。“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祝本次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转自2017年5月15日《人民政协报》)

 

 

在徐霞客诞辰430周年纪念大会暨

第十二届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 陈金虎

(2017年5月18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在“5·19”中国旅游日来临之际,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徐霞客故里,隆重举行徐霞客诞辰4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二届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共同表达对这位千古奇人的无限敬仰,共同展望江阴旅游发展的美好未来。在此,我谨代表江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164万热情好客的江阴人民,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会的成功召开、旅游节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给予江阴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阴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吴韵楚风的文脉传承,让江阴钟灵毓秀、名人辈出,徐霞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开辟了我国地理学实地考证的先河;他也是伟大的文学家,煌煌六十万言的《徐霞客游记》,在世界文化长河中树立了一座不朽丰碑;他还是伟大的旅行家,以30多年的豪迈行走、万里遐征,成为中国旅游当之无愧的先驱。江阴为有这样一位伟大先贤而倍感自豪,江阴人民为有这样一位旷世游圣而倍感骄傲。

人有人格,城有城格。“热爱祖国、尊重实践、献身科学、勇于探索”是徐霞客这位江阴先贤卓然不群的崇高品格,“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是江阴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这两种精神穿越时空,遥遥相对、遥相呼应,透过一代代江阴人的奋斗足迹,彼此注解、相互印证,共同串起了我们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徐霞客诞辰43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缅怀徐霞客的风骨、领悟徐霞客的魅力、传承徐霞客的精神,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全体江阴人民,勇立潮头、勇挑重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新一轮发展的新征程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江阴的崭新业绩!

我们纪念徐霞客,就是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进一步凝聚“人心齐”的奋斗合力。正是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沉热爱,徐霞客放弃科举出仕,“以身许之山水”,日月肩上走,山河脚下流,足迹遍布19个省市自治区、100多座城镇市集、30多条大江大河、1200多座名山奇山;也正是怀着对故乡这方水土的深切眷恋,尽管“两足俱废”被困云南,依然辗转千里东归江阴,完成了他从江阴出发、回到江阴的人生轮回。我们纪念徐霞客,就是要永葆家国情怀,不忘赤子初心,并把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转化为建设家乡、报效家乡的实际行动,倾注满腔热忱,奉献全部精力,用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齐担使命、每一个江阴人的齐心协力,为江阴的今天尽责、为江阴的明天尽力。

我们纪念徐霞客,就是要学习他尊重实践、百折不挠的务实作风,进一步激发“民性刚”的昂扬斗志。徐霞客终其一生,为求真而“问奇于名山大川”,为求实而“跋涉于峻岭险滩”,不惧风雨、不惮虎狼,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无数次餐风饮雪、履险临危,无数次死里逃生、愈挫弥坚,更让人敬佩的是,他白天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再累也要走笔为记,即使荒野露宿、草莽寄身,也要燃松拾穗,笔耕不辍。我们纪念徐霞客,就是要人人争当实干家,始终保持定了干、马上办、办到底的作风,始终保持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锐气,紧紧围绕产业强市、“1310工程”、“263”专项整治、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在实干苦干中敢打必胜,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超越。

我们纪念徐霞客,就是要学习他献身科学、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进一步彰显“敢攀登”的非凡胆魄。钟情山水、致力科考,求新求异、履新履奇,是徐霞客的毕生追求。他不墨守成规、不拘泥成见,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创新精神,在长江源流、岩溶地貌、山川脉络、火山地热等方面,探前人之未探,言前人之未言,一部《徐霞客游记》,时时显现新知灼见,处处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纪念徐霞客,就是要持续激活创新基因,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求新思变、敢闯敢试,大力推动思想观念变革、方式方法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改革,让改革创新贯穿全市一切工作,推动江阴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再攀新高峰。

我们纪念徐霞客,就是要学习他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执着信念,进一步树立“创一流”的高远追求。从20岁负笈启程,到55岁桨歇舟停,徐霞客朝碧海、暮苍梧,上昆仑、历西域,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凡有新的高度、新的险境,他必登之探之、描之摹之,而且登山必登最高、下洞必入最深,以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科学研究的多个第一,确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高。我们纪念徐霞客,就是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壮志豪情,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主动拉高标杆,勇于争先进位,以各个板块、各个条线、各行各业的奋力当先,打造出更多的行业第一、全国第一、世界第一,让江阴县域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地位更加稳固。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徐霞客属于江阴,徐霞客更属于世界。作为家乡人民,我们有条件、有理由、更有责任将徐霞客精神发扬光大,我们将以徐霞客诞辰430周年为新的起点,以此次国际旅游节为新的契机,广结天下朋友,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做足徐霞客文章、做精徐霞客品牌,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打造旅游精品,推动江阴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最后,祝徐霞客诞辰4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二届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彰显文化自信

推动徐学研究工作跃上新台阶

——在2017年中国·江阴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致辞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江阴市政协主席 徐冬青

(2017年5月19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经过全体学术委员会委员们的共同努力,2017年中国·江阴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今天就要闭幕了。两天来,会议内容丰富、节奏紧凑、气氛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各位专家学者不辞辛劳,认真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必将推动徐学研究工作跃上新台阶。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和江阴市政协向各位与会代表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江阴撤县建市30周年,也是江阴徐霞客研究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江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的指导下,江阴徐霞客研究会不遗余力传承学习徐霞客精神,参与和承办了12次规模盛大的中国徐霞客国际文化旅游节和中国江阴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对传播优秀先进文化,推动徐学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徐霞客既是江阴的,又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本届学术研讨会围绕主题,突出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1)这是一次专业高端、跨界交流的研讨。在参会代表中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其中意大利2人,中国的专家学者来自1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来了21人,人数达到100多名,大都在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经验。(2)这是一次集思广益、富有成果的研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积极撰稿,围绕如何弘扬徐霞客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好建议,共收到论文108篇计120万余字,是历届研讨会最多的一次。(3)这是一次拓宽内涵、凝聚共识的研讨。与会代表在开展学术交流的同时,除参观考察了徐霞客故居、中国徐霞客旅游博物馆、江阴要塞旅游度假区等,还参加了海峡两岸纪念徐霞客公祭典礼、徐霞客溯江纪源铜像落成典礼以及首届茶路论坛等活动,同时还观看了锡剧《徐霞客》和大型文艺表演《中民族交响音乐会——霞客之路》。更重要的是,通过了《江阴宣言》,在互动中凝聚共识,为挖掘徐霞客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贡献了智慧。

这次研讨会虽然结束了,但它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的,需要我们今后深入研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论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并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值得我们徐学研究工作者高度关注,要结合实际,潜心研究,为当地政府和人民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旅游与文化、旅游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当前,我市正处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当好全国县域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支持下,提升江阴文化自信,放大徐霞客文化特色,大力弘扬“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江阴精神,深拓宣传文化阵地,用好用活历史文化遗产,让人记住城市的“根”和“魂”;加快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界整合,共同做大做强江阴文化市场;着力繁荣精品创作生产,积极探索社会运行体系,逐步建立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不断助推江阴新一轮更大的发展。衷心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常来江阴,为江阴的科学发展献计献策。祝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身体健康,事业成功,成果辉煌!

谢谢大家!

 

 

本刊特稿

 

三十而立 蝶变之美

——写在江阴撤县建市30周年之际

刘 晓

 

平地一声雷,改革劲风吹。时钟拨回到1987年4月23日,国务院下发【1987】71号函,正式同意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这是江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刻。

岁月流金,时光更迭。辗转30年,江阴这座滨江之城上演着沧桑巨变。30年前的江阴,城旧、路窄、楼矮,人们为生计而忙碌;30年后的今天,这里城美、路畅、楼高,人们为品质生活而追求。

回溯30载历史,在点点滴滴的变化之中,洋溢着无数江阴人的精彩和感动。

 

产业强市厚积薄发,领跑县域经济

 

江阴,这个敢闯敢试的县级市,在“江阴经验”一次次被仿效和复制中成为“苏南模式”和全国县域经济的领跑者。从最初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开放型经济风生水起,到“江阴板块”领跑全国,再到如今产业强市首要战略坚守实体经济,30年的快速发展,让江阴一直屹立于发展的前列。

一草一木相续,一砖一瓦累积,江阴经济犹如坐上了高速列车,每年都在加速前进。数据显示,去年江阴地区生产总值是1986年的161倍,平均每2天半产生的GDP就相当于1986年一年的总和;财政收入达229亿元,是1986年的88倍;198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48亿元,而到2016年,这个数值破6600亿元,这增加的130多倍,挺起了江阴经济的“脊梁”。

从不经风浪的“小舢板”,到如今纵横全球的“大航母”,曾经的江阴乡镇企业已经茁壮成长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和积淀,江阴的企业数量众多、结构合理,既有产业层次高、综合实力强的规模企业集团,又有质地优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有不断新生的后起之秀。目前为止,全市有46800家私营企业、82900家个体工商户,江阴每1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板。这是一份令所有江阴人骄傲的“成绩单”:2016年,全市有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3家企业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几乎占了江苏省的三分之一。

“江阴板块”绝对是江阴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1997年2月,江阴第一支股票兴澄股份登陆深交所后,资本经营逐渐成为江阴企业继续做强做大的有力武器。今年4月10日,“江化微”成功在上交所上市,“江阴板块”扩容至43家。20年来,江阴资本经营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演变为江阴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活跃的元素,有力撬动了经济转型、结构优化。

面对发展新形势、新挑战,当前,江阴嘹亮喊出“产业强市”口号,把发展产业、壮大产业、振兴产业,作为解决发展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之路,不断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苏南模式”注入了新的含义。

 

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百姓生活“节节高”

 

谈起这30年的生活变化,在澄江街道开超市的魏建国深有感触:“1987年我结婚的时候,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如今可不一样了,家里什么样的电器都有,还有小汽车三辆,生活真是越来越好。”

就业创业突飞猛进,社保体系日臻完善,养老服务蒸蒸日上,医疗卫生阔步前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这是江阴财力不断向民生领域倾斜的结果,所有江阴人听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张张笑脸绽放出幸福的光彩。

收入是家庭和谐与幸福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始终把老百姓的增收致富问题放在发展全局的优先位置,让所有江阴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江阴农民全省最富。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81元,比30年前增长了35倍多,位列江苏省县级市第一。如今,广大百姓充分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保障性收入为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全市平均每年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实现本地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同时,还建立健全创业工作推进机制,全面接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扶持自主创业1.7万人,带动就业10.4万人。

30年前,江阴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退休靠劳保养老,患病靠企业补助。农村居民完全依靠家庭养老、土地养老,没有任何医疗保障。30年后,依靠经济的快速发展,江阴着力打造和不断健全、完善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实践证明,这五道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线,把诸如对衣食无着、因病致贫、因老孤苦的种种担忧从江阴人的“心情簿”上一笔划去。“均衡普惠、人人享有”,不断健全的保障制度体系,正发挥着社会保障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城乡一体整治提升,美丽宜居新家园

 

风景这边更好。和煦的阳光下,走进周庄镇山泉村,焕然一新的面貌让人眼前一亮:一排排农宅粉墙黛瓦,一条条小河微波荡漾,春风拂过,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清香……李大爷每天都要到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读书看报。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看看我们这里,医疗、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一样不缺,和城里人的生活没什么两样。”

30年,江阴城乡换新颜。在城乡统筹的大力“牵引”下,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小,一个个新型城镇逐渐形成,一座座农民安置小区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农民向集镇集中,过上了幸福生活。在推进过程中,江阴坚持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走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新路子,规划这根“指挥棒”把江阴988平方公里全市域作为了一个整体,按照发展定向、功能定位、布局定点的要求,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构建“大江阴”开放式的城市格局。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村容村貌整治、“家河”整治、生活垃圾袋装化……“三集中”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分散居住带来的生活污染问题,一系列的措施彻底改变了江阴农村面貌,村里再也看不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出现的一个个生态公园、村中绿地,整洁宽敞的道路,清澈鱼游的小河。目前,全市3223个自然村得到了全面整治,480个规划发展村庄中,有39个已建成省级星级康居乡村……村庄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水到渠成。

一个个美丽乡村是江阴一个个别具风格的“小盆景”,新一轮城市建设“1310工程”的宏伟蓝图中,江阴要把988平方公里建成一个美丽宜居的大花园。去年以来,随着“1310工程”大幕开启,江阴城乡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滨江亲水工程、靓山亲山工程、江阴绿道工程、文化提升工程、交通畅通工程、城际轨道工程、环境整治工程、五网升级工程、城市管理工程、民生实事工程十大工程的推进实施,江阴正以更开放、更大气、更现代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屹立于扬子江畔。

(转自2017年4月24日《江阴日报》)

 

 

经济观察

 

解开当前宏观经济的一些 “迷局”

张 军

 

■ 评估当下中国经济状况,必须提到非常稳定的城镇失业率。我们的研究显示,失业率水平虽然比国家统计局的数字高,却呈现下降趋势。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2008年以后,特别是2011年以来,宏观调控的压力使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研究显示,服务业创造就业的速度远远大过制造业。这个变化可以用来解释经济下行过程中,我们为何有着非常稳健的就业增长。

■ 我们有大量的新兴行业部门,现在尚未很好地纳入到统计当中。这些新兴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新经济业态不断扩张。这些与我们国家的两个有利条件密不可分:第一,中国有巨大的国内消费人群和市场,这是很多国家不具备的。第二,中国有非常好的人力资本积累。这两个条件的结合,造就了中国就业创造的活力。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讨论2008年之后中国宏观经济的变化,是一个挑战。特别是,解开当前宏观经济的一些“迷局”难度很大,但我们有必要提供合乎逻辑的解释。

首先,关于经济增长放缓的真实原因。

大家对增长放缓的讨论非常多,而且看法不一样。增长放缓本身没有争议,现在的焦点是怎么来解释这种放缓?对此,存在很多分歧。第一个分歧是现在的增长率是不是接近潜在的增长率?我认为,现在的增长率是低于潜在增长率的。第二个分歧是导致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到底是结构性因素,如人口的转变、出生率的下降、劳动力增长减速等,还是其他因素?

从GDP增长率来看,最明显的下行是在2012年之后,这与货币和财政政策收紧有关。因为信贷的增长回落,不能再支撑之前投资需求的增长,所以投资增长率突然就降了下来。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2012年以后我们会收紧宏观政策?很大程度上讲,是因为政府改变了增长的政策。之前在“四万亿”支出计划下,2009年至2011年信贷有所扩张。2012年之后,我们转变了增长政策的基调,开始实行收紧货币的政策。在解释这几年的经济大趋势时,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也有人从供给侧角度讨论增长放缓。结构因素可以解释长期增长率或潜在增长率的放缓,但不能解释近几年为什么GDP增速会在6.5%至7%的区间?即使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解释增长放缓,也存在套逻辑的问题。事实上,GDP增长放缓后计算出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定是放缓的,而且放缓得更多。因此,我们很难从核算增长的角度来验证全要素生产率放缓导致GDP放缓,反过来的逻辑同样成立。

其次,关于需求收缩等问题。

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中60%以上的属于私人部门投资,因此,私人投资收缩一定会产生GDP增长下行的巨大压力。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宏观调控、政策收紧造成私营部门投资减弱;二是企业成本难以调整,包括劳动力成本刚性,导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私营部门受到影响;三是融资约束紧,尤其在宏观调控的时候,银行部门的贷款通常会更多地流向国有部门而不是私营部门,以规避接近下行的风险。

尽管经济增长持续下降,可为什么信贷增速比GDP增长更快?我们知道,在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加之债务规模庞大,企业和地方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大。多数情况下,金融部门为了支持债务滚动,需要对债务再融资。这是否可以解释GDP放缓的情况下,信贷增长速度为何依然没有慢下来?

最后,关于就业形势的问题。

经济增速虽然有所下降,就业形势为何没有恶化?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但就业的增长比想象的要快。可能是因为就业人口基数的原因,现在增长率不到一个百分点,但每年依然可以新增超过1000万个就业岗位,可以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评估当下中国经济状况的时候,必须要提到非常稳定的城镇失业率,这一数据大致维持在4%左右。我们用非常微观的数据做的研究显示,失业率水平虽然比国家统计局的数字高,却呈现下降趋势,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美国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过去几年,美国GDP的增长率都没有回到2008年的水平,这意味着美国经济没有充分复苏。但是,美国的就业增长率在奥巴马任期内创下了历史新高,可以说接近充分就业。有美国的学者把这个现象称为“充分就业的不复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就业状况还不错?我们的研究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2008年以后,特别是2011年以来,宏观调控的压力使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研究显示,服务业创造就业的速度远远大过制造业。这个变化可以用来解释经济下行过程中,我们为何有着非常稳健的就业增长。当然必须承认,国有部门没有释放大量的隐性失业人群也是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有大量的新兴行业部门,现在尚未很好地纳入到统计当中。这些新兴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新经济业态不断扩张。这些与我们国家的两个有利条件密不可分:第一,中国有巨大的国内消费人群和市场,这是很多国家不具备的。第二,中国有非常好的人力资本积累。这两个条件的结合,造就了中国就业创造的活力。

事实上,今天我们的社会有很多人选择自主创业。每天有很多新企业注册、诞生,这很了不起,其中不少属于新经济业态。当然,其中会有一些被淘汰,现在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数字。但有一点可以确信,自主创业是中国就业增长一个非常重要的源泉。

(转自2017年4月25日《解放日报》)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八个特点

范恒山

 

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近日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研讨会上表示,受外部环境、基础条件、发展阶段、主观努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发展体现八个方面的新情况、新特点。认识、把握这些情况和特点,对明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针对存在问题精准施策十分必要。文章摘录如下:

一是,地区经济超越传统区域板块呈多维分化状态。

在国民经济总体上体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时,地区经济分化的迹象日益明显。这种分化既体现在四大区域板块之间,也体现在各大区域板块内部,还打破了四大板块的限制,呈现出南北差异的特点。这意味着地区分化具有普遍性、超传统性的特征。同时也意味着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发展的趋势。这种分化反映了在整体转型转变环境下各地区从思想管理到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等的现实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之间的差异。

二是,城镇化发展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城镇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一是来自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吸附与链接效应;二是来自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这得益于因农民的减少而使农村人口单位占有生产资料份额的提高和逆城镇化现象带来的城镇资源向农村的转移,而逆城镇化现象既包括城镇居民到农村居住创业,也包括城镇务工人员返乡办厂兴业。

三是,新资源新环境条件下地区经济能够脱离既有基础重造而实现后来居先。

在科技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一体化的市场、开放的经济、共享的新型技术平台等,可以超越原有的经济结构而培育形成新经济新动态,而这使一些落后地区能够有效摆脱传统产业结构的羁绊,抢占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构建的制高点实现后来居先。近些年来,湖北、安徽、江西、重庆、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积极吸纳、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分享技术,实现了新经济新动能的横向转移和无中生有。

四是,要素流动越来越倚重于区域的综合品质或综合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此基础上由主要追求财富向追求幸福的逐步转变,要素的流动不仅看重于地区的经济状况,而且看重于地区的社会、文化、安全、生态等的状况。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是,人口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重视地区的舒适感。例如,一些地区的空气质量和气温水平成为人才流动或选择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考量。

五是,在区域联动不断增强的势态中隐性竞争日趋激烈。

过去一些年,各种形式的地区合作广泛展开,区际间各行政区政府的联动日益增强,一体化进程逐步推进。但受发展理念、既有利益、攀比模仿心理及政绩考核体系、一刀切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各地区发展战略思路、规划基本趋同,导致了地区经济结构的同质同状,因而也带来了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和不合理竞争。

六是,支撑区域发展的功能平台得到广泛运用但作用弱化。

过去许多年来,新区、经济区、综合实验区、经济合作区等成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一个重要抓手,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协调发展路径的有益探索。从客观上说,随着改革向前推进、一体化制度逐步建立,功能平台所拥有的特殊探索空间不断缩小,与面上的政策落差逐渐拉平,政策与改革红利不再丰厚,但更重要的是主观努力不足。

七是,认识偏差导致某些调控政策在区域指导中出现“一刀切”。

这些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成就,是确立了分类指导、因区制策的区域调控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与强化对特殊地区支持对立起来的认识。在“维护市场统一”、“保护公平竞争”的名义下,某些部门出台的调控政策忽视困难地区的特殊情况和试验园区的特殊需求,与总体层面体现为“一个样”、“一般齐”。这种实质上的“一刀切”政策直接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加快发展,也影响了一些重要改革事项的先行探索与试验。

八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陆续展开但缺乏系统配套。

过去一些年来,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政策,各有侧重、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这个基础上,体制性机制性探索着手进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补偿机制、能源矿产等资源转出地和转入地利益平衡机制、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资源权属交易机制等的建设都已在重点区域、流域进行试点。但总的看,这种探索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浅层次和碎片状的色彩,在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及相关价格改革等配套条件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转自《新华社智库专供信息》 苏信顾第[17078Z期](总第3434期))

 

 

2017年中国创新面临十大挑战

程 虹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近日撰文指出,2017年对中国经济的特殊意义在于,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价值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创新的实践与方法却有着某种偏离正常轨道的隐忧,2017年我们在创新方面将面临十大挑战。文章摘录如下:

一是创新没有抓住实体经济这一最重要的基本面。

为什么创新对中国经济如此重要,创新问题的起点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中国30多年发展起来的实体经济,现在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转型升级压力,而创新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选择。然而,目前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步履艰难,好像搞服务业或其他领域就是创新,搞制造业倒成了传统行业的代名词。之所以创新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根本原因就在于搞错了中国创新问题的出发点。

二是实体经济没有抓住质量创新这一根本立足点。

我国实体经济创新的需求有很多,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所在。怎么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要通过创新提高质量水平,包括实实在在地改变企业的发展战略,走质量创新和质量盈利型的道路。

三是企业家缺乏强大的创新能力。

中国经济的创新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然而作为最重要创新主体的企业家,却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危机感。据调查,企业家认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远远排在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后面。

四是将创新简单等同于互联网化。

互联网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互联网+”也确实能带来一些非常好的创新应用。创新是不是就等于应用互联网,或者只要应用了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创新?我们要紧紧抓住互联网创新带来的机遇,但将互联网神化、唯一化,那就是忽悠,就是对创新的庸俗化和简单化。

五是警惕利用垄断的“伪创新”。

创新是对不确定性的探索,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竞争的环境,特别是对垄断的高度警惕。但是,现在很多领域却出现了包装一个创新的概念,或者借助已有的市场势力,与行政权力结合起来搞实质性的垄断。

六是警惕创新行为短期化。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渐进的自然演进过程,需要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但是,我们现在还是习惯于大跃进式的搞法,希望今天一投入,明天就有创新的产出。搞一个项目,找几个专家规划认证一下,再集中资源投入,“创新”就成功了。以为创新和招商引资一样,只要给优惠政策,引进那些高科技的公司就是创新了。

七是科技创新中的资源错配。

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而且投入强度,也就是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地区创新的最重要指标。作为政府的科技投入,实际上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基本的要求就是确定性,也就是投入必须有明确的产出。这种公共财政投入的确定性要求,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天然就是矛盾的。

八是金融创新中市场风险的累积。

金融创新非常重要,尤其是要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规模匹配问题,更要进行体制性改革。然而,现在很多银行的金融创新不是真正面向实体经济,而是“脱实向虚”乃至于“脱实成虚”。为了做大规模,不计风险地开展银行间的各种业务,特别是表外业务规模越来越大。

九是人力资本创新中的扭曲效应。

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已经消失,关键是通过创新尽快形成人力资本红利,特别是重点加快非技能型劳动力向技能型劳动力转型升级,这是解决我国人力资本红利的主要内容。但现在好多地方和领域对人力资本的创新,就是重视精英,给那些已经占尽优势的高学历、高科技的人才,设置各类锦上添花的人才计划,而忘记了真正影响经济创新的还有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十是市场没能发挥对创新的决定性作用。

  创新非常重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在经济的要素发展阶段,确实可以通过政府的力量来配置资源要素,如统一建开发区、给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或者集中资本投入,因为这些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资源要素都是显性的。但创新发展阶段的资源要素是创造性、创意和知识,这些资源要素是隐性的,不可能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来配置,只有市场才能激发知识资源的创新。现在很多管理者还有传统要素发展阶段的路径依赖,习惯于用行政办法来解决创新问题,这样不仅不能推动创新,相反还严重抑制了市场的创新能力。

(转自《新华社智库专供信息》 苏信顾第[17023Z期](总第3379期))

 

 

着力提升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

黄群慧

 

供给体系质量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而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国之本、富民之基。但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加大,经济发展出现“脱实向虚”的问题。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乐于在虚拟经济中自我循环,金融业过度偏离为实体经济融资服务的本质,虚拟经济无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种现象表明,实体经济供给与金融供给之间、实体经济供给与房地产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不高进而引起实体经济自身供求失衡、无法提供高回报率。解决“脱实入虚”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力度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或者说是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提升。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要着力深化工业化进程,一方面要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避免城市化与实体经济脱节,不能让房地产仅成为炒作对象,要让城市化进程真正发挥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深化工业化进程的重点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要注意尽量减少由于电子商务大发展而产生的对高质量产品的“挤出效应”以及对低成本实体经济需求的“扩张效应”;还要处理好国际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相结合,在扩大开放基础上交流融合创新,推进中国实体经济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

(转自《求是》2017年第五期)

 

 

思想纵横

 

文化自信的维度

沈壮海

 

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增进文化自信,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时代性课题。没有哪一种文化,在缺乏自信的状态下能够挺立于人类文明的潮头;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不将培育激发文化自信置于提升文化力量、赢得文化优势的重要位置,中华民族亦不例外。深刻认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确立全面而理性的文化自信观,有效推动文化自信的不断增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战略重任。

 

 

我们所要增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高度的文化自信,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理想的信仰与坚守、对于自己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同、对于推进自己文化创新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在时代风云中立稳脚跟、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前提。

中华民族正站在复杂的时空交汇点上,如何处置好文化领域古今中外的关系,仍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近代以来便一直横亘在中华民族的面前,反复拷问、检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西方文化狂飙的冲击下,在国运的消沉困厄中,曾经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华文化遭遇无情诘问,曾经“天生的丽人”在不少人眼中沦为“叫化的婆子”;迷于西潮、疑于传统、惑于前路,一度成为国人广泛存在的文化心态。在向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顽强探求中,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性提升中,中华民族一步步重建并提升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但在当今时代,西强我弱的世界文化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风潮席卷,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前沿地带,如何处理好文化中的古今中外关系问题,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带着一系列新的特点更加显著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何准确把握时代、从容直面世界、理性审视自我?如何在立足当代、直面世界的同时走向未来,成就中华文化的古韵新风?回答好这些时代性课题,我们必须不断增进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的建设,实即精神力量的涵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安放、精神共识的凝聚、精神支柱的构筑和精神能量的激发,与国运民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朝气蓬勃向前向上的国家和民族,都一定会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引领、不可撼动的精神磐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可逆转地结束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与对先进文化价值和理想的矢志追求密不可分。近年来,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并汇聚了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伟力。但同时必须看到,在思想文化领域,迷眼向洋者有之,泥古不化者有之,自我鄙弃者有之;左摇右摆者有之,耽于鬼神者有之,盲目自大者有之,不知所从者亦有之;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现象仍然混迹于世,惑扰人心;一些不良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文化心理、价值取向,浸渗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续写好民族复兴的新篇章,必须提振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厚植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的文化优势。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在文化问题上的积极精神状态,有其关键性的构成维度。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自信,分别指向于文化的内容体系、创造主体、发展路径,也提示着我们推进文化自信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文化精神的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信仰。文化精神,即一种文化体系所蕴含的基本的、起主导性作用的思想内容,它具体展现为文化的理想追求、价值体系等。在漫漫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鲜明标识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理想。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离不开贯注其中的这些优秀文化精神的牵引;我们今天之所以仍然礼敬、珍视民族传统,就是因为其中内含着仍然鲜活于当今时代的优秀文化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抗击外侮、救亡图存的拼搏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等,都与这些优秀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说是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中走出来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以新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精神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时代性转化和升华。增进文化精神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人们对优秀中华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今时代崭新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文化能力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有能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信念。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文化创造主体创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没有这种自信,一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自觉担当与主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能力之强,已然明证于史。没有强大的创造能力,现今的我们便不可能拥有辉煌于史、溢彩于今、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遗产。提振我们的文化能力自信,尤需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在当代的文化新创造以及面向未来再创文化辉煌的能力,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既“长于谈古”,也不“怯于论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一论述,高度凝练地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改天换地的新创造、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及其世界意义。增进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中华民族在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续写出更加瑰丽文化新篇章的信念,努力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的更加多姿多彩作出中国贡献。

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一条中华民族“自己的路”。在具体的文化建设领域,我们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这条文化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建立在对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规律与态势深刻研判、对当代中国文化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展现。增进文化道路的自信,就是要增进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与定力,扎实迈好我们发展中的每一步,建设彰显中华民族智慧、气度和神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进文化自信,我们就要始终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统一,深入研究文化自信生成发展的规律,把握文化自信的关键维度,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四个自信”,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向是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四个自信”中的每一个自信,都只有与目标、主题、指向联系起来,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实质与要义。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有其历史的根源、文化的底蕴,增强道路、理论与制度自信,需要有历史文化的深度解读、文化资源的浸润滋养;另一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探索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和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大增量和主体内容的重要构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要充分认识“四个自信”的内在关联,发挥好相互滋养、涵化的作用。

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文化自信需要道义的引领,更需要实力的支撑。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发展进步的实践和成就,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在文化领域,要坚持对内改革发展、对外形象塑造的统一,更加聚焦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态、文化形象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先进文化对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引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激发和释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涵养、相互砥砺;进一步创新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革故鼎新,移风易俗,培育全社会理性平和、自信自强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良好形象。

繁荣滋养文化自信的优秀作品。优秀的文化作品,是表达文化自信的载体,也是滋养文化自信的养料。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奉献优质的文化佳酿,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当代中国的文化人,要有担当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自觉,看得到、看得起、看得真中国的实践探索与文化创造,努力用彰显中国人主体性与原创性、体现中华文化气韵与风骨、传递当代中国发展进步铿锵足音的优秀作品,生动展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五彩缤纷的文化创造、生机勃勃的文化探索,引导人们在深度理解自我、认识世界中不断增进文化自信,担当起自己所应担当的责任。

(转自《求是》2017年第五期)

 

 

唤 醒 诗 心

康 震

 

古典诗词庆元宵

 

今年欢闹元宵节的方式和氛围我想可能会与以往不同,会更有一番诗意,因为刚刚结束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让中国诗词以一种“高姿态”火了起来。正值元宵佳节,我想这股正劲的中国古典诗词之风也为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别样的意味。

说起元宵诗,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中就出现了很著名的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的上阕描写正月十五的夜晚,在月圆之时,人们借着满城的灯火尽情狂欢的热闹景象。下阕写元宵观灯的女子们啊,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头饰,欢天喜地的飘然而去,留下阵阵香气。众多女子飘然而过,哪个才是作者要找的心上人呢,在偶然一回头的刹那,发现心上的人儿就站立在那灯火阑珊之处。尽管作者写正月十五欢闹元宵佳节的景象,但落笔之处却在词的结尾。

再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也是一首很有名的词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词借元宵节欢闹的气氛进行了今昔对比,抒心中那怅惘和忧伤之情。短短八句40个字,不仅营造了一场朦胧清幽、柔美婉约的意境,而且还写了人,写人故地重游,此情此景一如往昔,但昨夜相约之人却已不再,思念之情也溢于言表。

还有,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在元宵节家人团圆之时,词人看着异乡美好的景致,却发出“人在何处”的感叹,元宵节已到,春天的脚步也近了,在这融和的天气里,词人的内心却有风雨,却有烦闷悲凉。然而,还记得在汴京那繁盛的岁月里,最偏爱这元宵节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而今容颜憔悴,只有聆听外面别人的喧闹了。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也哀婉动人,但却让我们的心情跟着她有几分悲凉。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通俗地说,元宵节过后就等于农历新年的过去,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百花开始盛开,大地开始复苏。然而,从以上诗词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即使在这令人欢乐、亲人团聚的元宵节中,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辛弃疾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这是一番万人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热闹景象,但让我们读来却感受出这热闹中透着淡淡的寂寞,因而也就有了下阕中的“蓦然回首”,试想,又有几人能把这喧闹中产生的寂寞之情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抒写出来呢。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那想要见意中人的怅惋在词中也是显而易见。包括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中,也是想到了以往的繁华,感伤于当下“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落寞和悲凉。

元宵佳节本是一个团圆、喜庆的节日,古人们往往能从欢乐、喧闹的气氛中,想起时光的飞逝,追思伊人的不在,感叹人生的短暂。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样的诗词、这样的诗句多不胜数,但总体来说,在这样一个欢乐的节日中,即使到了现代,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饱满,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成为人们对过去或者确切地说是对过年的一个小结,而这些诗词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愿望。

今年的元宵节,借着《中国诗词大会》的这股东风,让我们重温中国的古典诗词,重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让我们在重温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诗意的熏陶,更让我们在这诗意中坚定心中的理想,从这诗词中寄予未来生活美好的希望。

 

古典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有魅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千百年来,古典诗词所带给我们的语感、美感以及情感都是巨大的,更是深入人心、沁人心脾的,这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当我们登上泰山南天门,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会禁不住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恐怕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远离家乡,逢年过节会暗自低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语句;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也禁不住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宽慰自己;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在中秋的月夜思念家乡的亲人时,我禁不住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与朋友远隔万里,音讯不通,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宽慰自己失落的心情。

在这一刻,传统的古典诗词占据着我们的心灵,甚至替换了我们当下所用的现代语汇系统;在这一刻,这些诗句变成了发自我们内心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语言;在这一刻,也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充分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

毫无疑问,这些优美而略带惆怅的诗句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经典语句,不管走到哪里,看到什么风景,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诗句,并运用这些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些诗篇早已进入了我们的血液当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中国古典诗词,它有一些基本的特点。第一,从语言上来看,无论是诗还是词,它都有自身的格律,尤其是律诗,讲究平仄、粘对,讲究对称、对仗,也讲究声律和音律,由此,不仅突出了诗词的结构和节奏,还突出了诗词的韵律。这就使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有平仄又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再如,杜甫的《登高》中最有名的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匀整、对仗工整,充满节奏感。这种严格的要求是诗人们经过近千百年的不断探索总结而来,并逐渐成为一种创作的规律。遵循了这种规律,创作的诗歌就会具有一种音韵之美、格律之美。当然,这种规律也是为表达诗词的情感服务的,诗词的第一要义就是传达情感,否则就会本末倒置。近年来出台的《中华新韵》,就是以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编写的韵书,这都反映了诗词创作与时俱进的一种趋势。

第二,中国古典诗词注重利用形象来表达感情。鉴赏诗词时有一种说法是“托物言志”,那么,诗词的这种形象一方面在于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在于利用形象化的事物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寥寥数字,形象地写出了游子思归的心情。再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第三,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注重利用意象营造意境,使景与情相交融,达到抒情的效果。无论古今,诗词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抒情达意”。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运用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使景物一静一动、一明一暗,营造了一种清幽寂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落寞、怅惘的心情与心境。还有,柳宗元著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以想象一下,自然界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只有一叶小舟在江水上静静地漂泊着,只有一个孤零零的老人披着蓑衣在江上独钓。有人说它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有山、有小船、有渔夫,还有江水;还有人说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抒发的是一种悠然自得而又孤芳自赏的情趣。不管它是山水诗还是抒情诗,但我们能感觉到,诗人仅仅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冷清的画面,其实抒发了一种极度失落、极度绝望的人生感喟。类似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它们用词凝练,意境含蓄悠远,诗画合一,形象生动。

中国古典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景烘托气氛或营造意境,这种创作意在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完的效果,追求意境的营造,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般含蓄地表达相思之情。这也是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古典诗词与现代社会

 

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不仅是在年关里给人们的一个“大红礼包”,也是迎接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一份厚礼,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这样的形式可以成为一种像春晚一样的新民俗。今年的诗词大会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条路是以中国诗词为地基、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阳关大道。以往过年,特别是在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期间的年关里,人们的关注点很窄,且没有太多选择,而如今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更多样,人们的关注点较为分散。令人想不到的是,从去年开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今年的诗词大会更是让人们在感受过年气氛的同时,品尝着这么丰盛且营养的文化大餐,享受着这么一场寓教于乐的精神盛宴,我想这恐怕是比其他欢度春节的方式来得更有意义吧。

中华民族绵延发展数千年,其民俗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所以我想,以后在每年年三十至正月十五之间的年关里,让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媒体、新科技手段相结合,再与专家学者们一起为老百姓精心烹制这么一道既好吃又好看的年饭,我觉得是可取的。

二、从两季的诗词大会中,我发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诗词在民间一直兴旺蓬勃发展着,这从诗词大会的百人团选手就能看出来。这是人们多年来日积月累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其实一直以来,中国人家家户户都非常喜爱古典诗词,这种喜爱发自内心,通过诗词大会的举办,我们发现原来家家户户都有诗词英雄。所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诗词这种优秀的文化在民间一直在传承发展着,只是在等待时机和平台来进一步展示它的魅力。而诗词大会这个平台调动了全国亿万观众重温古典诗词魅力,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让根植在传统文化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中国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得到了激活,并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吸取智慧,增强中华民族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需要进一步的引导推动,这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我们需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来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我们需要大家齐心合力将原来群众性的自发式学习变成一个自觉性倡导式学习,这样,才能使优秀的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出现兴盛。

三、如何将古典诗词真正纳入我们现在的生活,并且使人们在个人修养上得到提升,这也是从中让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古典诗词的回温,也给了我们一个站在与传统文化相对立的位置思考自身的机会。

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说它经典,是因为总的来说,古典诗词形式简洁明快,语言含蓄深情,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是中国人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提炼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态。即使时代变迁,近现代又涌现出众多的诗词形式,但古典诗词依然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的经典的文学形式。说它最具中国特色,是因为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几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一部古典诗词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读古典诗词,不仅能读出蕴含其中的情感,更能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

古典诗词这种形式在这个信息时代非但不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新兴的时尚。无论是在微信、微博,还是在各大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社会生活,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之一。古典诗词的内容也从未过时,我们常说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一种是六经注我。所谓我注六经,就是我因循古代经典,亦步亦趋;而六经注我,则是将古代经典为我所用,为时代所用,使古代经典这株老梅绽放新的花朵。古典诗词表面看来,似乎没用,实则有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毛泽东、郭沫若等一大批现代诗词大家,都是以古典诗词展现时代新声的典型代表。所以,我们需要古典诗词,而且在信息化的今天,更加需要。

我们现在有一种误解,以为会背诵几首诗词、会写几首古诗,甚至是看了几场诗词大会,就增进了修养,这个说法不准确。一个人的修养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养成,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那是要长期经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外化于行的。不管你是不是会背诗、会写诗,我们都需要唤醒我们心中所具有的诗心,只要你有一颗诗心,那么你看世界的眼光就会变得不一样,那么你的心态就会变得平和。只要在读诗的过程中,受到那些诗词美的熏陶,那么我们就会以诗意的眼光看待人生、以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就会用诗词中的美增加自身的艺术气息,就会让社会变得诗情画意。

(转自《新华文摘》2017年第9期)

 

 

互联网重构了我们的社会生活

陈力丹

 

一、互联网的简短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突破性进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传播的三个发展阶段:

前Web:“机器网络”;

Webl.0:“内容网络”;

Web2.0:“关系网络”……

10年内,我们将进入“智能一切”的时代,人们不需手机了。那时将逼近web3.0,即物物相连的“终端网络”时代。

2015年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 ITU)在圣迭戈举行的工作会议上公布了5G技术标准化时间表,5G技术正式名称为IMT-2020,标准将在2020年制定完成,未来5G网络将至少有20Gbps的速度,这比坊间预测的l0Gbps整整快了一倍。ITU称:“5G网络同时具备在1平方公里范围内向超过100万台物联网设备提供每秒100MB平均传输速度。”5G会满足多样化场景和及时的新闻挑战,将渗透到物联网等领域,与工业设施、医疗器械、医疗仪器、交通工具等深度融合。

当然,传播技术不会朝着单一追求速度的方向无限迈进。在一个拥有相对极值的阶段将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

人类社会虽然迈入了计算机时代,人们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开放与互动,但也忍受着电脑处理速度慢、经常卡住甚至死机的烦恼;散热不良、定时清理电脑的烦恼;将笨重的笔记本电脑背来背去、劳累异常的烦恼。

“光脑”就要来了,比超级计算机还快1万倍的“光脑”即光子计算机。由光信号进行数字运算、逻辑操作、信息存贮和处理的新型计算机,运行依靠激光器、光学反射镜、透镜、滤波器等光学元件和设备对光子的控制完成光运算。电子的传播速度是593km/s,而光子的传播速度却达3×l0^5km/s。光子计算机将会比现在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10000倍。2016年12月,有初光电脑开始销售。

Facebook推行太阳能无人机、谷歌正在实验平流层热气球和低轨道通信卫星等,将把互联网信号带到世界各地。不久的将来,电信服务、通信塔公司和有线电视等行业会被“天空飘来的Wi-fi信号”部分取代甚至彻底颠覆,传统通信行业已经失去了短信业务,正逐渐失去联网业务,未来甚至失去通话业务。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其深度和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越是前途不确定,越需要创造。“智能社会不是以一般劳动力为中心的社会,没有文化不能驾驭。若这个时期同时发生资本大规模雇佣‘智能机器人’,两极分化会更严重。这时,有可能西方制造业重回低成本,产业将转移回西方,我们将空心化,即使我们实现生产、服务过程智能化,需要的也是高级技师、专家、现代农民……”

2016年11月17日凌晨从美国传来消息,中国的华为公司以绝对优势击败欧美列强,主推的PolarCode成为5G短码的最终方案。这意味着5C的半壁江山被中国拿下;3G、4G被法国Turbo统治十多年的日子宣告结束;未来的全球通信技术标准,将由中国企业参与制定。

从时间坐标看,每隔10年,移动通信领域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每隔10年,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就会普及: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诞生,然后是90年末的GSM网络(2G),随后到新世纪的3G网络,紧接着是2010年的LTE 4G网络。

2G时代中国在通信领域没有话语权。3G时代中国才意识到危机,开始跟上世界的脚步。4G时代中国撒手大干,但其核心代码还是引用自他国的,国产手机采用的是高通、三星芯片,因而接连遭到商业侵权起诉。不能怪别人不厚道,而是中国的企业还处于追随状态,赚国人的钱却不搞研发,只玩概念,只玩炒作。

二、互联网重构了社会各个领域

2012年以来玛丽梅克尔(MaryMeeker)关于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的主题一直是“重构”(Re-Imaging),亦可翻译为“重塑”。

2012年的报告,她以48个案例展示了互联网的“重构”对社会生活的全维度影响,并提出了一个公式:新的移动设备+互联+用户界面+沟通方式+美观……重新定义了人类生活和习惯。

2013年的报告,她通过教育、金融等传统行业的被重构,揭示数字化、移动化、大数据发展大潮。

2014年的报告,她重点阐述了“重构”的五大领域:即时通信应用、内容和分发渠道、日常活动、数字钱币、垂直产业。这种移动设备与众多传感器带来的数据井喷,则推进大数据崛起、计算成本的下降与“云”的兴起。

2015年的报告,她通过观念的重构、消息传递的重构、内容生产的重构、新一代(12—24岁)对互联网用途的重构、人们日常生活中消费支出的重构、美国无人机产业的重构,全面阐述了互联网的颠覆力,人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消费方式、连接方式、商业模式、监管重点都在发生剧烈变化。

关于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习近平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做了阐发。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情形还很不平衡,有的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没有实现融合。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三、互联网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趋势

互联网是一种颠覆性的传播技术,在憧憬着技术带来的便捷的时候,互联网对生活、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还没有被广泛认知。我们需要看清将要发生的变化,尽早做出战略调整。互联网正在呈现的对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趋势在于:

(一)空间极度压缩,交往速度越来越快

每个人身体的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新媒体将身处不同物理空间的人整合进共同的虚拟场景,人们的交往向即时在线转变。低头族现象说明,只有当“注意力在场”时,身体在场才变得对时空、交往和传播具有意义。

(二)人的真实社会角色与身份被剥离

在各种新的传播形态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不依附于社会现实地位的存在,扮演想扮演的角色,承担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作用,表现出多重人格,甚至借助于网络的匿名表现出极端的、反常的人格特质。但同时,虚拟社会网络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相互交叠。

(三)颠覆性发展趋势对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在提供娱乐方面超越了传统娱乐(如电影,电视,赌场),带来更多的娱乐刺激;在信息服务方面,大数据分析将代替一般的咨询、商业分析和广告业。如果对此趋势认识不清,第一个消失的行业就是传统传媒产业。

(四)传统的传播顺序与格局被改变

新传播形态下的信息,呈现非线性、圈层、超链接的连接方式,改变了以往的线性顺序。在新传播形态的传导和转译下,人们头脑中的社会图景被肢解,“强力浏览”和秒杀式的跳跃阅读,替代了逻辑化、有条理的信息接受。各种新信息中介商的经验策略,则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在随时变动的传者和受者之间,加入了智能化的信息过滤系统,大大方便并控制了使用者。

(五)人的记忆方式和内容偏向发生变化

更多的选择性记忆在于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并非记忆力不重要了,但记忆的侧重点发生变化。在信息搜索极为便捷和快速的条件下,基于知识积累的理解力显得更为重要。与此同时,面对丰富的材料和精确的数据堆而没有思想的白痴多起来。

(六)传统构词法被解构

其实,新网络语言的形成仍然是在语言学的范畴内:语言符号形成的任意、语言符号形成的约定。网络新词的传播和发展依赖使用者的约定俗成,内涵丰富独特,表达方式十分贴合网络语境的氛围,在社会心理需求作用下进行有规律地自我更新。

语文专家们以传统的认识将部分他们认可的网络词语纳入“正统”。教育部曾经持续数年发布新词语以示某种程度地承认。一旦汇入正统,由于它们脱离了已有的网络环境,多数反而被原来的使用者摒弃。网络新词是一种来自草根网民的语言文化形态,专家们对于网络新词处置,显露出权威标准后面的精英心态和与草根文化的矛盾。

四、目前社交媒体对中国人的影响

就中国目前的互联网使用情况看,社交媒体已经居于主导地位。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对搜狗大数据(2012年6月30日—2016年6月30日)的分析,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对中国网民的信息生产、情感价值结构造成了很大影响:

(一)社交虚拟化、熟人网络与陌生人网络整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二)微信群呈现出“茧房化”的现象

  (三)代际、群际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和不通约的现象越发常见

  例如,戴着面具、以先设的刻板印象隔空喊话、互相质疑、互相辱骂乃至相互怨恨,各种键盘侠、地域炮横行。

  (四)群体性孤独(Together Alone)普遍存在

  虚拟社交让用户的联系越来越多,但对孤独的焦虑却没有因此减少。一旦独处,人们就会变得焦虑、恐慌,然后拿出手机,打开社交媒体,尝试用联系他人的方式解决孤独的恐慌。

  (五)私人领域叠加到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愈来愈呈现出私人属性

网络围观是中国人使用互联网后经常采用的行为模式。同时,购物、娱乐等私人事项越来越多地被放在公共领域讨论,情感在公共传播中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具有私人属性。

五、互联网更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

我们现在谈到互联网,多以传统媒体作为参照系,因而有“新兴媒体”“自媒体”等说法,这样的认识是有误的。其实,互联网完全不是传统媒体意义上的“媒体”。我们习惯于从自身的逻辑出发,把互联网视为延伸价值观和影响力的平台或工具。事实上,互联网更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它正在重新聚合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包括整个社会传播形态和路径)。在互联网不断发展之下,我们的社会不知不觉中呈现着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局面。

互联网不仅是一类渠道、手段,它发现、激活了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包括认知资源、体验资源、掌握的时间、做事的能力,等等,重新配置和加以整合。在互联网环境中,可以看到三维、四维(立体+时间)甚至五维(再加时空隧道)的交流与展示。

若以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来观察互联网,以平面和线性的方式对互联网实行控制,实际效果甚微。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特别谈到抓网络。党若过不了互联网这个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党管媒体,不能说只管党直接掌管的媒体,党管媒体是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管的方式可以有区别,但不能让党管媒体的原则被架空。这个“方式”是什么?目前还在探索。

   (转自《新华文摘》2017年第9期)

 

 

实践探索

 

政治担当是政协委员的第一要务

徐宗俦

 

政协委员怎样才能成为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实践者?结合曾经作为十数年多级政协委员的实践,笔者以为:政治担当是政协委员的第一要务。要成为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实践者,应当在几个方面身体力行。

要意识到政治担当是政协委员的第一要务。政协委员一定要牢牢把握政治大方向,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各级政协委员一定要做政治上的清醒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试问,倘若一个政协委员,连自己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起码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话,忘却了多党合作、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初心由来与发展走向,怎么能正确地把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大方向、大原则、大目标?怎么能出以公心,心口如一地为执政党、为政府谋良策、出实招、建诤言、献良策?

要意识到政协委员也是做“技术活路”的,即不能把政协提案弄成“应景之作”、“应时之作”。

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履行职责,就要想方设法让执政党听到各方面声音,建诤言、提建议。这就需要每一个政协委员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十分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情民意,特别要深入到基层、底层、普通老百姓中观察、考察实情。只有以各种不拘形式的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的结果,再经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研究与加工,才能提出具有群众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只有这样,参政就参到了点子上,议政就议到了关键处,被党委政府吸收、采纳的几率就会相当高,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会做到了家。

要意识到政协委员是上联党委政府、下系人民群众的“传声筒”,上传下达的“联络员”。

政协委员应当是本界别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言者。政协委员有责任把自己所代表的那个界别的人民群众愿望、呼声、意见、建议等等,及时、准确地通过法定的正规途径反应给党委政府。同样,政协委员也要把党委政府事关大局、全局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尽可能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界别人民群众中去,政协委员尤其应当以自己坚定的政治自觉、清醒的政治头脑、满腔热情的责任担当,对群众做好解惑释疑、引导舆情、疏导情绪的工作,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模范宣传者、实践者,使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竭尽全力。

总之,各级政协委员都应当秉持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政治理念与责任意识,坚持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理念,才能在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参政议政、身体力行实践中,真正体验到政协委员的使命感、成就感。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协委员工作的首肯,就是最为惬意的褒奖!

(转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政协报》)

 

 

委员履职要做到 “三真” “三要”

任淑玉  李 丹

 

政协委员是政协履职主体,政协作用发挥在委员、活力展现看委员、事业发展靠委员,委员的责任使命重大。从人民政协发展实践看,各级政协组织积极为委员履职建平台拓渠道,营造良好履职氛围;广大政协委员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取得了丰硕的履职成果。但是,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对政协委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长期政协工作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政协委员要履好职,从委员自身看,除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还要重点做到“三真”、“三要”,即怀真心、付真情、建真言,精准发力、正面助力、表达有力。

怀真心。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切实增强政治把握能力和辨别能力,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新形势下,怀真心,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坚持共同政治思想基础的前提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履行职责,负责任地提出意见建议。

付真情。付真情就是要对人民群众怀有真情实意。只有对群众用真心、怀真情,才能切实把增强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切准群众脉搏、维护群众利益;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当做亲人,才能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才能对群众的甘苦明察体谅;也只有对人民群众怀有真情实感,扎根于群众之中,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信赖、信服,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才能真情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议政建言、献计出力。

建真言。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讲真话、讲实话的地方。《毛泽东年谱》里提到,1954年,毛主席谈到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时说,政协委员提意见,特别是发议论、说闲话,只要不是破坏性的意见,只要是建设性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的,提了也有好处,提意见是合乎章程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实在在的、绝不是做样子的,我们党要通过政协这个平台集思广益、倾听群众的心声,凝聚共识,多维度、多角度听真言实言。所以,政协委员要敢讲话、讲真话、进诤言。不存旁观之心、不为敷衍之事,理性有度、合法依章、不偏激偏执、不大而化之,反映实实在在的情况,提出实实在在的建议,敢于善于开展民主监督。

要精准发力。因势而谋,才能谋定后动;顺势而为,才能有效作为。要参政参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到关键处。政协委员要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找准履职建言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取得履职实效。当前,我国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期、建机制增活力的攻坚期、新优势新动力的形成期、补短板建小康的决战期。政协委员要谋党政之所需、急群众之所盼、商各界之所思,使建言献策契合中心任务,符合决策需要,体现人民心声。切实强化问题导向,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找准切入点,精准聚力发力,切实从大局出发,立足长远提出务实管用建议。

要正面助力。政协委员无论是协商献策,还是监督建言,目的是协助党委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增进团结、凝心聚力。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诸多的风险隐患、叠加矛盾、严峻挑战,尤其需要各界群众众志成城。政协委员要带头并积极引导各界群众正确对待改革涉及的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改革,添助力、增合力,汇集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联系面广、包容性强的优势,做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解疑释惑,不断增进社会共识,为改革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为人民政协有效开展民主监督提供了制度遵循。政协要围绕对中共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民主监督,找准存在的问题、困难、短板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瞄准问题,提出有见地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从正面助力改革发展。

要表达有力。建言献策要有理有据,切中要害,富于影响力和说服力,才能使党政领导看后有触动、有收获,才能有行动、有决策。委员要知情明政、把握大局、酝酿良策,就必须提升素养、开阔视野、丰富学识,不仅要勤于参政、还要善于参政,才能不断增强履职成效。善于运用现代手段和方法,探索传统履职方式和信息技术的融合,科学收集整理、分析论证,精心构思、认真撰写,力戒“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要做到“言之有据不道听途说,言之有理不主观臆断,言之有度不偏激偏执,言之有物不大而化之。”

(转自2017年4月26日《人民政协报》)

 

 

委员随笔

 

基层锻炼接地气提素质

陈 佳

 

自2015年4月从市经信委到南闸街道谢南村“墩苗”挂职村副主任锻炼以来,我及时调整角色,找准定位,和群众打成一片,脚踏泥土,汲取养分,创新发展,尽职尽责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展现了政协委员的良好形象。

一、主动融入,工作在基层扎根

基层一线作为直面群众的第一道关口,每一件事都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岗位和新的身份,如何尽快适应,打开工作局面,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于是,我主动与村干部交心,诚心诚意向村干部取经学习。刚到谢南村工作时,村干部总有人叫我“市领导”,认为我是来“镀镀金”的。记得去年防汛救灾的时候,村里考虑我是一个女干部,家又不在南闸,怕我不方便,就让我不用值班守夜,这时我坚决要求一视同仁,每天和村干部一起巡查并指导开展工作,晚上坚守值班,确保了防汛救灾工作的有力开展。为尽快熟悉和掌握做群众的本领,我就主动要求村干部带我到每家每户进行了解情况,并把村里有困难的家庭一一记录,及时给予了解答和处理。一次,有个村民在小区绿化区种菜,我直接上门沟通,村民根本不买账,骂骂咧咧地把我赶了出去。后来几次三番上门,耐心说服教育,并特地喊上了邻居大妈大爷,大家都说那是公共用地,又不是谁家的“自留地”。碍于群众的压力和我的诚恳工作,种菜的村民终于理解配合了。

二、勇于担当,能力在基层锤炼

主要是四句话:一是炼“心”。2015年发大水,我和村干部一起半夜到村排涝站“打大水”,困了就在折叠躺椅上眯一会。村书记让我早点回家,我还是坚持与村干部们一起24小时值班。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挂职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当时初到村里,总觉得自己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村干部问我意见,哪怕有想法也不敢说。后来我发挥自己的学识和人脉优势,在5个队组撤组问题上为村两委出谋划策,得到了一致认可。这让我懂得,在基层一线的舞台上,必须保持进取心,有所为才能有作为。二是炼“手”。挂职时间,我帮一家村办企业办理变压器变更,跑了十几趟审批窗口和供电营业厅,深感基层办事之难。基层办事人员有时刮风下雨来回跑,都不一定办得下来。有的机关人员面对群众的咨询爱理不理,一个不耐烦的表情,一句敷衍了事的官话,群众是很反感的。当时我就想在以后的工作一定要心系群众,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基层着想,全心全意高效服务。三是炼“腿”。平时村书记会带我到群众家中喝茶聊天,或者在路旁拉家常,和群众交朋友,拉近感情。有几次,我也跟着书记晨跑,整个村跑下来正好五公里,而跑跑停停半个多小时,家长里短的新鲜事、麻烦事,也基本心中有数了。村委换届时,会指导各个选区提名、公示和投票,18个选区情况不同,问题各异,就需要“迈开腿”,跑到位。四是炼“嘴”。每一个基层人,大多习惯了门前的吵吵闹闹。这时候,一杯水,一张纸,多叫一声“阿伯”、“阿姨”,耐心的倾听与询问。水杯空了,纸上一行行记录,就像是润物无声的雨露,脾气再差的群众,从交流中感受到尊重与理解,情绪自然缓和了下来。

三、展示风采,作风在基层转变

基层工作无小事,我主要把握“三个向下”:一是角色转换“眼”向下。去年秋天,一个村民家种的二十多亩稻快收获了,却接连几天大面积枯烂,原因是村里修路堵塞了河道,污水冲了他家塘里。我们协调几次后,为村民争取到了政府赔偿。二十多亩稻,一家人辛苦忙活了大半年,别人看来是小事,可对村民而言,却是事关吃饭生计的大事。路边垃圾、电线杆广告、电瓶车乱停这些小事,在农村工作就是影响文明城市创建的大事。二是打造亮点“身”向下。协助村委与供电对接,完成了两个自然村的农网改造工程,总投资超70万元。与体育局对接,完成了10个健身场地的修护,村民享受到了“十分钟健身圈”的便利。三是情系百姓“心”向下。抗洪救灾时,在为水淹居户分发干粮、将生病老人送医院、灾后为群众送暖时他们感谢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百姓最朴实的情感。土地确权时,有村民不配合,我们上门走访得知其离异后有一子大学在读,母亲患帕金森症卧病在床,立即帮他申请特困家庭补助,让我看到了那些最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疾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两年的基层历练,是我人生中最生动的教学案例。随着挂职的结束,我将带着这两年收获的成长、炼就的本领,养好自己“五个气”,做个称职“经信人”:一是心中树正气。保持清正廉洁的正气,让自己的“精神茎秆”坚若磐石,不惧邪风。二是爱岗有朝气。作为年轻干部,不应当怕说错话就不说话,怕做错事就不做事,怕有缺点就没特点。热爱工作,培养“功成不必在我,建功一定有我”的担当与朝气。三是工作增才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扩大知识储备,时刻保持“学习在线”的状态,努力成为工作上的“多面手”。四是涵养修静气。努力做到对待琐事凝心静气、面对难事平心静气,力戒浮躁,甘于平淡,耐住寂寞。五是做人讲和气。基层工作教会我,团结才有战斗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待人接物讲和气,顾全大局讲和谐。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科长)

 

 

工 匠 焊 接 师

吴海军

 

人生所有的拼搏,不仅是为了“胜人”,更是为了“胜己”。“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焊接人”自我超越。1993年,我成为一名电焊工,2005年8月走上讲台,现已是中船澄西高级技工学校的一名焊接实习指导教师。

记得1990年9月我入学澄西船厂技工学校,收到入学通知书时的那个高兴劲,依然历历在目。当时要城镇居民户口才有资格报考该校,而且全市范围内每届只招两个班级。虽说是技校,但对生源挑选方面要求却是很严格的。入学后发现学校虽然不大,但硬件设施还是可以的,每个教室都配有21寸大彩电,还有电脑教室,当时我村上还没有这么大的彩电。学校师资配备更是雄厚,任课老师中很多都是名牌大学的老教授,他们为人和蔼,讲起课来表情幽默风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课风格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那些教授大咖很接近。现在我都极力回味着,揣摩他们的授课技巧,学为己用。

1993年7月我从技校毕业参加工作,进入澄西船厂轮机车间,从事管道焊接工作。作为一名新工人,我跟着师傅一起作业,主动接触船舶修理中的各项工作。半年过后,工作上很快就能独当一面。1995年以后,公司扩大外轮修理业务。面对外轮修理质量要求高,特殊尴尬位置施焊作业复杂的实际情况,我就主动请缨,把施焊过程当作是最宝贵的锻炼机会,得到领导和外方的信任。随着工龄的增加,我的操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先后取得公司焊工最高类别Ⅲ类焊工证书、压力容器证书、日本NK、德国GL等船级社国际认证焊工证书,在公司千名焊工中脱颖而出,先后2次获得公司焊接操作比赛第一名。我被选至远望4号船参加改造工程和后期维护工作,专门焊接高难度焊缝,得到军方的认可,也为祖国航天事业出了一份绵薄之力。

2003年,我考取上海船舶公司焊接高级工,是澄西公司两名幸运儿中的一个。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生产上疑难问题,包括碳钢、不锈钢、有色金属等。焊接方法有手工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保焊、钨极氩弧焊、MIG焊等。攻克的难题有化学品船不锈钢深井泵壳体补焊、海损螺旋桨叶轮补焊、主机辅机壳体裂纹补焊、海水阀门裂纹补焊、增压器叶轮补焊修复、高压液压管焊接工艺、锅炉内胆镜面焊等。在公司刊物发表技术指导性文章10多篇,参与修理130多艘船舶,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打桩船、豪华邮轮、远望4号船等,为公司修船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声誉。

我深深懂得,技能,只有传承下去才更有价值。多年来,我在培养学生技能训练及社会企业培训工作中取得较好业绩,被评为“江阴市首席技师”。凭着我对专业的热爱,充分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了多项革新项目。其中焊接工位夹具的设计、焊接可伸缩机械臂、定位器夹具、可旋转焊接变位器、机器人焊接配套变位器和埋弧焊焊接变位器等,用于促进我校产教、实行高效焊接。2006年-2016年,我们教研组完成公司140多条船舶舾装件生产任务,共计5600多吨,创造了800多万的效益。除教学工作以外,我还参加澄西公司、新扬子造船、富仁集团、九五部队、社会再就业人员等技能培训。培训社会中高级技能人才3000多人次,其中技师38人。参与焊接技能等级鉴定考评800多人次。2014年12月,我成为“无锡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办人,带领工作室成员,为社会企业研发多项焊接技术,大幅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产品竞争力。多次参加国家级层面培训,与国家焊接集训队主教练周树春保持着紧密联系,其中3次参加世赛10进5国选执裁评分工作,指导过43届世赛冠军曾正超。2015年暑假,省人社厅把省师资培训任务放在我校。2015年10月,我幸运入选省厅组织的第一批“高技能人才海外培训”,赴美国进行为期30天的培训学习。2016年5-7月,经过3个多月的培训学习,大师室成员全部取得德国DVS国际焊工培训师证书和DVS国际焊工证书,学校成为无锡市地区德国DVS国际焊工培训基地。2016年我还顺利领办了“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正开发研究富仁集团特斯拉汽车车身铝焊项目,为江阴做强实体经济出力。

凭着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感悟,我在参加的各级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还担任学校、无锡市、江苏省焊接专业各级技能竞赛的主教练,并总结出的一套切实有效的竞赛训练模式,使诸多选手在各级技能竞赛中频频获奖。2010年、2012年、2016年,第41、42、44届世界奥林匹克国选,学生均名列前茅,连续三届入选国家集训队;2013年第十一届、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能大赛,四名学生获两金两银;2014年和2016年两届担任省状元大赛无锡市焊接项目主教练。2014年荣获学生组第二、第三名,2016年荣获学生组技能状元,职工组二等奖;2015、2016年任江苏省教育厅主教练。自己的学生都获金牌。同时我还荣获“全国金牌教练”称号。

回顾各项赛事,想要取得好成绩,不但考验教练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是考验整个团队。全国技能看江苏,江苏对技能的重视,就像江阴精神一样。目前,各级赛事都与世界奥林匹克技能大赛均有联系。如省状元大赛学生状元才有资格参加世赛国选,国选前5或前10名才能入选国家集训队,最后选出一名选手代表国家参加世赛。国选课题就是上届世赛的比赛课题,所以对选手培养须提前几年,单基础课题就有20多个,涵盖多种金属多种焊接方法。国家搭建这么多的赛事平台,就是要让技能之火燃遍祖国大地,为加快中国制造2025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我是大国工匠中的一个成员,24年来,我手持焊枪,脚踏实地,不断追求焊接技能的极致,追求个人梦想的极致,因为无数个小梦想方能成就国家富强之大梦想。自己从一名学徒先后获得电焊高级技师、江阴市首席技师、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技能大师、江苏省技术能手、国家级裁判员、CCTV2中国大能手专家等一系列荣誉,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拓展了自己的职业成才之路,为服务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证。

写这篇小文不是为了夸耀自己,是为了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书写自己对一把焊枪的热爱。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中船澄西高级技工学校教研组长)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