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天地 >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2017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17-08-30 来源:

卷首

让履职的声音汇入改革发展的交响

心 远

聚焦发展大局,勇担社会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江阴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江阴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精神,在全市政协委员中深入开展“连心富民、联企强市”大走访、争当“大力弘扬江阴精神的模范践行者”、争做“做强做大实体经济的积极建功者”以及勇担“‘1310工程’顺利实施的监督推进者”履职主题活动,进一步立足本职促发展,当好委员献良策,努力在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进程中更好地贡献政协智慧、凝聚政协力量、体现政协特色、彰显政协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按照履职主题,广大政协委员就必须深入基层一线,倾听一线心声,了解发展中的难题、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帮助寻找推动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按照“边走访、边调研、边梳理、边解决”的要求,及时反馈问题,推动民主协商,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助力精准扶贫脱困,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民生福祉改善。同时,引导广大企业家委员进一步坚定产业强市、实体兴市的信念追求,传承工匠精神,始终保持专注事业的战略定力;进一步传承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工商基因,不断增强永续发展的澎湃动力。鼓励和支持广大委员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政协平台,就宏观发展形势、江阴发展蓝图、专业前沿知识、创业发展故事等加强宣传,引导和激励全市各界人士紧跟时代潮流,为我市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组织和引导委员积极担当民主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对“1310工程”事关产业、城建、生态、富民的重点职能部门、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情况开展民主监督,通过对民主监督建议书、社情民意信息的跟踪督办,促进相关工作改进和政策落地。

用“实”助力富民强市,用“诚”帮扶企业发展,用“真”温暖百姓心灵,做到用脚丈量民情,用心感悟民声,围绕履职主题,就是需要我们政协委员练就“进净言、谋良策、出实招”真本事。不管是聚成改革、富民增收,还是产业强市、“1310”工程,都需要了解第一手情况,掌握第一手动态,这样才能“说得对”“说得准”“说得透”,才能献有用之策、务实之策,与党委政府同频同振,助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民生改善,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心聚力良好局面。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

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

(2017年8月1日)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回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展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汇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同志们、朋友们!

90年前,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国人民处在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

然而,正当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背叛人民,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血腥的屠刀。一时间,神州大地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被赶尽杀绝的严重危险,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自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英勇投身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洪流,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90年来,人民军队历经硝烟战火,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

——这个伟大的历史功勋就是,英雄的人民军队,在党领导的22年武装革命斗争中,以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打败了国内外异常凶恶的敌人,夺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鲜血和生命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牢固根基,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这个伟大的历史功勋就是,英雄的人民军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全面履行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职能,胜利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多次边境自卫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捍卫了祖国万里边疆和辽阔海空,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形成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

——这个伟大的历史功勋就是,英雄的人民军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有力服务和保障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依法履行香港、澳门防务职责,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分裂破坏活动,积极参与对外军事交流合作和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

人民军队一路走来,紧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步伐,在战斗中成长,在继承中创新,在建设中发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威慑和实战能力不断增强。人民军队已经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由过去“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军队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

同志们、朋友们!

90年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历经挫折而奋起、历经苦难而辉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胜利,也是人民军队英勇奋战的胜利。

在这个光荣而庄严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创建和培育了人民军队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同志和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

在这个光荣而庄严的时刻,我们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人民军队革命烈士们。他们的牺牲奉献,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战斗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各个岗位上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预备役军人和广大民兵,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民军队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在各个时期为人民军队建设作出贡献的转业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和烈军属,表示诚挚的慰问!向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顽强拼搏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全国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朋友们!

90年来,在长期实践中,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原则,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培育了特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是人民军队必须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千千万万革命将士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在挫折中愈加奋起,在困苦中勇往直前,铸就了拖不垮、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上,我军将士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忠诚,造就了人民军队对党的赤胆忠心,造就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鱼水情意,造就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的坚定意志。

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前进就有方向、有力量。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从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英勇斗争到抢险救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顽强拼搏,从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无私奉献到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实际行动,崇高理想信念的灯塔指引人民军队一路向前。

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民军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有崇高理想信念,有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崇高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是全军将士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炬。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矢志不渝坚持崇高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敢于为崇高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奋斗。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改革创新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一整套建军原则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精兵简政,解放战争时期组建五大野战军,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调整体制编制,人民军队边战边改,边建边改,愈改愈强。从红军时期的“十六字诀”,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军事原则”,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零敲牛皮糖”,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的不断调整,人民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在世界军事史上书写了战争指导艺术不断创新的生动篇章。

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人民军队的力量来自改革创新,人民军队的胜利来自改革创新。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获得发展进步的生机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战斗精神的伟大力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军队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狼牙山五壮士”、“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人民军队曾经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人民军队用大无畏的气概赢得了党的信任、人民赞誉,也赢得了世界尊敬。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敢于牺牲的品质,再好的武器装备也不能保证胜利。一代一代革命军人正是靠着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伟大气概。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大力弘扬敢打必胜的精神品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革命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革命纪律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素以纪律严明著称于世,自创建之日起就把革命的坚定性、政治的自觉性、纪律的严肃性结合起来,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千军万马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攻如猛虎、守如泰山。正是由于有了建立在高度政治觉悟基础上的革命纪律,将士们哪怕冻饿交加,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哪怕烈火焚身,也岿然不动,直至付出生命;哪怕身陷绝境,也坚守战位,慷慨赴死。人民军队始终是高度团结统一的战斗集体,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历史告诉我们,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一支军队的力量,不仅要看其人数,不仅要看其武器装备,还要看其纪律性。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只能是乌合之众。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向前进。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哪里有敌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

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人民子弟兵。

同志们、朋友们!

人民军队的历史辉煌,是鲜血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人民军队的历史经验,是艰辛探索得来的,永远需要我们弘扬。人民军队的历史发展,是忠诚担当推动的,永远激励我们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我们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大力加强政治建军,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推进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实现了人民军队组织形态的整体性重塑,迈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历史性步伐,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我们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我们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不断提高人民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

经过5年努力,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同志们、朋友们!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世界,国际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全面向前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面临难得机遇,具备坚实基础,拥有无比信心。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如何变化,我们这支军队永远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全军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头脑要特别清醒,态度要特别鲜明,行动要特别坚决,不能有任何动摇、任何迟疑、任何含糊。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人民军队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全军要认真贯彻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坚持用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武装官兵,引领强军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强军是具有很强开创性的事业,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勇于突破,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让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强军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始终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乱。我们捍卫和平、维护安全、慑止战争的手段和选择有多种多样,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人民军队永远是战斗队,人民军队的生命力在于战斗力,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全军要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认真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把握现代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扎扎实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要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全面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中国人民珍爱和平,我们决不搞侵略扩张,但我们有战胜一切侵略的信心。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人民军队要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要深入贯彻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全军要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加快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加强前瞻谋划设计,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要增强全军法治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加快实现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整合,统筹增量存量,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努力开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新局面。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国防意识,满腔热忱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为强军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全军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坚决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和生活。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保持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永远做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要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以实际行动为人民造福兴利。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军队将一如既往开展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

90年艰辛探索,90年不懈奋斗,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的发展前景是无比光明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团结一心向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书写强国强军更为辉煌的篇章,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的光辉业绩!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高扬改革发展旗帜 咬定富民惠民目标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在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 陈金虎

(2017年7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无锡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总结上半年工作,安排下半年任务,动员全市上下高扬改革发展旗帜,咬定富民惠民目标,勇担使命、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实干争先,奋力开创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一、紧盯年度目标,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两聚一高”发展要求,全面实施“六大发展战略”,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较好实现了“双过半”目标。经济运行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8%、工业投入增长11.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4.1%,增速创2012年以来新高;实现到位注册外资超9亿美元,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江阴板块”集群优势继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4万个。城乡建设有序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深化,“1310工程”稳步实施,锡澄运河公园、环城森林公园、滨江公园等重点地区规划设计持续优化,芙蓉大道快速化改造、江阴绿道一期正式开工,67项防汛应急工程基本建成。新桥“时裳小镇”成为首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各项改革稳步实施。我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积极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各镇街全面复制推广徐霞客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市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上半年为企业减负22亿元。132个村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率达91.7%。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制订实施加强长江大保护、建设生态安全示范区工作方案。热源点整合持续深化,“河长制”管理深入实施,城区控源截污工程加快推进,完成黑臭河道整治41条,关停整治小散畜禽养殖场1046家,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9%。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推进,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043元和15804元,增长8.1%和8%。特困家庭深度救助和第九轮50个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不断深化,平安江阴、法治江阴建设实现新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按照“五个要”要求从严管理干部,积极推进“两个责任”落地生根,“连心富民、联企强市”大走访活动成效明显。人大、政协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统战、人武、法院、检察、群团、老干部、对口支援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回升缓慢,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力度有待加大,各项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峻,按时完成“263”专项行动任务面临不少挑战;富民增收难度依然较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再过几个月,党的十九大将要召开,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当前最重大的政治责任、最重要的工作大局,就是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全市上下一定要全面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韧不拔大力弘扬江阴精神、坚定不移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扎扎实实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1、不折不扣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动能日益提升、动力持续增强、活力不断彰显,我们要全力巩固提升这一良好势头,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以全年目标任务的出色完成,为无锡GDP冲万亿挑重担、作贡献。要确保完成既定目标。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定期会商重要指标完成、重点企业运行、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对增速较缓、尚有落额的指标,要深刻剖析、查漏补缺,逐项过堂、确保赶上;对完成相对较好的指标,要再接再厉、放大优势,争取更大增幅,作出更大贡献。要全力保障企业运行。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切实做好融资、土地、用工等要素保障,全力支持企业对内上项目、抓技改,对外抢订单、拓市场。特别是对各项涉企奖励扶持政策,要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实施细则,深入企业宣传政策、解读政策、对接政策,让政策的受惠面更广、企业的获得感更强。要大力造浓发展氛围。继续开展板块“比开工、比投入、比进度、比贡献”、部门“比服务、比效能、比争取、比作为”“四比”竞赛活动。高水平办好江阴发展大会、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活动,为全市经济发展更好地搭平台、聚能量、添后劲。

2、乘势而上推进“1310工程”。经过一年多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1310工程”日益深化细化,节点工程建设有力有序推进。要积极抢抓扬子江城市群规划建设、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提速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加快推进“1310工程”,确保江阴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更有作为、更有地位。对“1310工程”各重点重大项目,要按照既定规划和时序进度,确保完成一批。对年初排定的、今年必须完成的项目,要逐一排查进度,全力以赴强组织、促工期、保质量。年内完成黄田港、韭菜港轮渡迁移,建成投用市医疗中心、新澄江中心小学、新第一初中,完成外滩公交首末站、公共自行车三期建设,基本完成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加快推进一批。扎实推进芙蓉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年内完成投资6亿元;加快推进江阴绿道一期大桥公园步道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建设,确保明年上半年竣工;启动建设黄田港公园、韭菜港公园,推进临江路西延伸段、春申路西延伸段建设,加快打通虹桥南路南延伸段、毗陵路西延伸段等城区断头路;全力配合苏南沿江铁路开工建设,做好征地拆迁等各项准备工作。抓紧研究一批。全面深化锡澄运河公园设计工作,做好南门风貌区项目概念设计,完成北门岛项目立项、前期策划设计等工作;积极推进盐泰锡常宜铁路和过江通道规划研究;启动长山大道三期、暨南大道西段、东外环快速路等项目的方案论证工作,深化完善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加快锡澄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拆迁安置。按照“块块清、路路通”原则,紧盯已开拆地块、“一江两河”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安置房建设地块等四大重点,把握节奏,扎实工作,确保全年完成拆迁130万平方米,其中城区50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50万平方米,竣工21.2万平方米。

3、更大力度实施“263”专项行动。开展“263”专项行动,是今年生态环境建设的硬任务,也是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的硬要求。全市上下必须按照既定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抓住重点、扭住关键、全力攻坚。要以铁的决心治本。严格党政同责,严守生态红线,严把新上项目准入,严控土地开发强度,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压降燃煤消费总量,启动淘汰、替代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年内实现“减煤”76万吨,关停化工企业43家,不折不扣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要以铁的手腕治污。全面实施“六水共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片区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厂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小散畜禽养殖场关停和100条黑臭河道整治任务。加强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7.5%以上。加快建成运行固废集中焚烧和填埋处置设施,基本解决危废处置能力不足问题。要以铁的纪律执法。按照标准从严、督查从严、惩处从严要求,健全网格化治理,强化全天候环保巡查执法,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和有奖举报力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守牢生态文明底线。

4、决战决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百姓期盼多年的美好夙愿。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市本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月,省测评组已完成对我市的全面测评,我们要抓紧最后一个多月的时间,一鼓作气、全力创成。要持续聚焦问题整改。严格对照标准,紧扣任务要求,特别是对省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一项一项抓整改,一件一件抓达标。尤其对“一票否决”的“负面清单”,必须盯紧盯牢、严防死守、坚决杜绝。要持续发动全民参与。进一步强化宣传造势,丰富创建活动,加强创建应知应会学习宣传,用好“两微一端”“12345”“城市啄木鸟”等平台,充分调动市民群众、广大志愿者的积极性,让全城联动、全民参与、全面冲刺的氛围更浓。要持续常态长效管理。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提升市民素养、优化城市形象的持久战,与加强城市长效管理、持续整治城乡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创建工作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让文明之风吹遍江阴城乡大地。

5、全力以赴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安全稳定事关民生幸福、事关江阴形象。今年是江阴撤县建市30周年,特别是下半年,我们还要迎来建军90周年和党的十九大。维护安全稳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我们要时刻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集中开展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切实做到思想特别清醒、准备特别充分、反应特别灵敏、工作特别扎实。要全面深入排查整治。针对全市所有地区、所有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全面开展“拉网式”滚动排查,全面摸排影响安全稳定的各类风险点,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稳定。要有效化解矛盾问题。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着力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问题和信访积案,加强源头防范,依法分类处置,全力吸附稳控。要全面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对社情民意和舆情动态随时跟踪、准确判断、快速反应,营造心齐气顺、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要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把精力和注意力更多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全面深化平安江阴建设,全面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确保江阴不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

二、高扬改革旗帜,为当好县域发展排头兵注入强劲动力

成为全省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是江阴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必须站在事关全省改革大局、事关江阴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决策意图,深刻认识集成改革试点的重大意义。要看到,这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局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试点是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对一些攻坚难度大的改革,对既要突破又要创新的改革,更需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通过试点走出困局、打破僵局,发挥试点对改革全局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推进改革,要树立系统思想,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经过多轮调研,省委、省政府选定在江阴开展全省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其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把各项改革举措系统化、集成化,把分散的“盆景”变成整体的“风景”。省委李强书记明确指出,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对全省有示范意义,对全国也有示范意义”。对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想深悟透,既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对江阴改革工作的充分认可、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肯定、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信任;更要深刻意识到,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一份必须担好的政治责任,必须举全市之力,务期必成,为全省全国县级集成改革当好先锋、探出新路。要看到,这是江阴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改革兴则江阴兴。作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江阴的发展史既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更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华西村1969年顶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办五金厂以工补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在社队企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成为“苏南模式”的典型;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们抓住契机,使民营经济规模和实力成倍增长;自1997年起,又在资本市场率先弄潮,迅速形成抢眼的上市公司群体——“江阴板块”。实践充分证明,江阴过去的成就来源于改革,现在的发展得益于改革,未来的辉煌也必将维系于改革。同时,大家也要意识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发达地区的传统优势正在发生改变,政策差异在缩小,生产成本在上升,一些“天花板效应”在显现,未来区域之间的竞争必将成为改革的竞争,成为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谁在改革上赢得先机,谁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谁在改革上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谁就只能做一个跟跑者,甚至被淘汰出局。这次试点,允许我们集成全省各地所有改革先行先试,对江阴而言,这既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机遇,更是一份稀缺超值的“大礼包”,我们必须主动接好、用足用好,先落子、早起步、快实施,用集成改革的“深刺激”“强刺激”,让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活力充分激发,让江阴的县域领先地位更加稳固。要看到,这是对我市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阅。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格外难解,面临的硬骨头都异常难啃。集成改革难度更高、挑战更大。一方面,省市县三级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理顺、工作需要协调;另一方面,改革必然会触及板块部门的切身利益,必然会动到不少人的“奶酪”。但惟其艰难,方知勇毅。今天在座的都是板块、部门的一把手,大家一是要观大势识大体。不能革别人的“命”时一片叫好,革自己的“命”时立马质疑,不舍得动机制、动编制、动利益,要善于算大账、算总账、算长远账,而非算地方账、算部门账、算眼前账,稳妥细致地做好本地区本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破除藩篱,消除杂音。二是要接地气探新路。《总体方案》明确了江阴集成改革的一系列任务,但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事业,不可能有一种顶层设计穷尽现实中的所有具体问题,许多细节内容有赖于基层去进一步创新、实践和总结。作为试点县,本身就带有投石问路的色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躬自入局、多作调研、善于思考,边实施、边完善各项改革举措。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矢志改革的一大批领导干部,多数有过诸如蹲在市场看菜价、追着专家问方案、转到后院看生计、扎在田头做笔记的经历。可以说,改革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基层一线的实践和智慧,只有取智取法取道于民,最大程度地赢得从企业到群众各方的理解支持,才能将这次改革的顶层设计转化成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三是要敢担当有魄力。改革推进至此,不是干不干,而是怎么干,比的是担当决心。可以预见,推进的道路上会有曲折、会有阻力,但改革高扬的是正气,得益的是事业,赢得的是人心,我们坚信支持的力量会始终大于干扰的力量。作为一把手,尤其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不能总想着左右逢源,必须坚持原则、挺膺负责。一年半前,我在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讲过,要为“勇于担当者担当”。通过建立容错机制、改进绩效考核等方式,江阴不断地为敢想者“开绿灯”,为敢干者“兜底线”。在未来集成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将努力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大家可以甩开膀子谋事干事,也希望看到更多能站出来的脚步、能挺起来的腰杆、能扛住事的肩膀,涌现一批“达康书记式”的好干部,圆满完成集成改革试点工作,让省委、省政府和无锡市委、市政府放心,让全市人民满意。

这次集成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江阴建设成为全省同类城市中服务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优、创新活力最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改革发展示范区,为全省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全力构建简约便民、阳光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全面推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注册开业2个工作日内、不动产登记4个工作日内、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4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2440”目标,着力构建“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政府治理架构。要全力构建充满活力、运行有序的经济体制。持续推进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资源利用综合评估体系,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科技体制创新,积极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估,让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让江阴的营商环境全省领先。要全力构建绿色发展、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体制。稳步开展产业园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改革试点,全面建立“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能源结构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生态修复制度。要全力构建接轨国际、竞争力强的开发开放体制。更大力度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更大力度推动高新区、临港开发区和靖江园区在体制机制、人事制度、财税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实践,加快打造能级更高、功能更强、贡献更大的开发开放平台。要全力构建城乡互动、协调融合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大力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集体资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要全力构建公平均衡、普惠多元的社会事业体制。围绕更好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力推动养老事业改革、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等为重点,不断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全力构建全面从严、固本强基的党的建设制度。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工程,进一步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让广大党员成为干事创业的先锋模范。

千帆竞发,浪潮奔涌。上述改革目标如果一一实现,160万江阴人民将拥有更厚实的经济家底、更清新的畅快呼吸、更开放的发展格局、更优质的民生保障、更公正的社会环境、更从容的“出去看看”。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我们这一届为政者要拿出永不服输、敢为人先的信心和决心,用集成化的思维谋划改革,用科学化的方式推进改革,确保集成改革试点工作蹄疾步稳、逐步深入。

1、要梳理任务清单,全力向上对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总体方案》明确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和措施,“干货”很多,要想使每一项改革举措真正快落地,每一条“干货”真正可操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要尽快进入角色,逐条逐句研究,加紧对接落实。要全面梳理权限。这次集成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赋予江阴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因此,管理权限的顺利承接和有效运转是改革成功的首要前提。要按照“法律允许、上级能放、江阴亟需”原则,对我们需要获得的权限进行全面梳理,逐条列出清单,做到权限承接的数量清楚、法律依据清楚。要主动向上对接。及时与上级对口部门深入沟通、积极联系,尽最大努力,赢得省市各级各相关部门的真心理解和大力支持,确保各类权限顺利下放、政策争取到位。在对接过程中,凡是《总体方案》中涉及到的、有利于促进江阴发展的权限和政策,都要主动汇报、全力争取。同时,要根据《总体方案》中,关于“凡在全省其他市、县(市、区)开展的省级改革试点,江阴市都可以先行先试”的明确规定,与上级部门随时保持联系、随时争取到位。要细化工作方案。相关权限和政策对接到位后,各专项小组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总体方案》要求,与上级部门一起细化每项改革举措,落实每项改革任务,确保集成改革各项举措在江阴全面落地见效。

2、要突出市镇联动,全面集成攻关。集成改革试点任务中,有不少需要上级赋权、明确操作方案后才能组织实施,但也有一些立足自身现在就可以做起来。特别是作为集成改革主体的市镇两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全面实施、加快推进。镇街层面,围绕“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服务、一张网格管治理”目标,全面复制推广徐霞客镇经验,加快实现“四个到位”:一是机构调整设置到位。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扁平高效、人员编制精干”原则,加快打破行政事业界限,综合设置职能机构,除党政办公室(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牌子)、综合执法局和政务服务中心为必设机构外,其他内设机构由各镇街按照人口状况、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立。二是综合网格构建到位。全面整合各级各类管理网格,按市、镇、村三级,依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设定基本网格单元,建立网格长、网格员、督察员、信息员、巡查员、联络员等“一长五员”网格管理体系,实施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管理标准、定奖惩制度“六定”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三是执法队伍整合到位。整合市级派出分局、站、所、中队等资源,组建综合执法局,以镇街名义具体实施赋予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权、监督检查权,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四是政务服务优化到位。全面完善“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实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创设“前台+后台”管理架构,确保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入政务服务中心,一窗受理、一窗通办。市级层面,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五个大”:一要加快编制市镇两级权责“大清单”。以省定经济发达镇赋权清单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审批赋权清单为基础,依法赋予镇街、开放园区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按照“四级四同”标准,建立健全市镇两级权责清单管理制度,确保事权与财权相匹配。二要加快实现行政审批“大提速”。紧紧围绕“2440”目标,加快组建市行政审批局,将市场准入、建设投资和权证办理等需要集中的许可事项全部集中,实现全市域“一枚公章管审批”;全面实现全市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服务规范标准化,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充分依托江苏政务服务网建设县级综合服务旗舰店,组织线上线下、前台后端深度对接,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应上尽上、全程在线,一次认证、全网通办”。三要加快构建精准高效“大执法”。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整合部门间相同相近的执法职能和资源,全面归并组建5—7支综合执法队伍,真正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大家要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超越机构间的职能冲突,从治理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匹配的角度来理解“一支队伍”的意义。我们的出发点不仅仅在于机构减少了多少、人员减少了多少,更主要的是看结构是否得到完善、工作格局是否更加合理,体现出比改革之前更强的基层治理能力。四要加快强化事中事后“大监管”。围绕事关群众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等事项,加快建立以权责清单为边界、双随机抽查为抓手、信用监管为核心、网格管理为依托、综合执法为支撑、构建线上线下制度链为保障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五要加快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全力打破“数据孤岛”“信息烟囱”,建设“共享、开放、融合”的市级大数据中心,建成统一的、常态化更新的事项库、企业库、人员库、投资项目库、电子证照库等基础资源库,并依托《总体方案》赋予我市的省政务服务平台部分开发利用权限,加快实现公安、市场监管、税务、地理测绘等省级基础信息共享,全力建设水平一流、全国领先的政务服务网。需要指出的是,改革越深入,全市各部门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即使有的部门没有承担列入《总体方案》的改革任务,也应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思考本部门有哪些工作可顺应大势积极变革,认真做好外围的服务宣导工作,大家的协同配套越聚焦聚力,就越能发挥联动作用、催生倍增效应,体现出集成改革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的成效。

3、要把握时序进度,强化组织推进。按照集成改革的总体进度要求,8月底前,全市各镇街完成复制推广徐霞客镇经验工作,按新体制运行,并建成市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9月底前,组建完成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行政审批局,完成新政务服务中心建设;12月底前,全面做好与省各相关部门的具体对接,细化完成各专项改革方案;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改革试点各项任务;到2020年,县域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科学。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集成改革试点的所有目标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强化领导、高效组织,周密部署、合力攻坚。要强化组织保障。市集成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要加强高位领导、组织协调,各专项小组要全面具体负责,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把集成改革试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细化任务、明确节点、压实责任,以工匠精神抓好组织实施,其他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统筹推进好各项改革工作。要细化责任落实。所有专项改革方案的制订、试点工作的推进,都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以项目化形式绘定路线图、排出时间表、落实责任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扎实推进。要把集成改革试点工作,纳入镇街、园区和机关绩效考核体系,作为督查工作重点。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绝不放过,对敷衍塞责、延误改革的要动真碰硬、严肃问责。要营造浓厚氛围。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载体,开设专题专栏,广泛宣传、深入报道集成改革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展,并关注好改革过程中的舆情动态。各级各部门要深入挖掘改革推进中的创新举措,及时总结上报改革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全市上下关心集成改革、支持集成改革、参与集成改革的浓厚氛围,为集成改革的顺利实施,凝聚最广泛的共识、汇聚最强大的合力。

三、咬定富民目标,更大力度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百姓富,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直接体现,是“强富美高”新江阴的重要内涵,是党委政府最应该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大事实事。去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聚焦富民”的发展要求,近期省委、无锡市委全会都对富民工作作出专题部署,富民的发展导向更加鲜明突出。总体上,我市富民工作已经形成良好的态势和格局,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差距不足、明确奋斗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富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最根本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的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全省前列。进入新世纪后,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28亿元提高至2016年的30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1%。与之相应,江阴百姓收入水平也得到较快增长,2000年以来,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11.2%,高于GDP增速2.1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17年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但冷静分析,我们的经济发展成果还没有充分转化为富民的实际成效。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全省领先优势不够明显。2016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省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比第二名昆山多3元。二是居民收入增速与人均GDP增速不够同步。2016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24.7%,低于无锡30.3%、全省33.7%的平均水平。三是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目前,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占62%、14%、13.9%、10.1%。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加起来只有27.9%,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力明显不足。四是居民收入水平不够均衡。城乡间差距较大,尽管2016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0.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相差26450元;群体间差距较大,20%高收入群体与20%低收入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倍数达到6.1︰1;板块间差距较大,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差距达到了15234元。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问题带来的就业结构和收入水平问题,总体上是高收入行业就业人员偏少,低收入行业就业人员偏多。从全市看,位列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前三位的水电气生产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技术服务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吸纳的从业人员数仅占全市的1.6%;增加值占比最高的制造业吸纳了全市81.6%的从业人员,但平均工资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从规上企业看,2016年,全市规上企业共有从业人员50.6万人,平均工资为61985元,但低报酬人员占比偏大,有61.6%的从业人员收入低于平均工资,对富民的带动效应不够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十三五”既定的富民目标,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创新富民举措、落实富民责任、加快富民步伐,真正让江阴的新一轮发展建立在过硬的富民成果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富民是全市百姓的最深切期盼。让自己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是所有老百姓的共同心愿。让全市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百姓对富民的理解和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增加收入、吃饱穿暖,而是更加期盼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包括公共服务的享有、公共安全的保障、人居环境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乃至人的全面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市公共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客观地讲,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广大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相比,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环境等领域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大民生”视野,始终从群众需求入手、从突出问题抓起,全力做好提高收入和增进福祉的“加法”、降低负担和消除烦忧的“减法”、充分释放富民乘数效应的“乘法”、破解影响富民障碍和束缚的“除法”,既充分考虑收入端,推动财富分配更多向百姓钱袋子倾斜,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富裕程度;又充分考虑支出端,紧盯群众关注的各类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问题,提供更便捷、更实惠、更优质的公共产品,让广大群众的生活更有质感、预期更加稳定。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富民是加快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实践充分证明,发展与富民是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发展是富民的基础,富民是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得越大,百姓富裕的基础就越实;百姓富裕的程度越高,经济发展的支撑就越强;百姓的获得感越多,对党委政府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就越高。当前,宏观环境依然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县域竞争日趋激烈,更需要我们把富民的思路打得更开,把富民的举措抓得更实,全面把握好坚持发展与聚焦富民的关系、富裕百姓与幸福百姓的关系、整体提升与缩小差距的关系、政府有为与社会作为的关系,以更加扎实、更加有效的富民工作,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同步、互促共进,为江阴新一轮改革发展赢得最大支持、注入最强动力。

富民是一项战略工程、系统工程、民心工程。立足江阴实际,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牢固地树立富民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更加全面地把握“高点定位、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共建共享”的工作原则,始终把聚焦富民摆在江阴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全力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确保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江阴特色的富民之路。

1、要把产业富民作为最大源泉。产业是富民的支撑,什么样的产业决定什么样的就业,什么样的就业决定什么样的收入。推进产业富民,要突出“高效”“特色”两大关键:“高效”,就是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富民效应,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富民成果。从实践来看,产业升级与居民增收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性,一个地区的产业层次越高,居民收入就越高;产业层次越低,居民收入也就越低。我们要坚定实施产业强市首要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品牌化为引领,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从整体上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依托新经济、新就业创造富民增收的新增长点。“特色”,就是要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富民优势。特色产业具有土生土长、名特优良、产业链长、后劲持久等特点,往往也是富民产业。虽然有的对GDP、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但在带动群众致富上作用明显。全市各板块要立足自身优势、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富民经济”,生态环境好的,要围绕生态打造产业链,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实现生态富民;农业基础条件好的,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意农业、精品农业,让土地成为“聚宝盆”,让“大农业”成为致富源。

2、要把创业富民作为最大潜力。江阴百姓勤劳、民资丰裕、经济发达,创业大有潜力、大有前途。要善抓创业“风口”。进入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蓬勃兴起,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创业者来说,只要有慧眼、有创意、有能力,到处都是创业的“风口”。要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支持服务力度,帮助和引导各类创业者抢抓“互联网+”、新消费需求、分享经济等创业“风口”,选准项目、创造财富、成就梦想。要突出重点群体。全面优化创业环境,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明和资质、资格审批,突出精准性、针对性,进一步落实完善财税、金融等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科研人员、海归、新型农民等五支创业生力军,以重点群体的示范引领,推动更多人创业,促进更多人就业。要建强创业平台。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群众创业需求,搭建更多更好的创业服务平台,全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及创业大学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创业孵化载体,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风投机构、中介机构,进一步集聚创业资源要素,营造最优创业生态。要造浓创业氛围。高度重视创业精神、创业文化的引领作用,持续厚植崇尚创业、竞相创业的文化土壤,大力宣传褒奖创业典型,积极组织各类创业竞赛,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引领和推动更多想创业的人能创业、会创业的人创成业、善创业的人创大业。

3、要把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作为一种“隐性财富”,完善的公共服务可以有效防止居民收入折腾消耗在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中,极大提高居民收入的含金量。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加快研究制定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对公共服务设施如何配套、如何建设,做到什么水平,都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数量合理、质量相近、方便可及性大致相当。要解决好民生热点问题。把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实际问题,作为富民工作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断健全财政投入稳定长效增长机制,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每年集中力量办几件民生大事,解决一批事关全局的民生问题,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要织密社会保障网络。认真落实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针,加快完成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各类法定对象应保尽保。在巩固提升城镇职工、新农合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的基础上,加快推广村级医疗互助、职工医疗互助制度,不断完善具有江阴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险参保结构,积极发展年金和商业保险等补充保障,加快构建起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保障待遇合理增长、财政投入形成机制、经办服务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我市的社保标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达到全省领先。

4、要把扶贫脱困作为最大民生工程。聚焦富民,既要促进居民增收、提升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广大百姓的“获得感”,又要强化保障托底、扶贫脱困,有效减少困难群众的“失落感”。要按照保底帮扶、重点帮扶、精准帮扶“三帮联动”的工作要求,千方百计抬高“地平线”,打开脱困新局面。要全面构筑社会救助体系。多年来,我市社会救助成效明显,但各类救助政出多门,办理救助头绪多、跑腿多、手续多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我们要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加快构建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辅助、深度救助为兜底、慈善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新体系。要按照“综合型、一门式、便捷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市社会救助中心,将分散在全市各部门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受灾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所有救助资源和救助项目,全面整合到一个大救助平台上,并同步打造网上救助中心,依托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网络,全面实现统一救助、精准救助、常态救助、阳光救助,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江阴特色的社会救助新路子。要大力构建多元增收机制。在深化结对挂钩、人才选派、抱团扶贫等机制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和鼓励经济薄弱村,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开发增收载体等方式,多渠道拓宽增收路径、增加稳定收益,确保到“十三五”末经济薄弱村年稳定收入基本达到250万元以上,全面实现脱困转化。

5、要把协同推进作为最大合力。富民涉及面广、关联度高,需要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的同向发力、协同推进。要强化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富民使命放在心上、富民责任扛在肩上、富民举措抓在手上,认真谋划、细化方案、分解任务、扎实推进,特别是对明确的富民增收目标、惠民实事工程,要排出可执行、可量化、可跟踪、可考核的施工图、责任单,强化督查问责,推动落地见效。要强化带头人示范引领。老百姓身边的榜样最有带动力。要发挥党员带头人作用,选优配强支部班子,把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好党员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使村、社区党支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主心骨;适应产业发展新变化,调整党组织设置,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引领群众致富增收。要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在支持其做大做强的同时,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更多群众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支持,解决生产经营难题,在“一户带一户、一富带一片”中共同致富。要激发广大群众主体作用。在富民进程中,党委政府只是牵引力,外部帮扶只是推动力,群众自身的努力和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要加强政策宣传,强化舆论引导,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精神,帮助群众强化主体意识、增强致富本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实现富民愿景。

四、坚定产业强市,全力以赴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在深刻把握江阴发展的历程、禀赋和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将产业强市战略确立为“十三五”发展的首要战略。一年多来,通过出台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企业降本减负32条、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29条等一系列政策,设立“4个100亿”产业发展基金,召开千企转型发展大会、重点骨干企业表彰大会,开展大走访等一系列活动,“产业强市”已深深地书写在江阴发展的旗帜上,已凝聚起全市上下共襄实业的精气神、汇聚起各行各业创业创新的正能量。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不能有任何自满、丝毫松懈,要准确看待自身的成绩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产业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也要看到一些指标增幅还低于无锡平均水平,有的还与年初下达的目标以及周边先进县市有一定距离。二是既要看到项目建设的积极成效,也要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显乏力,服务业投资下降幅度较大,一些重大项目的落地见效并不理想,投资持续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三是既要看到高新技术行业持续增长、转型加快的可喜变化,也要看到这些行业总量规模还不大、支撑作用还很有限。四是既要看到各级领导干部抓产业、抓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发展的干劲、克难的闯劲都有了较大提高,也要看到一些干部抓产业办法不多、抓创新魄力不够、抓落实力度不强,工作作风和能力水平仍需提升。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坚定产业发展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攻坚克难不停步,全力巩固提升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加快解决突出矛盾问题,扎扎实实把产业强市战略不断推向深入。

1、要千方百计攻项目。项目是有效投入的载体、转型升级的抓手、创新发展的支撑,更是检验各级干部能力素质的“试金石”。要狠抓项目招引。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不动摇,转变招商理念,创新招商办法,对在手信息项目和已签约项目紧盯不放、跟踪推进,精心准备好赴港台专题招商等各类招商活动。对符合江阴产业发展方向、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要实施资源要素倾斜、审批服务倾斜、保障机制倾斜,确保洽谈成功、签约落地,力争年内引进5个以上超亿美元或超10亿元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200亿元,为未来发展增添强大动力。要狠抓项目建设。全面排查近年来签约项目的落地情况,对已批未建、进展迟缓的项目,特别是已批未建的33个全市重点重大项目,要逐一梳理、查明原因、集中会办,对由于审批、环评、拆迁、用地等原因造成的开工问题,要明确专人、细化责任、限期完成;对由于投资方原因造成的开工问题,要积极帮助、主动协调、做好工作,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项目建设成效。要狠抓督查考核。市项目督查办要认真落实、全面完善“月报、季督、年考”制度,不断健全项目投入考核机制、排名通报机制,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挂钩、重大项目现场督查和集中观摩,倒逼各板块进一步重视项目建设、强攻招商引资,倒逼板块部门“一把手”勇挑重担、敢于拍板,冲在项目建设的第一线,在全市进一步营造出你追我赶引项目、热火朝天建项目的浓厚氛围。

2、要矢志不渝促转型。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以亩产论英雄,从绩效看实效,是破解我市土地开发强度高、环境资源约束紧的唯一路径,是增强全市产业综合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方法。要大力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综合集成,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更多具有全国影响的产业基地和创新平台。要加快打造创新高地。大力实施以装备更新、新品开发、节能降耗、信息化改造为重点的技改扩能,继续深化多形式政产学研合作,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先进技术、先进装备、高端人才投入,启动实施一批微电子、机器人、石墨烯等重点科技研发项目,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者、科技成果的吸纳者和产业技术的引领者,确保全年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均超过100家。要大力推动人才集聚。全面推进“暨阳英才”计划,积极组织“智汇江阴”海外高层次人才对接洽谈会、“两院”院士江阴行、“才聚江阴―江阴名企名校行”等品牌引才活动,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加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确保全年培育“双创计划”“太湖人才计划”人才30人以上。要持续推进资本创新。今年是“江阴板块”首只股票上市20周年,要以此为契机,持续优化上市政策,激发企业上市热情,力争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要深入挖掘产业前景好、竞争实力强、资产质量优的后备企业,健全完善分类培育计划,为“江阴板块”持续扩容、做强做优夯实基础。

3、要坚定不移强园区。园区是我市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主力军,是巩固江阴县域领先地位的主要支撑。要紧紧围绕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和便利创业创新的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目标,着力打造特色创新集群,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全面加快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全面提升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高新区要以列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契机,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要全力构建便捷高效的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增强对技术、创业、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型、研发型、成长型企业的吸引力集聚力;加快发展特钢及金属制品、微电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机械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要不断提升青阳园区建设水平,加快拆迁攻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项目招引,确保年内出形象。临港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岸线、港口、腹地优势,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依托现有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引进一批龙头项目、高端项目、特色项目,全力建设竞争力一流的国际化开放园区;要以江阴综保区年内封关运作为目标,全力建设国际区域分拨配送中心、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集散中心、跨境电商中心、金融贸易创新中心,切实把国家级牌子转化为独特吸引力、现实生产力。靖江园区要以江阴、靖江两地联动开发协调机制重启为契机,坚持“跨区联动、共同开发”不动摇,进一步叠加两地政策优势,紧盯造船、重钢结构和特色冶金三大主导产业,全面开展精准招商,加快集聚建链补链强链配套企业,引导两地产业协同配套集群发展,打造区域最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园区开发开放质态再提升,真正成为全省全国跨区域联动开发、融合发展的样板区示范区。各镇街工业集中区要坚持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层次、项目质态、功能配套、园区形象,更好地助推镇街经济转型升级。

4、要一以贯之优服务。牢固树立软环境就是硬实力的理念,紧紧抓住集成改革试点契机,牢牢把握“亲”“清”政商关系,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全面落实现有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紧盯各类市场主体发展需求,及时跟踪周边城市政策动态,尤其要针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重特大产业项目招引、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调整、创新完善,切实增强政策的时效性、精准性和可行性。要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坚持以“宁愿政府麻烦、不让企业费事”的态度,为企业提供“全天候、不打折、无条件”的“店小二”“急郎中”式服务,让企业始终感觉到在江阴遇到困难有人帮、碰到问题有人解,让投资者真切感受到在江阴投资创业受尊重、有尊严。要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紧紧围绕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投贷联动、并购贷款、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发展产业链、商业圈、小微企业群融资,更好满足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推动金融机构严守金融生态公约,对暂时困难企业不随意压贷、抽贷。深入开展企业“健康体检”,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发挥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作用,力争全年放贷规模达到20亿元。同时,对各类恶意逃废债行为要严厉打击,确保全市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

同志们,目标已经明确,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和无锡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凝心聚力、埋头实干,全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的崭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在市十五届政协第三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江阴市政协主席 徐冬青

(2017年7月28日)

 

各位常委、同志们:

刚才,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协商决定了有关人事事项、协商通过了市十五届政协委员届中调整名单、学习贯彻中共江阴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协商讨论并同意调整江阴部分街道行政区划的意见。

从蔡叶明市长通报的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在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两聚一高”发展要求,全面实施“六大发展战略”,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等各项工作,成绩来之不易,“双过半”目标已经实现。我们全体政协常委、政协委员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有目共睹、深感欣慰。会后,希望全体常委积极向委员、向界别群众宣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履行好政协职能和岗位职责,为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建言献策,作出努力和贡献。

刚刚结束的中共江阴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充分肯定了今年以来全市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五大方面工作如何完成好全年目标任务提出了要求;对高扬改革旗帜,我市下一步开展好改革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对咬定富民目标,切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点明了具体指标和工作路径;对坚定产业强市,全力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全体政协委员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要高度自觉,深化认识。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高度自觉地把认真学习贯彻中共江阴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把握精神实质,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注重统筹结合,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全会精神上来。要把市委全会精神贯穿于政协履行职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清醒认识和把握全年目标、集成改革、富民惠民、产业强市等全市工作重点,强化履职担当,立足职能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发挥优势体现作为,切实助推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

二要积极履职,确保实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履职活动的有效性。在履职建言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帮助党委政府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推动落实,真正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推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下半年,市政协有关于秦望山产业园建设、综保区建设、年度提案办理情况等视察,有关于“1310工程”的政情交流,有以“强化城警联动 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为主题的委员论坛,有关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民主议政会,还有民主评议市市场监管局工作、提案督办、民主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各专委会、基层政协工委、各参加单位要认真完成年度工作计划,特别是调研报告的撰写。所有这些都要提前谋划,精心组织,深入调研,注重质量,提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使政协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组织性和实效性。

三要注重团结,增强合力。要发挥政协优势,进一步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推进中共江阴市委决策部署的落实画出最大同心圆。一是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他们与政协相关专委会、基层政协工委一起开展联合调研,参与视察、民主评议、学习交流、论坛等活动,为全市改革发展提出真知灼见。二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前提是要加强委员学习培训,7月中旬,市政协在江西省委党校举办了第一期政协委员学习培训班,参训委员普遍反映教学形式新颖、学习成效明显。今后两年我们还要分两期组织培训,提升全体委员的综合素质。全体委员要做市委全会精神的“宣传员”和“实践者”,立足本职促发展,当好委员献良策,发挥好主体作用。三是积极发挥基层政协工委职能作用。刚才会议协商决定了基层政协工委主任、副主任任免职人员名单,目前,除云亭街道外,其他镇(街道)、开放园区政协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已经到位。同时,政协委员也同步进行了增补,这为进一步做好基层政协工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基层政协工作的有力有序开展。这里,我给各基层政协工委主任、副主任提三点要求:①带头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央、省市委重大会议和重要文件精神,学习政协章程、政协知识、统战理论,学习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按照2017年市政协工作要点、政协委员学习意见、政协履职工作评优办法等文件要求,明了履职工作的重点和优秀政协工委必须具备的条件,有的放矢地履行好政协工作职责。②带领委员开展活动。坚持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落实委组“五个一”(组织一次视察考察、开展一项专题调研、参与一次监督评议、进行一次对口协商、办好一件实事)制度,组织好委员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定要求。今年前七个月时间过去了,请各位主任检查一下工作开展情况,围绕市委全会的最新部署,结合各地实际,团结带领政协委员履行好职能。③带动提升履职成效。主任、副主任虽然是兼职的,但在其位谋其职,要把基层政协工作做好。每次活动所提的意见建议,提案、社情民意、调研报告等,都要以质量、以效果来体现。因此,要高度重视,深入调查研究,发挥委员特长和优势,体现工作水平,发挥好基层政协工委的积极作用。

 

 

本期视点

 

江阴板块:县域经济最强县的产业地标

——关于江苏省江阴市首只股票上市20年的调研报告

“江阴板块20年”联合调研组

 

江阴,一座在中国县域经济版图上熠熠生辉的城市。

江阴板块,一个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声名远播的称号。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秉承着“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精神,江阴以仅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千分之一的户籍人口,创造出占全国近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与基本竞争力排名的“十四连冠”,赢得了“苏南模式发源地”“科学发展先行者”“长三角中国制造最强县”等一系列远近闻名的荣誉称号。在诸多盛誉中,“江阴板块”以其独树一帜的风采令人惊羡,引人瞩目。可以说,“江阴板块”是江阴实体经济县域称雄的最闪亮标志,是江阴众多企业行业领军的最生动缩影。值此江阴首只股票上市20年之际,本课题组对“江阴板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总结,以期总结既往,启示未来。  

 

一、“江阴板块”的鲜明特征

 

自1997年江阴第一家企业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江阴板块”已走过了整整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间,“江阴板块”之所以一经问世,就在省内、全国乃至国际资本市场上声誉鹊起,且热度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

第一,板块阵容强大。“江阴板块”的引人瞩目,首先体现在它较为明显的数量优势上。截至2017年5月,“江阴板块”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4家,其中A股(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29家,境外上市公司15家。此外,从广义上说,江阴还拥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挂牌企业49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13家。如果将这两类企业也计算在内,“江阴板块”的“家庭成员”企业数就超过了200家,达到了206家。即使从A股市场看,截至2016年底,我国A股上市公司总数首破3000家,达到3047家,也就是说,江阴一个县级市的A股上市公司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总数的近百分之一,不但在“上市大省”的江苏省内超过了常州、徐州、扬州、镇江等8个地级市,也超过了内蒙古、贵州、宁夏、青海、西藏5个省(自治区),稳居全国同类县市第一。凭借这样的规模优势,江阴当之无愧赢得了“华夏A股第一县”的美誉。

第二,企业质地优良。“江阴板块”的上市公司大多主业突出,业绩优良,许多企业是长三角地区、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内的优势企业、领军企业。在“江阴板块”的阵容里,有9家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是“中国500强企业”,12家是“中国500强民营企业”,13家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约占全国各类500强企业的五十分之一,综合实力可见一斑。业绩好不好,市场说了算。从募资规模看,过去20年间,“江阴板块”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累计直接融资702.8亿元,其中,通过首发融资223.1亿元,通过配股融资、定向增发、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再融资479.7亿元。以2016年A股市场为例,“江阴板块”实现首发融资28.18亿元,再融资92.52亿元,共计融资120.7亿元。同期,我国A股上市企业首发融资1488.5亿元,再融资9571.9亿元,共计融资1.11万亿元,也就是说,“江阴板块”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占到了全国总量的近九十分之一。

第三,上市渠道多样。20年来,江阴市政企同心,大胆探索创新,全方位拓展上市渠道,通过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市、自主发起上市、买壳上市、捆绑上市、境外上市、中小板上市、创业板上市、“新三板”上市等多种渠道,企业上市呈现出“境内境外市场一起上、场内场外市场一起上、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大中小企业一起上”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在江阴已经上市的44家公司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29家,其中主板18家、中小板7家、创业板4家;境外上市公司15家,其中,中国香港2家、新加坡8家、韩国3家、英国1家、德国1家。2013年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面向全国接受企业挂牌申请,2014年初“钟舟电气”成为江阴首家成功登陆“新三板”的企业。截至目前,江阴已有49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其中,创新层2家,基础层47家。可以说,“江阴板块”的上市公司几乎涵盖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所有的上市形态,堪称企业多路上市的“博物馆”。

第四,产业分布广泛。从产业类型分布看,“江阴板块”是江阴产业发展格局的生动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江阴三次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高歌猛进,培育形成了钢铁冶金、纺织服装、车船装备、化纤、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江阴板块”的44家上市企业、4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几乎遍布了江阴的每个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而且,除了“恒阳石化物流”“华溢物流”“华宏医药”“百意中医”4家属于服务业企业外,其余的都集中在制造业领域里,这充分展现了江阴“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产业特征和强大实力。从产业区划分布看,“江阴板块”是江阴产业布局的直接体现。江阴市现下辖10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江阴高新区)、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和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江阴板块”已实现“全面开花”,即全市每个镇街园区都有上市公司或挂牌企业。园区层面,作为全市产业发展主阵地、主力军的三大开发区,共计拥有上市公司1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展现出其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作用。镇街层面,上市公司数排前两位的是周庄镇(6家)、澄江街道(5家),市值总额排前两位的是新桥镇、澄江街道,“新三板”挂牌企业数排前两位的是云亭街道(9家)、华士镇(3家),这些排序与江阴经济强镇的现状也是基本吻合的。

第五,民营企业为主。众所周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相当长的时期里,企业上市主要是为国企服务,大都是国企“唱主角”“挑大梁”,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额度制”(1993—1995年)和“指标制”(1996—2000年)时期里,我国股市基本上是国有企业“一统江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0年初“江阴板块”在国内资本市场崭露头角时,旗下的8家上市公司中仅“兴澄股份”“法尔胜”属于市属大集体企业,其余6家都是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作为一个县级城市,江阴的民营企业能在国企主导的资本市场上挤出一条缝隙、杀出一条血路,显得十分“另类”和“抢眼”。进入21世纪,虽然国家逐步放宽了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上市的限制,但国有企业依然是A股市场的主体力量。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江阴板块”所属4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4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中,除了“江南水务”“华西村”等少数屈指可数的国资或集体控股企业外,几乎清一色是民营企业或民企控股的外资企业,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本土气派”,这也是“江阴板块”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后备企业充足。“江阴板块”的独特魅力,除了体现在已上市企业数量多、质地优之外,还体现在拟上市企业后劲足,潜力大。目前,江阴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460多家,都是冲击上市的生力军。为了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江阴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提前储备,按照发展潜力大、主业突出、经营者有较强创业意识等标准,滚动培育拟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动态更新“双百”拟上市后备企业。目前,江阴常年维持100家左右拟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左右“新三板”后备企业。根深自会叶茂。在2016年7家企业“井喷式”上市的基础上,截至2017年5月,江阴市又有“江化微”“恒润股份”2家企业上市,还有振江新能源、电工合金、怡达化学3家企业在会待审,“优彩环保”“亿欣新材料”“中印印务”“华兰医用”“惠尔信”“长仪集团”“标榜汽配”“爱多能源”8家企业实质启动IPO工作,“科强新材料”“四方游泳”等10家企业实质性启动“新三板”挂牌工作。可以预见,拥有潜力十足的后备梯队支撑,“江阴板块”已积满能量、蓄势待发。

 

二、“江阴板块”的发展历程

 

“江阴板块”是中国资本市场一道独树一帜的风景线,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资本运作的活教材,更是政府与企业共谋发展、转型突围的生动案例。它的成长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孕育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97年)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富于工商基因和创业精神的江阴人,在企业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1988年6月,江阴兴澄冶金实业股份公司积极推行股份制经营试点,并经江阴市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分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500万元。这一创新实践,为日后“兴澄股份”登陆资本市场埋下了最初的“火种”。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顺应资本市场开放加快的大趋势,江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提出“坚决试、不求多、务求好、不能乱”的指导原则,着手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1993年,经国家体改委发文确认,兴澄公司被列入江苏省仅有的两家“股份企业规范试点企业”之一。1994年,在外出学习考察企业改革先进地区的基础上,江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资产重组、资本经营的工作思路,为推进大企业改制探索出路。

1996年,江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资本经营,做到‘五个一’(依托一个大型企业、发挥一个企业家作用、用好一只股票、做大一只“蛋糕”、盘活一批存量)”的发展思路,并正式组建企业股份上市指导小组,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工作。至1996年底,全市共改制形成江阴钢绳、江苏三房巷等6家股份有限公司、313家有限责任公司、316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997年2月28日,江阴第一只股票——“兴澄股份”(后更名为“模塑科技”)以解决股份制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方式,获准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自此,江阴企业上市的大幕渐次拉开,资本经营的大潮不断涌动。

(二)初步形成阶段(1997—2000年初)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进一步指明了深化企业改革的方向。江阴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乡镇企业改革的意见》,以“抓大扶强、转中促优、放小搞活”为指导思想,打响企业产权改革的攻坚战。在改制实施过程中,江阴市明确“大型企业集体控股上水平、中型企业多方参股增活力、小型企业拍卖转让搞民营”的工作思路,坚持改制形式的多样性、改制政策的统一性和改革工作的配套性,致力做到“两提高、两放开”。当年末,完成改制的乡镇企业达3456个,占应改制企业数的61%,其中组建有限责任公司697个,股份合作制企业801个,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这一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基调主要是服务国有企业。面对挑战,“长袖善舞”的江阴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1997年,申达集团公司通过与两家国有包装材料生产企业“捆绑上市”的方式实现上市;1998年,振新毛纺织厂通过买壳上市的方式收购江苏三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上市,澄星磷化工集团通过协议受让的方式受让江苏鼎球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上市;1999年,法尔胜、华西村、江苏阳光、永联集团4家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的方式实现上市。至1999年底,江阴市累计拥有8家上市公司,占到当时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百分之一左右,且经营业绩也在全国上市公司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个小小的县级市,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在资本市场上风生水起,这一经济现象迅速引起了新闻界、学术界、证券界的关注。2000年1月起,《人民日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等主流媒体围绕“江阴板块”“江阴现象”频频发文,接连刊发新闻述评;同年2月,由南京大学、江苏发展研究院和江阴市联合召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结构调整与资本经营”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 “江阴板块”在资本市场的集聚效应广泛研讨。自此,“江阴板块”的美誉闻名全国,成为江阴县域经济发展一张最闪亮的“金名片”。

(三)深耕主板阶段(2000—2003年)

这一阶段,是江阴企业上市工作在主板市场上纵深推进的时期。2000年,江阴市继续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的改革力度,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根本目标,以资本经营为主线,制定了“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的策略,全市103家大型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这期间,江阴不断加强企业上市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改组原来的上市工作指导小组,成立由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为负责人的企业上市领导小组,下设常设机构——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组织全市的资本运营和企业上市工作,明确各镇分管工业经济的副镇长为上市工作负责人、农经中心主任为上市工作联络人,制定企业上市奖励办法,加强后备上市企业队伍建设,并对后备上市企业加强资本经营知识的培训。同时,成立江阴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联谊会,为上市后备企业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了“江阴板块”健康壮大。

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为企业深耕主板创造了良好环境,“江阴板块”不但加速上市扩容步伐,而且加大了资产重组力度。“凯诺科技”“三房巷”“双良股份”“长电科技”“江苏申龙”5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通过收购,控股,重组,“兴澄股份”更名为“模塑科技”,“振新股份”更名为“四环生物”,“鼎球实业”更名为“澄星股份”,申达集团成功控股“南京中达”,长电科技成功控股“ST东控”,双良集团成功收购“蜀都A”。至2003年底,“江阴板块”的成员累计达到14个(其中控股公司13个),超过当年全国1260个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百分之一,累计募集资金74.7亿元,“江阴板块”实力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

(四)主攻境外市场阶段(2004—2007年)

2004年开始,中国的资本市场发生了变化,发行体制从纯行政审批变为部分市场化,同时,境外上市的红筹模式正式引入。特别是2005年4月,我国正式开启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迫使国内首发上市的大门暂时关闭。这一时期,江阴市委、市政府将企业上市工作的思路进行调整,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企业内控机制、打造百年常盛企业作为重点任务,积极推动企业分两批进行股改;同时,坚定资本经营、企业上市不动摇,国内不行,就另辟蹊径攻海外;大企业上得差不多了,就因势利导推动中小企业上市。

2004年7月,建伟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投资重组控股新加坡“泛马公司”股票,这是江阴市第一家境外上市公司。随后,“上海亚洲”“珂马工业”“圣马控股”“扬子江船厂”在新加坡上市交易,其中“扬子江船厂”的上市创下了资本市场的“四个第一”;“瀚宇博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交易,是江阴第一家登陆港交所的企业;“浚鑫科技”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交易,是江苏省第一家登陆伦敦交易所创业板的企业。此外,在境内证券市场上,“江阴板块”不仅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在数量上也有所增加。2004年7月,“霞客环保”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是江阴市第一家登陆中小板的企业。双良科技有限公司控股的“蜀都A”进行资产重组,更名为“舒卡股份”。经过这一阶段努力,“江阴板块”阵容扩大到22家上市公司,数量约占无锡市上市公司总量的五成。

(五)多路上市阶段(2008—2015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内资本市场IPO和再融资基本处于暂停状态,“江阴板块”也进入了“修炼内功”的时期。为了改变“江阴板块”以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型企业偏少的现象,江阴果断地把扶持企业上市的重点转向科技型、成长型的创新企业,提出了“培育一批、改制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思路。厚积才能薄发,经过一段时间短暂的沉寂之后,“江阴板块”开始了多路并进的新征程。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境外资本市场上,以“恒阳石化物流”在新加坡上市为标志,江阴又重新驶上资本经营的“快车道”。此后,“江阴板块”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又增添了韩国创业板的“中国浩然”、台湾证券交易所的“扬子江船业”、新加坡交易所的“鑫仁铝业”和“东方集团”、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主板的“福斯特纺织”等6家上市公司。在国内交易所市场上,尽管IPO经历了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2015年7月到2015年11月两次暂停,“江阴板块”仍然新添了10家成员。2015年6月,江阴市政府对上市办与金融办职能进行整合,将发改委承担的企业上市工作职责划入金融办,撤销发改委“上市办”牌子和内设的“企业上市科”,在金融办增设“资本市场科”,并对人员及编制作出调整,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业与企业上市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管和服务。在国内场外市场上,2012年,国务院批准决定扩大全国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系统试点,2013年底股转系统面向全国接受企业挂牌申请。从2014年到2015年短短两年时间,江阴共有2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此外,江阴企业纷纷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试水,“十二五”期间,86家中小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成功挂牌。

(六)重塑优势阶段(2016年至今)

面对后发地区加速赶超、领先优势有所弱化的局面,2016年1月,中共江阴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全力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坚持把企业上市作为集聚发展要素、优化治理结构、扩大品牌效应的重要途径,抢抓中央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等重大机遇,加大要素资源倾斜力度,加强实力券商战略合作,巩固“优选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大力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和再融资,把上市优势转化为资源整合优势,切实增强盈利能力,实现了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比翼齐飞。一年来,通过加快企业改制步伐、优化股权结构、拓宽上市渠道,“江阴板块”厚积薄发,呈现一轮“井喷式”上市的新节奏,创下了江阴企业上市数的历史新高。全年新增上市企业7家,其中境内上市的4家(广信材料、江阴银行、神宇股份、苏利股份),境外上市的3家(宏裕科技、中国金典、中晶新材),“江阴板块”实现首发融资28.18亿元,再融资92.52亿元,共计融资120.7亿元。同年,江阴市还新增“中达软塑”“奥派交通”“阳生生物”“协力新能源”“无锡翔龙”“赛英电子”“安凯特电”等“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22家。进入2017年,“江阴板块”继续保持强势扩容的态势,截至5月,又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一年多来的“井喷行情”,使“江阴板块”的领先优势得以巩固扩大。

 

三、“江阴板块”的主要成效

 

“江阴板块”是在“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孕育、形成的,但它却以改革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实现了对传统“苏南模式”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就一种区域经济模式而言,“江阴板块”的创新价值和借鉴意义可以从多方面解读,但最为重要的,体现在“四大创新效应”上。

(一)制度创新效应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破除制度障碍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江阴板块”的创新意义,绝不仅仅是实现了几家企业股票上市,甚至也不在于通过证券市场募集了多少资金,最核心的是通过资本经营,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制度。

1. 推进了产权主体多元化。“江阴板块”早期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从传统乡镇企业或者民营家族企业改制而来的,这些企业发展初期大都存在产权模糊、一股独大的弊端,而这种产权结构的“先天不足”往往给公司治理带来诸多难以规避的矛盾。然而,在企业上市前的改制过程中,为适应公司明晰化规范化要求,企业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了股权多元化、明晰化。在企业上市后,除特殊条件下存在一定时间的限售股之外,所有的股本都是全流通的,是完全社会化的,一些机构投资者通过定增或在二级市场买卖等方式持有公司股票,进一步推动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这些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掌握着更广泛的市场信息,具有更专业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不但能够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也会对公司管理、决策等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上市公司的产权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推进了企业治理现代化。江阴的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体制改革的先锋,严格按照《公司法》《上市公司章程》的要求健全组织结构,规范企业运营,经营机制发生重大转变。其主要表现在:(1)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上市前的股改过程中,各上市公司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等法人治理结构,分别行使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新三会”在投资决策、收益分配、财务管理、内部监督等方面的作用。(2)强化内控监督机制。监事会每月召开例会,由总经理、副总经理通报公司财务和经营情况,接受监事会的监督;(3)严格信息披露制度。设立专门人员负责投资者咨询,及时发布有关报表,接受股民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以“江阴银行”为例,在长达9年IPO“长跑”中,按照上市企业标准苦练内功,持续改善公司治理、规范内部管理,并不断加强与证监会、银监会、券商的沟通协调,坚持一年两次上报招股说明书,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成功跻身“全国十佳农村商业银行”,终于在2016年国内主板上市“重启”时,凭借过硬的实力一马当先、率先过会,成为全国首家登陆A股市场的农商行。

3. 推进了政府服务规范化。面对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阳光操作”的客观需要,江阴市政府积极转变职能,逐步完成了从“重指令”到“强服务”的深刻变革,服务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具体表现在:(1)实施战略指导服务。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展股份制改造试点,还是1996年成立全国县级市中最早的企业股份上市指导小组,无论是2003年组建成立上市办,还是2016年提出“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江阴市委、市政府因时制宜的战略谋划,为企业集群上市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2)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在“江阴板块”的上市过程中,对企业改制、股权改造、土地审批、资产评估、产权确认、项目报批、环保审批、人力资源和税收等方面,政府各部门开辟绿色通道,通力合作,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争取,为拟上市公司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大大提高了企业上市和挂牌的成功率。(3)加强人才培养服务。多年来,江阴市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外出考察、安排专题讲座、优化招才引智政策等为企业培养和引进各类所需的专精人才。(4)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对拟上市的企业,积极聘请专业证券公司进行改制辅导,规范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组织设置、公司治理等。总之,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实现了从“队员”向“裁判”、从“教练”到“参谋”的转变,使政企关系中的“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逐步得到纠正,促进了乡镇企业规范有效地参与现代市场竞争。

(二)经营创新效应

江阴是“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许多规模企业都是“泥腿子办厂”起家,早期的发展也难免有粗放经营的印记。借助企业上市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带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1. 实现了融资方式多元化。伴随着“江阴板块”在资本市场的风生水起,上市企业一改过去传统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中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负债率重的被动局面,为企业低成本、裂变式扩张开辟了新通道。据统计,20年来,“江阴板块”上市企业累计融资、再融资超过700亿元,极大地优化了企业的融资结构,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营造了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自1997年江阴首只股票上市,时常见诸报刊的“江阴板块”,大大提升了江阴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纷纷来江阴开疆拓土,抢占江阴这块实体经济强市的金融“福地”。从1996年末到2016年末的20年间,江阴的金融机构从14家增加到137家,其中法人银行2家、政策性和商业银行24家、保险分支机构49家、融资性担保公司4家、小贷公司18家、典当公司11家、证券营业机构22家、期货分支公司5家、商品交易所2家,增长了近10倍;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从68.0亿元上升到2751.37亿元,20年间增长了39.5倍;存款余额从114.5亿元上升到3624.54亿元,增长了30.6倍,2016年底各项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分别位列江苏省同类县市的第一、第二,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江阴板块”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吸金”能力。除了扩大融资之外,江阴上市企业在股权投资等方面也是长袖善舞。以华西村为例,为了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要效益,果断转型向金融领域不断“渗透”:持股江苏银行、华泰证券,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置入1亿股东海证券股权。通过置出纺织、热电资产,置入金融资产的方式,华西村开始从原有纺织加工、热电、储运为主的“重资产、低回报、大波动”商业模式,向储运业务、金融服务等“轻资产、抗周期、高收益”的新型商业模式转变,进一步优化了资产结构,改善了公司质量,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实现了生产经营规模化。传统苏南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发展,基本上依靠有限的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往往表现为“小而散”“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必然导致企业“小而弱”“小而差”的种种弊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阴市一批独具慧眼的企业家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产品经营为基础,大胆实施资本经营,再以此支撑产品经营,使企业在短时间内扩大规模,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江阴板块”上市企业的做法是:第一,通过输出、转让或兼并品牌、技术,带动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第二,企业通过股票发行上市,加速资本裂变扩张;第三,调整资本归属观念,打破常规,开创全新的资本经营方法,大胆调整资产归属概念,虚化资产拥有,由追求资产所有和所在,向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但求所得转变。比如,“广信材料”专注于高性能专用油墨研发生产,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行业标准,以上市为契机,业务飞速发展,从起初的几百万元销售规模,发展到2016年销售额超3亿元,年利润超4000万元,一举奠定细分行业国内民营企业市场龙头地位。又如,“海特服饰”立足于高端纱线的研发、生产、制造、加工,经过近10年的发展,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德国等38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成功登陆“新三板”后,进一步拓展了寇驰、卡地亚等世界知名客户,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式纱线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超过4000吨,销售超亿元。“江阴板块”的实践证明,通过企业资本经营,不仅有利于扩充增量资产,而且能盘活存量资产,为实施低成本扩展战略开辟了渠道,推动江阴众多企业从“小而散”“小而弱”的落后生存方式走上了“大而优”“大而强”的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

3. 实现了人才开发开放化。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企业发展水平、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传统苏南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科技创新、人才开发重视不够,在用人上或多或少存在“一方企业用一方人”甚至“用一家人”的封闭思想。面对资本市场竞争的压力,“江阴板块”的企业真正意识到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纷纷实施“投入真情吸引人、搞活机制激励人、营造环境留住人”的“留心工程”,加快人才建设。从人才结构看,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4.5万,各类高层次人才1.2万人,国家人才27名,省“双创计划”人才54名,省创新团队8个。比如,华西集团“小材大用,基本有用;大材小用,基本没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的科学用人观,双良集团的“失败不责难、成功有重奖”的 “科技政策”,三房巷集团拿出5%净资产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等,都是“江阴板块”企业家宽广胸怀的体现。至此,由传统苏南乡镇企业成长起来的“江阴板块”切断了用人中的亲缘、血缘和地缘脐带,逐步建立起现代化企业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4.实现了市场开拓品牌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股票上市也有一种强大的“广告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大提升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以海澜集团为例。21世纪初,海澜集团着手商业模式创新,大胆探索品牌连锁经营模式。2016年底,海澜之家实体门店达到5243家,当年净增1253家,同比增长31.4%;全年完成终端零售总额近300亿元,同比增长10%。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5胡润品牌榜”,“海澜之家”以品牌价值110亿元人民币蝉联我国服装家纺行业“第一品牌”。以“神宇股份”为例,企业牢固树立“以实业报国、树民族品牌,立志成为世界最知名的射频同轴电缆企业”的宏伟目标,坚持“只有冠军,没有亚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原地踏步,明天就会被淘汰”的发展理念,瞄准射频同轴电缆国内空白市场,率先开始研发国际市场高端的稳相、微波同轴电缆,成为全球最大的极细同轴电缆生产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境外上市对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以“扬子江船业”为例,企业登陆新加坡交易所以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运作更加透明可信,用人更加多元开放,社会地位和形象迅速提升,使国内外的巨头航运公司敢于和愿意与企业打交道做生意。2016年,扬子江手持造船订单和新接造船订单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和第三位,造船完工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集团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占全国船舶制造企业利润总额的四分之一强,经济效益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造船企业首位,成为全国造船三大指标最领先和综合实力最强的非国有船厂。

(三)产业创新效应

“江阴板块”在资本经营中,借资本市场的“输血功能”培植企业的“造血功能”,通过投资、兼并、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主业,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1. 加速了支柱产业高端化。“江阴板块”的10家上市公司,分布于纺织、冶金、化工、建材、包装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江阴自20世纪80年代来形成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他们借助多种形式的资本经营,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体地说,就是发挥企业在品牌、机制、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嫁接、盘活存量、多渠道上市等途径,使支柱产业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性、技术等级、品牌形象等方面,确立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从而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以澄星集团为例,从一个村办集体小化工企业起步,或参股,或控股,或租赁,或收购,或上市,短短二十几年,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产品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牢牢占据国内磷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位置,目前正朝着“民营千亿级企业”目标昂首迈进。以“恒润股份”为例,企业从原来主要从事生产锻制法兰盘的小厂,发展成为“专、精、特、新”的重要零部件企业,在国内装备制造领域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公司的辗制环形锻件、锻制法兰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石化、机械、船舶、核电等多种行业。

2. 加速了传统产业高新化。“江阴板块”凭借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加快了设备引进和工艺改造,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夯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江苏阳光”从股市募集8.3亿元巨资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了号称“八国联军”的世界各国最先进的毛纺设备,使95%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精纺面料生产规模和产品品质跃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又比如“法尔胜”作为“金属材料第一股”,旗下开发的“金属制品家族”已延伸到20大系列近千个品种,科技含量之高、品种之多、规模之大,在国内独占鳌头,裂变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钢丝绳和大桥缆索生产商。再如,“通利科技”从韩国上市募得资金后,将重点通过国际间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运用全新的工艺和配方潜心于精密涂布功能性新材料的生产,把公司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精密涂布产业基地,目前已经成为苹果、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光学薄膜供应商,年产值突破了10亿元。再如,“中南重工”(后更名为“中南文化”)在上市后,将传统的产品经营和资本运作互补结合,成功迈上了多元化发展的快车道,在金属管件及压力容器制造行业之外,通过资本运作新增电视剧制作、发行及其衍生业务等,成为金属制品和文化传媒“双主业”上市公司。

3. 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江阴板块”并不满足于传统产业高新化所取得的成功,而是有选择地将高新技术产品培植为先导产业,逐步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比如,新潮集团从最初只是一个生产晶体管的“无名小卒”,依托资本经营和管理创新,不断推动产品升级,在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后,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半导体市场,一跃进入国际半导体封测行业的第一梯队,位列全球第三、中国第一。又如,“碳谷科技”借上市“东风”,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聚电池研究院、海洋化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石墨烯的制备和下游应用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建成年产800吨高品质石墨烯生产线,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创造一个千亿元级规模的石墨烯应用产业集群。再如,“苏利股份”长期以来专注于农药和阻燃剂领域产品的研发,上市前后,加大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投入,已拥有多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百菌清原药、嘧菌酯原药等的生产厂商之一,主要产品符合最新欧盟ROHS指令的环保要求,成为在国内外同行业领先的精细化工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江阴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11家,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1/4强。这表明,高新技术已成为江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江阴被国家确立为全国县级市中唯一的“国家863攻关计划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为解决苏南城市产业发展类同化的难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社会创新效应

“江阴板块”的成效,绝不仅仅局限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一大批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还产生了对广义社会建设的强大“溢出效应”,促进了江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促进了城乡建设一体化。“江阴板块”不仅促进了江阴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大大加速了江阴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了江阴城乡一体化建设。这个过程的整体路径是,首先依托乡镇工业带动农村经济起飞,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三农”现代化的“腾飞”,从而促进城乡同步协调发展。以江阴市新桥镇为例,以该镇3家上司公司(江苏阳光、海澜之家、四环生物)为代表的企业集团是镇级财政的主要来源。新桥镇镇政府以此为依托加大投入,完善镇区规划,大大加快城镇“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步伐。目前,该镇已基本上将全镇14个村的农村人口全部集中到镇区居住,农民进镇从事第二、三产业。镇区面积由0.9平方公里扩展到约8平方公里,该镇2万亩耕田全部实行规模化经营,全镇人口全部集中在小城镇居住。新桥镇“从农村到都市”的变迁轨迹,是“江阴板块”有力推动江阴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展示了资本经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神奇魅力。

2. 促进了环保责任主体化。“江阴板块”企业的上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江阴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江阴经济发展早期是依托乡镇企业起家的。这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企业形态,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消耗偏多、环境污染较重的矛盾问题。企业上市过程中,为塑造良好公众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许多企业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严控污染排放,实施科学发展,生态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显著增强,纷纷主动加大环保投入,通过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加快实现了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进而在全市范围形成了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并进的良好格局。

3. 促进了社会治理共生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杂,只靠政府大包大揽,无法走出“缺位、越位、错位”的治理怪圈,只有把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主体的力量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多元共建、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江阴板块”的实践作出了积极示范。首先,“江阴板块”企业集群在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群众增收上贡献突出。多年来,江阴市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长期位列江苏省同类县市第一,分析江阴人的增收渠道,占比超过60%的工资性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主要原因,“江阴板块”在其中功不可没。其次,“江阴板块”的裂变式发展,为市镇两级财政收入的增加提供了有力支撑,进而极大地增强了政府持续改善民生的能力。近些年,上市公司一直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上市公司的税收占江阴全市财政收入的约五分之一,而江阴市长期把80%以上的财政收入投入到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民生事业,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和获得感。再次,由于“江阴板块”成员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它们天然地具备一种浓厚的“家乡情结”,在当地慈善救助、社会关爱、扶贫济困等方面都积极参与。目前,江阴市公益慈善基金总盘子超过14亿元,其中,上市企业及其母公司冠名基金占了很大比例,很好地营造了全社会乐心公益的慈善氛围,江阴也在2016年全国公益慈善指数排名中位居同类城市第一。最后,“江阴板块”企业在上市前后,为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如诚信文化建设、质量管理文化、精益生产文化、创新创意文化、用人留心文化等。这些文化建设活动,不但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品牌力和竞争力,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辐射效应,带动了区域的社会文化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江阴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

 

四、“江阴板块”的可贵经验

 

“江阴板块”从孕育、萌芽、形成到发展,探索开拓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江阴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积累了许多值得我们总结、提炼和借鉴的可贵经验。

(一)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江阴板块”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最坚实的产业根基

“江阴板块”的异军突起,绝不是“一夜暴富”的传奇,也不是“包装上市”的“空手道”,而是有着强大的实体经济根基,而这一根基又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回溯历史,江阴是一座有着浓厚工商基因的城市。素有“锁航要塞”之称的江阴,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黄金水道黄金岸线”的天然禀赋,自古便是商旅繁华之地。宋《太平寰宇记》称江阴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自盛唐起,江阴就已是长江下游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对内贸易的繁华港埠。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更是赞咏江阴“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生动描述了宋代江阴港的商贸繁荣盛景。南宋时,江阴设市舶司,专管对外通商事宜,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明州(宁波)等同为我国11个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且是长江沿线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其贸易地位可见一斑。元明时,因倭寇入侵、实施海禁等,市舶司数度兴废,但江阴对内贸易活动始终不衰。入清后,伴随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江阴港再现繁盛景象。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江阴先后设江阴江海分关、江阴支关,统管“出入扬子江航海民船的一切事宜”。

与绵延不断的口岸商贸活动相伴,作为苏南“鱼米之乡”的江阴,历来工商经济也十分活跃。南宋末年,江阴东北沿江地区广种棉花、大兴棉纺织布。现江阴辖区内的华士镇,就是从古称“花市”演变而来。元代,江阴专设织染局。明代开始,江阴小土布 “销行各省、衣被苍生”。盛产于南沙乡雷沟村(1962年划属沙洲县)的“雷沟大布”,月产量达5万匹,是旧北京城著名布庄瑞蚨祥的“四大招牌”之一。鸦片战争后,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影响,一些已完成原始积累的江阴人开始“抵制洋货”“设厂自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江阴诞生第一个机器织布厂——华澄布厂。仅隔三年,投资30万两白银拥有15000纱锭的利用纱厂建成投产。一时间,纺织工业在江阴快速发展。到1937年日寇侵占江阴市,全江阴的织布厂已达到134家,从业者达18万人。与此同时,江阴家庭作坊还拥有土布织机10万多台。江阴因此被誉为“布机十万、日出万匹”的“土布之乡”。纺织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刮绒、砰布、染整、印刷、机修、翻砂和电力工业应需而生。一时间,江阴纺织工业之发达令周边城市刮目相看,影响所及,凡上海、苏州、常州、无锡等地创办纺织厂时,都要到江阴引进人才,延揽熟工,以致沪宁线上的纺织业有“无江不成厂”之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阴进入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可以说,江阴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史和30年的撤县建市史,首先是一部产业发展史、实体经济发展史;江阴的发展道路,首先是一条产业强市、实体经济兴市的发展之路。资本市场上异彩纷呈的“江阴板块”,只不过是江阴强大实体经济的“冰山一角”。

那么,江阴为什么能在县域经济与基本竞争力连续十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呢?究其原因,很关键的一条,是江阴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群,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中央、省委每一阶段的发展要求,并把上级的要求、发展的大势与江阴的实际结合起来,统筹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把每一次大发展、大转折、大变革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江阴产业发展不断跃上新高度。

1. 抢抓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的机遇,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的发展路子,通过“扶持、规划、指导、促进”等举措,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大办工业的创业高潮,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江阴视察时赞叹:“无锡、常熟、江阴,无常江,无‘长江’,连长江都不在话下。”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实现了江阴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历史性跨越,也使江阴成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

2.抢抓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遇,大力发展民营和外向型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江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产业结构要“调优、调新、调高、调强”的发展思路,把加快科技进步、培育企业集团、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模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针,走出了一条传统乡镇企业与外地外资企业融合发展、提升发展的新路径。“江阴板块”在这一轮的大发展中初现雏形。

3.抢抓新世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遇,奋力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进入21世纪,面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江阴市委、市政府确立“坚定率先发展的目标定位、坚持优化提升的战略取向、实施精明增长的科学方针、追求生态宜居的核心价值、弘扬励精图治的敬业精神”的重点关键,加大“提升产业质态、提升城市品质、提升生态环境水平、提升百姓民生福祉”的工作力度,江阴的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2008年,江阴市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江阴企业在巩固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迅速向境外资本市场进军,陆续在新加坡、英国、德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挂牌上市,“江阴板块”继续县域领跑。

4.抢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的机遇,奋力当好县域发展排头兵和领头羊。党的十八大以来,宏观形势最重大、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新常态,表象上是发展速度调整,实质上是产业结构深刻转型、增长动力深层转换和发展方式深度转变。新常态催生着新一轮竞争升级,市场洗牌加速、企业分化加快、县域竞争加剧,新的挑战已经直接而现实地摆在面前。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江阴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的目标,加快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六大战略”,加速推动江阴实体经济不断做强做大,为“江阴板块”的孕育发展夯实了产业根基。

奋斗成就精彩,实干创造伟业。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凭着一任任领导干部勇于担当、勇站排头,一代代江阴人正视挑战、永不服输,一批批企业家激情创业、不懈奋斗,才有了江阴县域称雄的实体经济实力和地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企业实力超群。目前,全市各类规上工业企业1356家,其中销售超百亿元企业20家,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3家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16年,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江阴市全年入库税金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9家,比上年增加了12家;入库税金800万元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96家,比上年增加了11家。二是中小企业枝繁叶茂。江阴有着较为浓厚的创业氛围,投资兴业十分活跃。截至2017年5月底,江阴市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4.2万家,注册资金总计4210亿元,其中,企业51077家(第一产业198家、第二产业18563家,第三产业32316家),个体工商户90500个。从平均意义上说,江阴每9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板。在此基础上,江阴涌现出来一大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小巨人”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150多家企业成为细分行业名列前茅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的中小企业,它们也是“江阴板块”生生不息的发展后劲。三是创新驱动亮点纷呈。从创新平台看,全市现有诺贝尔奖得主研究院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2家、院士工作站47家。从创新主体看,全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1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2016年,江阴双良节能、法尔胜集团荣获有我国工业领域的“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工业大奖”(全国共13家企业入围,其中民营企业4家,江苏省3家),充分体现了江阴企业创新发展的实力和优势。四是质量标准县域领先。目前,江阴企业商标总量达35570件,其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2件、省著名商标160件、无锡知名商标340件,“三名”商标数位居全国县市前列。101家企业成为339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第一起草人,80多家企业的111个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雄踞国内同行业“单打冠军”。2016年,江阴2家企业(阳光集团、兴澄特钢)一举拿下质量领域国际大奖“全球卓越绩效奖”。可以说,实体经济的比较优势,已成为江阴县域领争先、企业赢得未来最可依赖的强大根基,而“江阴板块”只不过是这一产业比较优势,在资本市场上的一次集中展现和生动缩影。

(二)始终坚持政企同心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江阴板块”的应运而生提供了最强大的实业后盾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多年来,江阴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牢固确立“企业好则江阴好、企业强则江阴强”的理念,积极主动优化企业服务,把企业发展放到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大局中去定位,去发展,去提升,使企业日益成长为区域发展的中流砥柱。

1. 以开阔的视野来引领企业。开放的眼光源自于不断地学习。多年来,江阴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走出江阴,学人之长,创己之新,在学习中知长短,见优劣,辨方向。以赴广东学习为例,江阴组织较大规模的考察团就有六次。1985年学习广东,目的是解放思想;1991年学习广东,主要是“四上一创”,推动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发展创后劲;1994年学习广东,主要是为了加快开放型经济步伐;1997年学习广东,是为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2年学习广东,是为了加快园区建设步伐;2005年学习广东,是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开放的眼光源自于与国际接轨。江阴市委、市政府大力鼓励企业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合资合作,在经营、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在接轨中占领市场,共享资源,掌握主动。接轨国际首先从接轨上海开始,在乡镇企业起步发展阶段,江阴的企业就大力引进上海“星期天工程师”,打好“上海牌”,使企业一开始的发展就体现了上海水平、全国水平。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其他地方企业还在努力寻找国有大企业合作时,江阴的企业已把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兴办合资企业、承接加工贸易,面对面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进入21世纪,江阴企业每年都走出去学习“中国500强”,通过学习,开阔眼界,确立了“中国有地位、世界有影响”的目标。开放的眼光源自于企业家素质。从2003年开始,每年邀请国内经济专家来江阴为企业家举办执行力、领导力、绩效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2006年开始,又把提升企业家素质作为关系企业发展命运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百名企业家创新培训计划”,分五批组织企业家赴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培训,企业家创新视野不断拓宽。

2. 以开拓的举措来培育企业。江阴企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思路不断开拓、举措不断优化的过程。一抓目标导向。1988年开始,确定了18个经济发展示范村作为典型,随后确认了85家“绿卡”企业,1999年到2004年确定88家重点工业企业,2005年开始确定了百强企业。通过各阶段树立典型、目标导向,使全市上下企业之间始终保持着你追我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抓思路创新。20世纪80年代,引导企业依靠贴牌加工,别人做的江阴做,别人不做的江阴也做,完成了企业发展的原始积累。90年代初,实施外向带动,实现了运用现代科学和现代管理全面改造企业的目的,乡镇企业脱胎换骨、重振雄风。90年代末,着眼于规模效益和资本经营,提出了企业强、产业强、竞争能力强,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期间五年组建乡镇企业集团68家,其中国家级集团27家。进入21世纪,江阴提出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资本经营、外向带动“三合一”举措,使企业从更高层面上提高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三抓重点突破。多年来,江阴市委、市政府对重点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都是主动协调、主动服务,一项一项抓突破,一个一个抓落实,使企业多产出,多见效。对促进发展的重大举措,如对外开放、资本经营、园区建设、沿江开发、科技创新,都是一项一项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组织重点突破,为企业发展拓宽了渠道和空间。

3. 以开明的心态来服务企业。江阴市委、市政府始终确立“企业好则江阴好、企业强则江阴强、企业兴则江阴兴”的理念,把服务企业作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好。一是实施“全过程”服务,与企业一起跑。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与企业一起跑项目、跑资金、跑资源、跑市场,使乡镇企业在国有集体企业的挤压夹缝中顽强生存下来。二是实施“一站式”服务,让企业放心跑。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政企分开,江阴以观念的转变带动职能的转变,政府尽量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干预,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都支持、都鼓励。同时倡导 “企业至上、服务至上”“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理念,使江阴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专门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80%的审批项目全部集中在一起,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形成一条龙、一站式、一单制的审批服务超市。三是实施“分类别”服务,促企业竞相跑。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市领导、相关部门与企业挂钩制度,实施分类指导,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服务,对优势成长型企业实施精准服务,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出现了大企业集团领跑、优势成长型企业紧跟、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局面。

(三)始终坚持勇立潮头引领扶持企业上市,为“江阴板块”的异军突起提供了最有效的成长助力

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政府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激励政策是“江阴板块”形成的诸多要素重要一环。江阴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抓上市就是抓发展、抓上市就是抓投入、抓上市就是抓转型”的发展理念,制定各类鼓励政策,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培育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发展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企业上市发展环境。其主要体现在:

1. 政府引导理念超前。江阴市委、市政府认为,企业是上市的“主体”,而“政府”是启动和推动企业上市的“关键”。“江阴板块”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江阴市政府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眼光,能想企业家所没想到的,做一般地方所做不到的。江阴市委、市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正视传统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局限性,在1995年提出了资产重组、资本经营的发展思路,鼓励引导企业走改制上市的道路。1997年后,随着“兴澄股份”的成功上市,江阴市明确提出企业集团发展“五个一”的发展战略,其重点在于通过资本市场做强一批大企业集团。2003年,适应企业上市工作的新要求,江阴市提出“三个一起上”,即企业上市从原来的工业企业为主转变为工业、农业、服务业企业一起上;从以大集团为主转变为大中型企业一起上;从以境内上市为主转变为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一起上。以企业上市作为发展战略,引领更多的企业实施上市战略。2008年开始,江阴市委、市政府敏锐提出“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转型大赢家”的发展路径,突出量质并进,在做优上市公司的同时,把扶持企业上市的重点转向科技型成长型的创新企业。2013年,“新三板”市场还在布局谋划中,江阴市就组织后备企业展开业务培训、对接中介机构、出台激励政策,让许多企业成功搭上了“新三板”的早班车。2016年,洞察国家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启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改革创业板等重大机遇,江阴市提出全力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提升工作目标,优化涉企服务,加大要素倾斜,江阴又迎来了一年内7家企业境内外上市的“井喷式”行情。

2. 政府服务集成高效。从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90年代中叶的抓住市场机遇,致力资本经营,江阴企业以一种夺人眼球的方式,一个个迅速拔地而起。然而,企业上市前,大部分企业要经历改制、改组、改造等过程,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资产的评估、确认,债权债务的重组、剥离,人员的分离就业,各类保险的确认落实,以及权证过户、土地处置、工商登记等等事项。针对这些工作,早在1996年,江阴市就成立了以体改办、银行、财政局、计委、政府办等13个部门组成的企业股份改制上市指导小组,不仅为企业上市提供个性化、一条龙服务,同时自身加强对国家各项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指导有潜力企业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发挥“智囊”“高参”作用。在资产评估确认、股权转让、土地处置等方面向上积极争取与沟通,提供高效服务。

此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江阴不断深化企业上市政府服务。2003年,江阴市在原有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上市办”(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将企业上市工作列为政府日常工作,每年对镇街园区下达任务、督查考核,系统推进全市企业上市工作。在上市办统一协调下,相关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和联合办公制度,在坚持依法办事的前提下,按照“是程序上的缺陷就补,是方法上的过错就改,没有现成办法就创造新的办法加以解决”的原则,大力推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色服务,切实帮助企业即时解决在上市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2015年,为系统推进金融服务与上市工作,江阴市将原“上市办”管理职能整体移交至市金融办,全方位助力江阴金融环境的改善。金融办接管上市工作以后,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多层次资本经营架构。比如,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对接,为江阴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开辟绿色通道,对申报材料加速审批;与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合作,成立“江阴运营中心”,为企业挂牌区域性、全国性股权交易市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为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号脉”“献策”,指导企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本经营规划,以“企”盯“板”,目标指向多层次资本市场。

3. 政策服务务实创新。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战略特别是股票上市,是以稀释股权和支付一定上市成本为代价的,这或多或少会影响一部分企业上市的积极性。对此,江阴市委、市政府坚持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鼓励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先后下发了《企业上市工作暂行意见》(澄政发〔2007〕2号)、《关于推进全市资本运作工作的意见》(澄政发〔2009〕42号)、《关于加快全市私募股权融资和投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澄政发〔2009〕43号)、《关于创新资本经营推动企业上市的实施意见》(澄委发〔2012〕22号)、《关于鼓励和支持企业“新三板”挂牌的若干意见》(澄政发〔2013〕104号)、《关于加快产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澄委发〔2016〕13号)、《关于全力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的若干政策意见》(澄委发〔2017〕9号)等政策文件。

梳理这些政策,可以发现,江阴市委、市政府在各阶段的政策服务中注重因时而变、因势利导。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刚刚启动企业上市工作时,政策服务主要侧重于税费优惠。比如,对拟上市企业在改制(含新设立)过程中因资产过户需交纳营业税、契税及其他税费的,涉及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为股本需交纳个人所得税的,实行一定比例“先征后返”,改制涉及手续费的按减半再减半的标准收取等。21世纪初,为强化后备企业培育,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所得税以上年应征数为基数,实行一定比例“先征后返”。2004年前后,为鼓励境外上市工作,对境外上市企业按上市当年实交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额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或奖励。2012年,为掀起新一轮上市热潮,对上市后备企业在规范重组中涉及办理房产证、土地证、产权登记、产权交易、土地房屋测绘等各项地方性规费,按收费标准下限的25%收取,并增加了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分阶段奖励、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兼并重组等相关政策。2013年,为抢抓“新三板”发展机遇,对实质性开展“新三板”挂牌申报的企业,在改制、报审、挂牌等环节均给予一定的补助。2016年后,为全力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江阴市研究出台了系统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产业强市30条”“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29条”等政策意见,进一步加大了上市挂牌工作推进力度。

持续优化的政策服务,极大地调动了企业上市的积极性,在江阴企业界形成了想上市、敢上市、能上市的发展氛围,推动了江阴每年、每几年就有几家新公司上市,而“江阴板块”每一次的“添丁加口”,都在本地企业家群体中强化了正向的“样板效应”,激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相互较劲、加速发力”,形成了企业竞相发展、竞相上市的“葡萄串”效应。

(四)始终坚持坚韧不拔大力弘扬“江阴精神”,为“江阴板块”的率先领跑提供了最深广的精神动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种文化。喝长江“翻筋斗水”长大的江阴人有着通江达海的气魄和活力,敢于“拼死吃河豚”的江阴人又有着勇毅果敢的民风。从太伯化育之乡、春申旧封到徐霞客故里、刘氏三兄弟故居,从驻节近三百年的江苏学政衙署到“抗清八十一天”的忠义之邦,在南北文化交融和海陆文化的碰撞中,江阴人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绚丽多姿的城市精神。20世纪90年代初,江阴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工作时,总结提炼江阴数千年文明史的厚重积淀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结,提出了“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创建精神,后经讨论、提炼和宣传,确立为江阴的城市精神正式公告。“江阴精神”源于群众、来自实践,是江阴的发展之根、力量之源,是江阴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多年来,“江阴精神”在实践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促进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共同价值追求。

城市精神历来是具体的、鲜活的。剖析“江阴板块”的形成之谜,可以强烈感受到,在一个个上市公司、规模企业的背后,闪现着一个个优秀企业家的身影。正是他们始终坚定创新业、创大业、创伟业的目标追求,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敢打敢拼、善闯善赢,不仅以领先同行的经营业绩、名列前茅的雄厚实力、跨越赶超的发展韧劲,为江阴的经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更以“四千四万”的创业精神、勇争一流的目标追求、敢拼善赢的智慧勇气,为江阴这座城市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江阴精神”作出了生动注解。

1.江阴企业家是改革开放最果敢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之初,江阴企业家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走出江阴勇闯市场,以燎原之势加速发展,推动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构筑了庞大的产业版图。比如,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和新书记吴协恩,坚守“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的朴素信念,抱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发展信条,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带领华西村人民走出了一条以农业当家、工业发家、三产兴家的特色发展之路,把华西从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新长江集团创始人李良宝坚守“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信念,凭借快人一步的眼光、敢为人先的气魄,带领村民把长江村村办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世界最大的村级港口、世界最大的绿色环保拆船基地、世界最大的蒽醌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钢管交易中心和配送中心的企业集团,使村民过上了“家家有别墅、人人有股份、户户有存款、个个有金银”的幸福生活。三房巷集团的创始人卞兴才,积极抢抓改革开放的机遇,依靠“思想不停止、办事靠大家”的合作精神,凭借四个“铁墩头”,把被人称为“叫花子讨饭卢墩上”的三房巷村,发展成为一家以轻纺、化工为主业的国际化现代化企业集团,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别墅成片、村企联动、工商相连、车流穿梭、市场繁华的“村庄里的都市”。

2.江阴企业家是创业创新最智慧的开拓者。江阴经济就是创业经济、创新经济,创业之初,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创业之后,矢志创新、聚力创新,这才有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比如,阳光集团创始人陈丽芬抱着“敢与强手抗衡,敢与困难拼搏,敢向命运挑战”的创业激情,坚守“立足高起点、利用高科技、发展高精尖、创出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凭借一次次重大“产品革命”,数次在纺织行业刮起了“面料旋风”,迅速实现了从“粗纺起家、精纺发家、服装当家”的转型发展之路。澄星集团董事长李兴一直信奉“市场无限小,市场又无限大,关键看你去不去找,会不会找”的发展观,坚持“把企业捆绑在跨国公司列车上遨游世界”的经营理念,排除万难搞研发、千方百计拓市场,终于把一个村办小作坊企业,发展成为国内磷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并一举改变了国际磷化工业发展格局。双良集团原董事长缪双大,退伍后不甘平庸白手起家办企业,以过人的胆识制定了“失败不责难,成功给重奖;科研经费优先于生产流动资金,需要多少给多少;内部科研项目招标制;奖金与成功产品的销售利润挂钩”的“四大科技政策”,千方百计招引人才,攻坚克难产品创新,一举在国外品牌垄断的中央空调市场上,使我国自主创新的“民族品牌”后来居上、实现赶超。

3. 阴企业家是市场竞争最靠前的引领者。敢闯敢试的创新基因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江阴这座城市,融入到江阴企业家的血脉之中。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江阴企业家练就了超强本领,从东南亚金融风波,到国际金融危机,不畏难、不言难,不抱怨、不懈怠,不放弃、不言败,每每都能挺过,屡屡逆势跨越,总能找到新空间,总能引领新潮流。比如,“像古今俊杰一样干一番大事业”的海澜集团原董事长周建平,以“平庸者跟着市场追,精明者盯着市场钻,高明者引领市场跑”的开阔眼界,坚持“宽度一厘米、深度一公里”的经营理念,坚定走“外转造型、内转基因”的发展战略,积极整合产业链、市场链、价值链,探索创新品牌连锁商业模式,终成“衣天下”的梦想——“海澜”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第一品牌。新潮集团董事长王新潮始终坚守他出任厂长时“确保企业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确保员工的收入逐年提高”的承诺,坚持“以快新制胜,以专精制胜,以强大制胜”的发展战略,硬生生引领一个濒临倒闭的晶体管小厂,爬坡过坎,化危为机,一跃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的半导体封测企业。华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士勇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人生追求,坚持“创新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理念,不断“优化转型创新业、经营资本求突破、精益管理升效率、科学发展上水平”,把一家村办焊接厂,打造成为国内金属再生资源加工设备领域行业的领先企业。

4. 江阴企业家是“江阴精神”最直接的践行者。“江阴精神”体现在每一个江阴人身上,但在江阴企业家身上展现得最彻底、最充分、最淋漓尽致。多年来,尽管危机和困难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江阴的企业,但正因为有了一大批敢闯敢试、敢拼善赢的企业家群体,始终秉持“四千四万”精神,始终坚定“实业报国”之志,一心一意做强主业,做优特色,做精产品,在专注实体经济、坚守工匠精神中,才实现了企业做强做大、行稳致远。俞亚鹏在1997年任兴澄特钢总经理后,秉承“以创新迎接挑战、走精品特色之路”的经营理念,力推企业完成“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的“三步走”战略,短短十年,企业从县办集体小钢厂一跃成为全国特钢行业排头兵。法尔胜集团创始人周建松,始终抱定“为明天而工作”的人生信条,坚持“以人为本、科技立厂、以质取胜、管理求实”的管理理念,带领干部职工经过“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的深刻转型,把一家生产手摇麻绳的小厂打造成为全国金属制品的排头兵。坚信“只要大海不干,造船业就有前景和希望”的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元林,在“造世界最好的船舶、做世界最好的船厂”的远大目标引领下,坚持不懈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加速产品更新,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多年来,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面对市场竞争的大博弈,一代代有理想、有办法、有定力、有情怀的江阴企业家们,不畏难,不言难,不抱怨,不懈怠,不放弃,不言败,用他们用实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为江阴这座城市赢得了无数荣光。

 

结 语

  

  时光匆匆,“江阴板块”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

  雄关漫道,“江阴板块”正在开启下一个20年的新篇。

  今天,站在江阴首只股票上市20年的时点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过去的20年间,以“江阴板块”的强势崛起为标志,江阴市已经初步构建起“中国制造最强县”的发展态势,生动呈现出“县域经济排头兵”的实力魅力。

面对即将开启的下一个20年,“江阴板块”信心满满、蓄势待发。聚焦“十三五”,江阴正牢牢咬定产业强市、实体兴市的总目标,坚韧不拔、大力弘扬江阴精神,坚定不移做强做大实体经济,努力构建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比翼齐飞的良好格局,全力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我们相信,凭借江阴人爱拼敢赢的闯劲、刚柔并济的巧劲、初心不改的韧劲和政企同心的干劲,“江阴板块”一定会在资本市场上演绎新的传奇,江阴一定会在中国县域经济版图上更加熠熠生辉!

(本调研报告由江阴市委政策研究室、江阴市委党校联合课题组编写,执笔:秦泗阳,统稿:郭诚)

 

 

经济观察

 

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

胡鞍钢

 

 

2030年之后中国经济将进入长期稳定增长阶段进入21世纪,前十五年(2000-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一是GDP年均增速达到9.65%,占世界GDP(PPP,2011年国际美元)总量比重从7.43%上升至17.26%,提高了9.8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并于2014年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到2016年中国已经提前四年实现了“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二是人均GDP年均增速高达9.05%,人均GDP(PPP,2011年国际美元)从3701美元上升至13572美元,相对美国的人均GDP从8.05%上升至25.75%,提高了17.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18个百分点,显示了中美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趋同。预计2017年中国提前三年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未来十五年,中国仍处在经济起飞过程中,但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以主要依靠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从工业主导到服务业主导。2030年之后将进入长期稳定增长阶段,直到2050年。

预计2015-2030年期间,可按高方案和低方案预测,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在1.30%—1.5%之间。实际结果不仅会超过中方案,还有可能超过高方案,这取决于未来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增速。这里以中方案为基准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5%—7.0%,GDP总量将达到95.5万亿元(2015年人民币),按购买力平价法(PPP,2011年国际美元),中国GDP从18.6万亿美元上升至25.4万亿美元,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从2015年的17.3%上升至19.9%,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水平从2015年的1.099倍上升至1.36倍。

从2020年到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5.3%—6.0%之间。尽管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但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加强大了,到2030年,GDP总量达到160万亿元(2015年人民币)。到2030年中国GDP将达到40万亿美元以上,占世界比重也将提高至24.3%,相当于美国比重( 13.5%)的1.80倍。

中国人均GDP持续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阶段。到2020年,按购买力平价法(PPP,2011年国际美元),中国人均GDP从2015年的1.36万美元上升到1.83万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32%;到2030年,将接近3万美元,是2015年的2.2倍,人均GDP增长率为5.4%,仍具有追赶美国的后发优势,到2030年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45%。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趋势:用大约50年的时间,从极低收入(1978)到低收入(1990)、再到下中等收入(2000)、进入上中等收入(2010),进而到高收入(2020-2025),相当于发达国家用100年到200年走过的现代化过程。

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经济体,具有许多重要的基础性条件。一是中国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国内储蓄率、国内投资率,资金供给更加充裕;二是中国仍然能够保持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人力资本更加丰富,劳动力人均物质资本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创新积累更加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四是中国能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对各类外部冲击具有较强的韧性和灵活的适应性,减小了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吸引私人长期投资,刺激居民消费。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以往的三十多年的高增长,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也成为世界发展的最大发动机。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传统比较优势不断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更加趋紧,各类风险特别是来自国际风险不断加大。总的判断,今后十五年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的挑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地迈向共同富裕的高收人社会。

 

203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入21世纪,中国加速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制造业国、制成品出口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国,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基本工业化核心目标和主要指标。中国已经出现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基本特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也达到高峰,进而呈现下降趋势。

从中国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从过度工业化到适度工业化,从滞后服务业化到适应服务业化,反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50%,而工业增加值比重降至34.3%,农业比重也降至8.8%。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指标,这一比重的提高正在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的趋势,也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时代,同时这反映社会和人们对服务产品的消费已经开始超过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适应了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15年已降至30.6%,即将进入更富裕型消费结构。

到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8.8%下降至7.5%;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至36.5%,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5年34.3%下降至29.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至56.0%,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比重基本相当。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不是去工业化或放弃工业化,而是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根据《中国制造2025》,推动我国制造业与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向质量增长、中高端增长、国内外制造为主增长转变。

到203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至4.9%: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至32.6%,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至23.5%;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62.5%。到2030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高于高收入国家,约高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高收入国家,约高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仍然低于高收入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左右。

今后中国将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国际竞争力,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经济将成为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目前我国知识密集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已占1/4,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提高至30%,到2030年将达到35%,与欧盟、日本大体相当,与美国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也标志着中国由物质要素(资源、劳动力、资本)投人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知识要素、创新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体。此外,旅游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事业与培训产业等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并成为我国重要的四大支柱产业。

 

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首先,农业就业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就业总人数也比2000年减少了14124万人;其次,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在2012年达到高峰,为30.3%,同年就业人数也达到高峰,为23241万人,随后两个指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再次,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27.5%提高至2015年的42.2%。中国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农业比重为主(2000年为50%)到服务业比重为主(2015年为42.4%)。中国已经进入服务业主导时代,服务业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就业产业,还是最大的新增就业产业。

今后十五年,受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中国就业总人数规模略有增长,但农业和农村就业人数持续下降、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人数持续上升,就业结构显著变动,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结构效应。到2020年,第一产业占总就业比重将下降至22.2%,第二产业占总就业比重达到27.8%左右,第三产业占总就业比重将提升至50%。

到2030年,服务业仍是最大的新增就业产业。第一产业占总就业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至13.0%,但仍然低于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减少到27.0%,基本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大大高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快速增加,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达到60.0%,累计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17个百分点。

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国际视角看,本质上就是不断缩小与世界前沿水平(如美国)的相对差距。随着人均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就业人数持续大幅度减少,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水平,共同促进中国劳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加速缩小。2000-2015年期间,中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9.0%,相当于同期美国增速(1.3%)的6.9倍,按PPP法(2011年国际美元)计算,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从13.9倍缩小至4.65倍。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8.7万元/人提高到12万元/人以上,“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6.6%以上。

2015-2030年期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6.3%,明显低于2000-2015年期间的9.0%。总体上看,中国劳动生产率还是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仍然有追赶的空间,不过,趋同速度相对减缓。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按购买力评价方法,将从2015年的4.65倍缩小至2.25倍,年平均趋同率为4.72%,也明显低于2000-2015年期间的7.04%。

 

到2030年中国将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社会

 

2016年中国提前四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2017年中国提前三年可以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可以认为,到2020年中国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胜利在握。

为此我们需要前瞻性地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路径。笔者对这一趋势的初步结论是: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主要依靠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从工业主导到服务业主导,就业结构从农业和农村就业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并实现全国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持续上升,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阶段。2030年之后将进入长期稳定增长阶段,直到2050年。

 

总之,到2030年,在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过程,不仅是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甚至超越先行者,创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最重要的是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花十年时间,到2030年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简称共富社会),成为中国走向20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中间站”。

(转自《人民论坛》2017年第5期)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势能日趋充沛

王仁贵

 

在中国经济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情况下,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却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这样的动作,反映出它对中国发展态势缺乏洞察力,对中国政府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缺乏客观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唱衰论”和穆迪声应气求再次上演“双簧”,将近期中国经济改变过去相对疲弱的增长态势走向更为强劲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势头,描述为“难以保持”、“将被改变”等等。这些对中国经济的短浅判断,和历次“唱衰论”一样,除了博取市场注意力外,改变不了中国经济运行的真实态势。

要做出对中国经济客观负责的市场判断,都应首先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基础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既不应高估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更不应低估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定意志与适度扩大总需求的雄厚实力。无论从内在发展动力,还是从外部发展环境观察,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都不会因为一时的“评级唱空”或“舆论唱衰”而改变。

今年1~5月份以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都对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显著积极态势,给予了充分认可和积极评价。

一是增长质量提升。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其中的亮点,经济增长成果更好让人民共享。

前4个月,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比上年同期多增22万人。无论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是大城市调查失业率都呈下降势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0%,快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也高于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除业界常说的增速回升、就业稳、物价稳和国际收支改善总体良好的经济格局外,这两组数据表明,民生保障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在提升,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不断提高。

二是可持续发展基础稳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升、实体经济趋好和“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三大基石。

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韧性与潜力的集中体现,消费与经济增长互为支撑。只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就能保证较为充分的就业和收入的提升,消费就不大可能出现大幅波动。消费的稳定,又反过来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基础。前4个月消费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随着消费的升级,中国的内需空间还将进一步拓展。

市场供求关系的继续改善,带动了企业经营状况和预期持续好转。1~4月份,工业价格同比上涨的行业面在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在一季度同比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仍旧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而“三去一降一补”的深入推进,使得去年以来化解过剩产能等成果得以巩固,总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趋于稳定的同时,企业杠杆率开始下降。

三是发展后劲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和各领域创新集中爆发,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不断积聚壮大,有利于掌握未来产业布局的主动权,进而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投资在1~4月分别同比增长22.60%和12.1%,均快于全部投资平均增速,为先进产能注入新动力。中国创新领导者的姿态令全球瞩目。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国产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问世、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取得表明,创新发展的新态势,正在引领中国经济脱胎换骨。

发展的外部环境上,外需回稳向好的态势,以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落实,都将成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力支撑。

1~4月份全国进口、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0.3%、14.7%,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将为外贸回稳向好创造有利条件。4月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0.7,环比回升0.5,预示下阶段外贸将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尤其要看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跃升,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当然,中国经济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克服的困难。比如,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转型升级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再比如,工业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等部分经济数据短期出现一定波动,民间投资力量有待进一步释放等,这都表明经济平稳增长基础需要继续夯实。

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下正常的起伏,是在合理区间的波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整个“十三五”发展的主线。面对问题和挑战,中国推进这一改革的决心不会变。迈过这一道坎,能量充沛的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增长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转自《瞭望》新闻周刊2017年第23期)

 

 

社会经纬

新经济倒逼治理创新

宫 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达13.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机器人等新产业、共享单车等新业态促进相关工业产出持续大幅增长。

“变革速度前所未有,涉及面广而深,跨界融合广泛深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与组织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阮萌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诸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折射出中国新经济持续迸发出的蓬勃活力。

近年来,我国新经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全面创新为引领和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根本保障,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等为主要内容。“可以说,新经济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一种经济结构与经济形态。通过大力发展新经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机遇在相关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正因为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意义重大,对政府监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直言,当前发展新经济的制度供给创新不足,而监管模式也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受访专家们看来,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根植于国情,又要跳脱出传统思维束缚,以包容性心态,在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为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提供合理约束和有力支撑。

 

新业态孕育新动能

 

移动互联网研究机构iMedia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显示,2016年共享单车市场规模为12.3亿元,预计到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将达102.8亿元,增长率为735.8%。2017年共享单车行业用户规模会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将从2016年的0.28亿人增长至2.09亿人。

“大家在生产生活当中能感受到共享单车、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一些新的服务方兴未艾,极大地活跃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日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邢志宏如此讲道。

“我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技术扩散效果比较明显,新经济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吕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共享单车等细分领域正是以市场力量推动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两种典型新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政府重点支持的,如高铁、风电、太阳能等高端制造:另一种是政府推动和市场选择相结合的,如政府提供平台,市场风险投资跟上,两者协力支撑的创新创业。

在专家们看来,尽管发展模式各有差异,但新经济内部要素正在快速发生化学反应,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层出不穷,带动了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了经济发展。

“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降低了实体经济成本,包括降低了消费者消费成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吕薇讲道。以网上消费为例,今年前4个月,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的零售额同比增长32%,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5.9%,网上服务零售额增长55.9%,目前网上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经达到12.9%。事实上,网络消费已经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所占份额也在持续扩张,带动消费潜能不断释放。

同时,2016年中国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跨境电子商务的零售进口额达306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达9440亿元人民币。国际邮政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商家已经在全球跨境电商卖家中占到26%以上。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发展新经济、培养新动能。”在吕薇看来,新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并在不断壮大。

在专家们看来,新经济、新业态创造了新的市场增量,同时为传统业态注入活力。尤其是着眼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新经济在推动动能转换、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传统监管体制难以适应

 

“但是,新经济发展也受到了旧体制机制的制约,新旧经济形态冲突加剧。面对新经济,传统机制还需进一步开放包容。”在阮萌看来,尽管新经济发展迅猛,但并非一马平川,监管体制创新的紧迫性正日益凸显。

例如,具有多品种、小批次、频繁交易等特点的跨境电商对传统外贸监管体系形成很大挑战:而缺乏相应监管制度、一度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也遭遇发展瓶颈:生命健康新技术发展迅速,但相关标准和规范缺失,行业乱象频发……

“这几年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新经济发展迅猛,在推进监管改革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总体而言,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张占斌看来,传统管理体制需要更加有效适应新经济发展,政府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需要不断转变完善。

一方面,政府监管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政府行政审批项目清单、收费清单、责任清单等都有很多差异,相关审批流程、监管应逐步建立形成较完善的标准体系,统筹协调监管方式,以便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政府整体综合统筹协调任务任重道远。在张占斌看来,多头审批、多头监管等问题还存在,权力分割、部门分割下导致有些监管举措没有形成合力,政府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他认为,随着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的出现,监管部门对一些新问题、新需求,如果回应不及时,或者反应过度,将会增加出错的可能性。

新旧经济利益冲突、制度缺失、监管手段滞后及部门管理碎片化、有限资源分散化……阮萌认为,这些显然不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也不利于新经济发展与成长,更不利于中国经济动能转换。

 

新思维看待新事物

 

“发展新经济需要创新治理方式,需要新的治理思维。要鼓励创新,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先准人后规范,传统的管理办法要主动去适应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吕薇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新经济有自身特点,对待新经济要尊重规律,实现治理思维和方式的转变。

在专家们看来,时移世易,不仅仅是新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环境的外在条件也已不同以往,因此政府监管,宜立足于新经济健康发展,在审慎监管下加强制度创新,完善相关监管体制,实现政府监管能力的转型升级。

其一,贯彻实施“大道至简、弹性监管”的原则。“政府监管要有一定的温度,一时看不明白的,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张占斌告诉《嘹望》新闻周刊记者,可以带着积极的、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一些新事物、新技术,把广阔的空间留给各类市场主体去探索。

同时,弹性监管也要求有一个底线监管,即在现有认识水平基础上,制定一个最低底线,对有些看得准的、出了问题的,比较严重容易出问题的,政府监管要果断出手,不能让风险蔓延。

其二,政府要更多着眼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使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技术路线的企业能够公平竞争,公平获得创新要素。

“市场监管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政府已经提出来要简政放权,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目的就是要提高效率,降低制度性成本。”在吕薇看来,下一步还要继续放开市场准人,更多发挥标准的作用。比如环境、安全、质量等作为市场准人的标准,而不是行政规定:另一方面,要适应技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科学制定和动态调整标准,制定标准主体要多元化。

其三,创新监管技术手段,打破各类信息孤岛,构建起一套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尽快争取全面实行政务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化,特别是涉及到企业和群众日常办理的事务,应尽可能全部网上进行,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另一方面,逐步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化流程管理,做到数据精准管理。同时,要建设国家层面的数据平台、信用平台、消费者保护平台等,通过平台化治理来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和服务全社会的能力,真正打破信息孤岛。

“此外,在新经济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建立先行示范区,在一定区域内对新经济发展和监管制度进行试验,取得成绩以后再推广。”在阮萌看来,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中使用的这一有效办法,同样也可以用来为新经济发展服务。

(转自《嘹望》新闻周刊2017年第24期)

 

 

力戒形式主义,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现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坦率地讲,存在许多缺憾,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相对不够宽泛、不公开的事项不够具体、相关问责机制不够健全、条例落实力度不够被束之高阁问题严重等,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法治政府同时也是阳光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信息公开要让百姓看得懂

 

据悉,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身处大数据时代,让信息“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无论是从构建“阳光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还是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来看,政府信息公开都是当然之举。推动各级政府公开信息,既能够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又能够盘活数据资源.促进民众参与公共决策,提升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它的影响不仅在科学技术层面,更辐射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国家治理角度看,它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信息传播路径,客观上打破了有史以来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建设更加现代高效廉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也是我们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内在原因。

然而,政府信息公开绝不是简单地信息发布,而应充分考虑发布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和良性互动。现代社会中,行政组织功能复杂多样,马克思·韦伯所谓的科层制、职能制、等级制的官僚体制,凸显了政府信息本身具有的较强专业性,而且权力越大、层级越高、范围越广的部门信息就越庞杂抽象。而作为发布客体的民众,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存在客观差异,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存在对历史信息、背景信息、细节信息掌握不足的情况。如果止于把工作报告往网上一挂,在发布会上照着稿子一念,这样的信息公开恐怕只是“叶公好龙”式的形式主义。

政府信息公开要让老百姓能看懂,除了要改进方式方法,还得警惕另一种刻意为之的情况,即在必须公开的督查压力之下,有些部门费尽心机编制烦琐复杂或大而化之的账目,妄图以一本“糊涂账”蒙混过关。对此,必须通过细化制度明确关键政务信息的公开目录、标准和形式等,彻底转变政府信息公开迟滞和不对称现象,唯其如此,才能让政府信息公开名副其实,让政府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信息公开要坚定服务宗旨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宗明义提出:政府信息公开就是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所以说,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经济社会活动就是信息公开工作的基本宗旨。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相关行政诉讼的实践当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发生了一些偏离宗旨或目标的情况,有的还成为引发群众与政府纠纷的因素。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一是法规存在不足之处催生新问题。二是行政机关公开信息普遍缺乏规范意识。三是政府信息公开存在“被工具化”的现象。

以上这些背离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服务性宗旨,有损政府公信力、浪费行政和司法资源。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此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征求意见稿做到了对症下药,对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同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部分申请人反复、大量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行为,征求意见稿规定行政机关可以相应采取“告知申请人不予重复处理”“延迟答复并告知申请人”的方式处理。还应强化行政机关公开信息的规范性,科学严肃地追究涉及信息公开诉讼案件的败诉责任,倒逼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并扎实做好新修改条例的实施与行政诉讼间的衔接工作。

总而言之,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必须要坚定信息公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不能继续成为引发纠纷的导火索,继续被工具化用来表达不正当诉求。

 

以四大转变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1. 从政府主导向公民主导、从供给导向往需求导向转变

当前,虽然信息公开有满足公众需求的倾向,但仍未彻底摆脱以政府为中心的建设模式。不少政府网站仍是以政务和党务公开为核心工作,群众关注、民意聚焦的内容公开有限或查找获取不便,难以显著提升公众对于政务服务的获得感:其深层次原因是政府信息网站的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方便政府使用,如何建立透明的形象工程,而不是更多地从便利公众或企业了解政府信息、获得政府服务的角度来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与民生诉求之间亟待建立更具实质性的对接。为此,应把政府主导的信息公开变成公民主导的信息公开、从供给导向的信息公开变成需求导向的信息公开,研究制定出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满足社会公众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切实需求的法律、法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开是基本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法律制度体系,将信息公开由政府的权利转变为政府的义务,赋予其法定性和强制性。

2. 从目录管理向清单管理模式转变

从条例的规定来看,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有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路径。但在现实中,前者提供的信息或者过于专业,让人看不懂,或者信息过于缺乏,让人看不够,导致信息的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对政府信息的需求;而后者近年来媒体报道越来越多,却在很大程度上犹如一道“玻璃门”,公众在参与信息公开的过程中面临申请难、答复难、救济难等困境。可见,政府信息公开要落实“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理念,其重要前提是必须解决好“不公开为例外”这一问题。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只要求公布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内容较为笼统,对具体信息项目、公开形式、公开时限等要求尚待细化。为此,政府信息公开应组织各单位科学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清单,明确公开特别是主动公开的相关职责,在限制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有效推行问责,切实形成对官员的内部约束与激励。同时,研究制定政府部门易操作、社会公众易识别的信息公开“负面清单”,在征地拆迁、教育医疗、“三公”开支等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明确列举不得公开的事项。除此之外,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必须及时详细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3. 从信息公开向数据开放转变

政府数据开放是指在确保国家安全条件下,政府向公众免费开放财政、资源、人口等公共数据信息,以增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和能力,进而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政府信息公开着重于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强调的是政府向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其目的是实现透明政府,促进依法行政。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则更关注于保障公众的“使用权”,强调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主动向社会公众开放数据,强调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再利用。为此,我国政府要加快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使得政府数据能够高效整合和开放共享: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并明确政府数据开放的标准、边界、原则、范围及使用权限等;推进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数据意识,加强数据开放的管理和维护。

4. 从信息孤岛向互联开放共享转变

目前,我国大部分政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从部门发展起来的.主要的部门都有自己的专网,甚至同一个部委下不同司局还有不同的数据信息系统,建设以本部门业务需求为导向,对与其他部门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协同考虑不足,导致政务数据资源配置“纵强横弱”现象明显,使得需要进行系统集成或数据共享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孤立,导致数据信息无法共享交流,信息“部门私有”和重复建设、重复采集的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根据规划,2018年以前,我国将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门户,推进政府和公共部门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实现面向社会的政府数据资源一站式开放服务。需要强调的是,互联互通不仅是指资源放到同一平台要达到“可查”,还要求有关联的数据内容和数据结构必须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以便实现能实时更新的“可转”。为此,要加快推进数据采集、政府数据开放、指标口径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标准规范体系,为数据信息的互联开放共享提供技术保障。

(转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17年第121期)

 

 

实践探索

 

“真学、能讲、会干”练就委员履职真本事

曹 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强调的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进一步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履职尽责,强调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做到“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就要从提升政协委员的整体素质抓起,练就委员履职真本事,使委员真学、能讲、会干。

 

“懂政协”就是知道在政协“学什么、怎么学”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大都是各界、各领域的代表人士。委员们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和增长社会阅历来丰富自己的学识,通过渊博的学识又在创造价值,服务和回馈社会。

那么作为政协委员要学什么?我认为,首先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和地方党委的重要决策部署,做到政治上头脑清醒;其次,要学习政协工作常识,包括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所涉及的视察调研、提案的撰写等等相关的业务知识;第三是对相关专业的掌握,包括区情特点、法律法规,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各个领域的情况。只有综合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怎么学?简单的说就是怎么增强学习能力的问题,这是一个从学习到思考,从思考到实践,从实践到创新,从创新再进一步学习的一个反复过程。重点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开阔视野提升境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还要着力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在学习中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

 

“会协商”就是知道在政协“讲什么、怎么讲”

 

人民政协不是决策机关,政协的履职方式是协商而不是决策,是参政议政,而不是执政。政协是发扬民主的机构,具有“话语权”,主要靠“讲话”发挥作用,进了政协的门,就要讲政协的话,办政协的事。可以说,政协履行三大职能,开展协商民主,都离不开讲话,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因此,要用好话语权,说好政协话,努力做到“会协商”。

政协到底讲什么,哪些话能讲,哪些话不能讲?我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讲团结的话,不能讲错误话。人民政协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说出的话要讲大局、讲团结、讲民主,不能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唱反调,散布与中央不一致的观点,传播有损中央权威和形象的谣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改革发展加油鼓劲,绝不能不负责任地发表消极言论。二是要讲事实的话,不能讲违心话。政协的“发声”,不在于“说了算”,而在于“说得对”、“说得准”。尊重客观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议,是政协履职的基础。我们不能搞“和气至上”,要敢于说真话,敢于建诤言,敢于指出问题,尽职尽责地建言献策,不能让履职图形式、走过场。只有讲事实才能发出“好声音”,才能使我们的建议有份量、有价值。实事求是来源于多学习、多调研、多思考,熟悉政策、搞懂业务、摸透情况,把问题的症结找准,确保参政参到点子上、建言建到关键处。三是要讲发展的话,不能讲外行话。要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在履职过程中,要把握改革的大势,把握发展的脉搏,找准人民群众期盼、党政工作目标与发展要求的最佳结合点,发表党政所需、群众所盼的真知灼见。切忌不调研不调查、凭老观念老印象人云亦云,讲不切实际的大话、套话和外行话。四是要讲靠谱的话,不能讲雷人话。建言立论,是政协委员的基本功,也是委员传递正能量的方式。政协委员用“言”履职,对党委政府决策施政有影响力,对社会舆论和社会共识有感染力,在公众场合讲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着政协的形象,代表着委员的综合素质。政协履职发声,应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多地反映群众诉求,更好地表达界别意愿。前些年有的委员为了标新立异,经常讲一些雷人的话,提一些雷人的提案,网上还有政协委员的雷人语录,这都成为了群众的笑柄,为政协组织形象抹了黑。

如果说“讲什么”是一种方式,那么“怎么讲”就是一种艺术。讲不好没人听,讲不真没人信,讲不到点上,引不起共鸣,没人点赞。政协怎么讲才能引起相关方面的共鸣和相关单位的重视,能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地监督出问题,这就看政协委员的“智慧”。怎么能讲得到位,离不开“高、新、准”这三个字。“高”就是站位要高,视野决定高度,要善于观察大局、把握大局、思考大局,用独特的视角看待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才能有价值、有份量,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新”就是立意新,必须坚持开拓创新,用新思路、新观念武装自己,实现新的发展。“准”就是点题准,问题点得准、症结找得对、矛盾解决得及时,就会产生“心有灵犀”的效果。所以说,“善于讲话”是一种学问,学习是讲话的源泉,理论是讲话的基础,知识是讲话的材料,思考是讲话的灵感。会讲话才能让别人尊重,才能让别人听得懂、听得进,达到沟通思想、凝聚人心、做好政协工作的目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支队伍的素质、水平和能力。

 

“善议政”就是知道在政协“干什么、怎么干”

 

政协到底“干什么”,通过学习,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一”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二”就是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三”就是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四”就是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四个作用;“五”就是推进“党派、界别、委员、专委会、机关”五位一体的政协自身建设;“六”就是做好“例会、调研、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政协理论研究”等六项基本的经常性工作。这“一二三四五六”,既有老传统又有新创造,政协要干的事基本都囊括在其中。

怎么做到“善议政”,怎么做好政协工作,新一届政协怎么能更好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委员们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政协常委会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是善于发挥优势。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选择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协有条件去做的课题,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真知灼见,力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准,真正建科学之言,献务实之策。二是善于对接重点。在把握大局中找准坐标、在对接重点中积极作为、在务实履职中增强实效。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党政所思、群众所盼、政协所能出发,选好议题,为分类分项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着力加强委员调研的能力,结合协商会议、视察、提案、专题调研、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等方式,使委员们在参与中支持党政工作、在支持中服务党政工作、在服务中监督党政工作。三是善于履职为民。当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被党委、政府重视并采纳的时候,当为群众“鼓与呼”被付诸行动的时候,每个委员的心里都会有一种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政协必须把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政治协商的重点议题,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把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领域,使履行职能的过程变成听取民声、反映民意的过程,变成改进作风、发挥作用的过程,变成加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过程,真心实意地帮助困难群众反映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转自《中国政协》2017年第13期)

 

 

读书治学

 

把阅读作为信仰

王 涛

 

信仰是敬服和信奉的主观性情感,是人类独有的情怀。没有信仰,人类难以走到今天,更无法继续前进。

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没有敬畏就没有德性。信仰问题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信仰解决的是对心灵的约束。在这个意义上,无神论者伏尔泰才说,就算世界上没有神,我们也要造个神,用信仰来守住道德底线。

阅读是人类所有行为中最富有尊严和道德的行为,是人类追寻世界本源、反思生存意义、澄明不确定性、征服恐惧和无知的不二法门。阅读对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体的发育与发展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起对阅读的坚定信念,也就是对阅读的信仰。这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源泉。

 

阅读是一种超越

 

人性是由自身禀袭的动物性和人格性组合而成的,而人格性恰恰在于克服或者否定动物性的能力。换言之,只有人格性才能帮助人选择过道德的生活。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把对道德生活的选择视为不可剥夺的尊严,而且为了这种尊严,可以牺牲在动物的视角看来绝对不能放弃的一切。

人类所有区别于动物的理性、思考和情感,都源于阅读。原始人类从动物最终演进成智人,进而成为人,就在于他们能够阅读。

那时,他们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寂静的山峦,缓缓的溪流,蔚蓝的天空,狂奔的野兽,欢跳的小鹿。总之,他们把目之所及、身之所触、体之所感的一切都当作阅读的对象。孔子曾有遇水而观的习惯:“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洗洗乎不淈尽,似道。”孔子这里所描述的正是他阅读自然的心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可见,阅读自然,就是道法自然,是人类在进化进程中的起点。

人格的二重性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学习榜样,信仰就是给我们树立这样一个榜样。

一个人如果不相信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一定会对物质层面的东西着迷,这也是由人的二重性决定的。如若人只是依据自己的享受来评价生活,生活便会沉沦得一无所是;如若人只是随心所欲地生活,生活一定会还他个一无所有。阅读强化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书籍的世界中,物质层面的迷醉一直是被贬斥的。市场法则会使人充斥着欲望和算计,欲望和算计可以作为理性的一个变种,但一定不是理性的全部。欲望和算计如果缺乏道德的襄助,就会无滞碍地滑向无敬畏、无内省、无约束。如果说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救赎的话,这就是对灵魂的救赎,对可能磨灭的德性的救赎,从而激发我们趋向正常、正派、正义的生活方式的愿望,这是我们改善、改良、改变人生的新起点。

从实践理性的层面考察,即使在最好的人那里,也存在着趋恶的倾向。因此,人的动物性又时常逼迫着人与趋善的本性逆向而行。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社会的失德应当由人性中固有的弱点负责,它们之间相互借力,也相互助力。为了克服人身上的动物性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恶性,人必须实现超越。阅读是我们在超越这个艰难阶段可依赖的良伴。

简而言之,阅读的价值就是为了超越自己,更直白地讲,人类的阅读是为了超越自己的动物性而采取的主动行动。尼采说得好:“人是应该被超越的某种东西,你们为了超越自己干了些什么呢?”人类的发展史表明,人类从动物界进化而来后,始终伴随着对动物性的超越。一部文明史,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概括为对动物性超越的历史。

 

阅读是对理性的崇奉

 

我们大多数人都如康德所言,是事先被蕴含在理性中的圣洁性法则教导过的,但始终没有升华到探究这个圣洁性法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合理性在哪里。人之所以缺乏理性,恰恰是由于这样的探究太随意了。于是,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即将越轨的时候,就当然缺乏制止它的决心和毅力。我们需要通过阅读,通过反思,为自己洗心革面,否则,已经做过的功课都将无济于事。

对阅读的信仰就是对思想的信仰。阅读可以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思想的格局。正是由于阅读,才使人的感触从目之所及达到了思之能及,才让人可能超越时空的局限。不阅读,就是躺在书海之中,也只是一个用混浊的眼睛观察世界的人,而不是一个用清晰的思想来观察世界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与动物本能差别不大、相去不远的人。使人类的种种记忆得以保存的从来不是那些伟大人物,而是那些在我们身边默默无闻的书籍。你漠视它、糟践它,它宁静自若;你喜爱它、翻阅它,它一定会倾注全力关爱和帮助你,从来不会让你失望而归。

阅读对人类最大的启示在于,让我们知道了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对自己无知的认识。孔子早就告诫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轴心时代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与伦理的黄金定律价值同等。人生总伴随着知识的增长,但知识增长并不代表见识的增长,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觉悟的临界处,凭借此,我们才可以走得更远。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阅读史,人类是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阅读是对人类历史真实的旅行。每当我凝视着从殷墟中发掘出来的甲骨上那些刻凿的文字,突然觉得当年在这些兽骨上刻字或提供内容资料的人们,正穿着我并不熟悉,也可能永远无法再现的衣着,端坐在我的面前。他们或许在进行简单的思索,或许正在进行一番今人完全不能理解的深邃复杂的思考,这顿时让我对他们生出无限的敬意。有敬意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因为敬意来自对功利的摈弃,来自对动物性的远离,来自对内心的纯静观照。没有阅读,不可能有这样的体验。

阅读,如果仅仅是一些社会精英的生活状态,这个社会就仍然处于蒙昧阶段。道德对社会的统摄只能通过有最大公约的准则来实现,这是全民阅读之所以无比重要的原因所在。只有大多数国民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建立起对阅读的信仰,我们才能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

 

阅读是快乐的源泉

 

阅读带给人以愉悦,无论从什么角度讲,这都是我对阅读感到无限欣喜的原由之一。愉悦是人生最美丽的境遇和欢乐。叔本华讲过:“愉快且喜悦的人是幸福的,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只因其个性本身就是愉快而喜悦的。这类美好的个性可以弥补由于其他一切幸福的丧失所带来的缺憾。例如,若一人因年轻、英俊、富有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你想知道他是不是幸福只需看他是不是欢愉,如果他是欢愉的,则背直、背弯、年轻、年老、有钱、无钱,这些与他的幸福又有何关系?总之,他是幸福的。”中国古代一个公认的成才路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环节全部是由阅读连贯起来的,缺了阅读,要走好这样的人生之路几无可能。钱穆先生说得好:“‘培养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

阅读可以使我们习惯于独处,静思,换言之,阅读使我们能够在心智上成熟和独立,不再依赖别人的提携或点拨而快乐地活着。读—本好书,就是与有德有识的人亲切而又私密地交谈。阅读也是学习沉默之道。在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类的确需要更多的静默,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对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进行观照。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药愚”,可谓至理。阅读就是为了培养人对自己内心和灵魂的反省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悟能力,而所谓矜持、高贵,书卷气、儒雅感,都不过是副产品而已,而且是不经意、无法事前规划的副产品。

宽容是一种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培养或承续的理性之花,它资质良好,品性高雅,透彻、广阔、智慧。阅读还有助于宽容这种美好的德性的培育。与宽容相反的就是苛刻,苛刻是狭隘、愚昧,是冤冤相报而导致的两败俱伤。苛刻必然积聚仇恨,而仇恨是人生所有不幸的酵母,是许多人生不幸的始因。宽容是爱,苛刻是恨。恨以毁灭为目的,爱以滋养为追求。

阅读还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洗礼仪式,让孩子建立起对阅读的信仰至关重要。让孩子们相信,阅读可以改变他的人生。有此则足矣!

 

数字时代更需阅读

 

在数字时代,更需要坚定对阅读的信仰。技术从来不是单向进步的,数字阅读再次对此提出佐证。由于海量内容和快速搜索的出现,许多读者已经基本上是一个无记忆的动物了。各种大容量存储设备和检索功能器的使用,使我们的记忆功能退化。凭借那些不是通过阅读而获得的知识和记忆所进行的思考,始终是浅薄的。人不能将经过机器整合过的知识当作自己的知识,尽管我们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把这些知识组合得十分精妙,但这种精妙只能以机器能够达到的水平为基准。

从这个意义上看,身处数字时代的我们,思考能力反而有可能逐步退化。如果说现代医学在实现人类安乐死问题上是一种进步的话,这种科学的进步必然带来伦理上的退化。同理,我们在数字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人类自身某种功能的退化,这是不是也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自身功能的一种安乐死呢?

人类的思想大师们为什么只产生在轴心时代?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那是一个完全凭借阅读和记忆来学习和思考的时代,那是一个思维静如水,流动势如虹的时代。正是由于没有任何可借用的辅助手段,那些大思想家们才能将自己的思维潜能开发到极致。如果希望自己的阅读真正有效力,就向他们学习阅读吧!

阅读是我们的良师,是我们的益友。人们凡是能够想到的不足,阅读都能弥补;凡是能够憧憬的升华,阅读都能提供;凡是能够期待的欢乐,阅读都能奉上。这一切都静静地伫立在我们周遭随手可得的书籍中,只需要轻轻地翻动书页就能得到。然而,许多人却把这轻轻的翻动当作人生的不堪与重负,以致与更美好的人生擦肩而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转型、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湍流奔腾、沉静殊难的时代,为了在喧嚣中不迷失方向,只有建立对阅读的信仰!

(转自《新华文摘》2017年第13期)

 

 

委员随笔

 

把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熔铸到江阴精神中

周忠良

 

编者按:流金七月,骄阳似火。2017年7月12—16日,江阴市政协“走进革命摇篮,提升履职能力”第一期培训班,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集结学习,深化新一届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对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的深度理解,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凝聚弘扬江阴精神构筑更为坚实的基础,开辟政协发展新境界添油助力。现分批刊登培训心得。

 

在江阴市政协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走进革命摇篮,提升履职能力”培训班,为期一周的江西省委党校培训学习,期间在井冈山的现场教学,聆听革命先烈后代讲述革命先辈故事中,我的内心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感受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井冈山精神成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号角,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同样,在小小的江南土地上,有一种精神在呼唤我们,那就是我们的江阴精神,这两种精神穿越时空、遥相呼应,彼此注解、相互印证,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熔铸到江阴精神中,让我们江阴的发展之路走得更自信,走得更有深远意义。

要提升江阴人的敢攀登精神

 

井冈山与江阴虽相距千里,但两者血脉里都熔铸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井冈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伟大的井冈山人像井冈山的竹子,“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还有那种 “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 最后一个儿子,送到咱队伍上”革命牺牲精神,让小小的井冈山放射出巨大的能量,鲜血染红了山岗,火把照亮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天空。再看江阴,喝着长江水、在长江浪里翻跟斗的江阴人,自古就有宁折不弯,百折不挠的秉性,江阴有抗清八十一天的英雄斗争历史,有忠义街的美名,有“人心齐、民性刚”的写照,坚定的信念使得我们江阴人小地方有敢做大文章的浩气,华西村名扬天下,“江阴板块”书写资本市场新传奇。

 

要提升江阴人的创一流意识

 

1927年,毛泽东率领的部队经过大小十余次战,把革命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完成了事关革命大局由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移,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为选择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江阴人要继承发扬井冈山精神,敢于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勇于探索,我们不能满足于全国县级市的排名,不能陶醉于江阴上市公司的数量,江阴人要勇立潮头,牢固树立“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担当意识,勇于开展自我剖析。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江阴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阴的实体经济之长、自然区位之长、人文底蕴之长、干群素质之长会变得更强,江阴在创新、城建、生态、富民落实上会呈现新的景象。

 

要提升江阴人的人心齐作风

 

在井冈山,我们听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件睡衣穿了20多年的故事,了解到了“朱德的扁担”的革命来源,听到了红歌里唱着“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井冈山光辉的斗争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而在物质生活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来再次学习那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牺牲精神,每个江阴人都要大力弘扬革命传统,保持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形成积极向上的平和融洽的家风,要学习徐霞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求真精神,学习华西村党员干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担当精神,传承好“炎黄”张纪清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营造风清气正、服务为先的优良社会风气,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 、徐霞客中学办公室主任)

 

 

传承红色基因 绽放时代光芒

陈 健

 

井冈山,一块红色的土地,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五百多里。这是一座血染的山,战火烧过,马蹄踏过,杜鹃花岁岁飘落;从这里走出去的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好似一个个嘹亮的音符,奏响时代最强音,谱写着中华民族永恒不屈的战歌。这座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的圣山,因为“红色基因”而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永远的向往和神圣的殿堂。

激情燃烧的七月,我参加了市政协“走进革命摇篮,提升履职能力”培训班学习,跟随大家不远千里,从江苏到江西、从太湖到鄱阳湖、从长江到赣江、从黑土地到红土地,一起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大客车行进在火红的骄阳下,黝黑铮亮的柏油路面被炙烤得几乎要融化。透过车窗,远的、近的山峰绵延不断,山上、山下苍松翠竹绿得发黑、绿得深沉。对于革命圣地井冈山,我一直怀有向往之心,虔诚地期待着这次红色之旅。

到达后的几天时间里,通过参加专题讲座、现场参观、情景演出、体验互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我们先后参观了茨坪毛泽东旧居、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黄洋界哨口,瞻仰了井冈山烈士陵园、红军烈士墓,聆听了曾志、袁文才、王佐、江志华等革命志士的后辈们关于“井冈送子”、“井冈双雄”、“井冈百灵”故事的动情叙述,亲身感受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建立时的艰辛和不易,感受了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和厚重。根据培训班的精心组织安排,大家边看、边思、边体验,一路行程、一路感动。

离开前一天的傍晚时分,我又一次循着英雄足迹漫步山岗,依依不舍,浮想联翩。八角楼上,微弱的灯火中,诞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论;曲折的山路上,似乎还能听见红军战士挑粮的歌声;小井的红军医院、黄洋界的堡垒遗迹,仿佛能看到战友相互搀扶,身旁响彻硝烟弥漫的撕杀与枪炮声;大井的庭院、茅坪的故居,陈旧的屋舍饱经风霜,等待英雄归来;山上翠竹依稀记得那红米饭、南瓜汤的香味;战火中迸发的爱的火焰,把青春照亮,千回百转,成为佳话流传。也许正因为如此,眼前的一草一木,身旁的一山一水,更具浓情,更觉缠绵,更显美丽。

学习之旅是短暂的,而学习井冈山精神是永恒的。当我来到井冈山,踏上这片神圣的红土地,面对崇山峻岭、苍松翠柏和淳朴忠厚、勤劳善良的井冈山人,才深深感到如果只把这里当作旅游胜地,用耳闻目睹去观风赏景,已远远不够;唯有用心灵去认识、去感悟,感悟山的灵魂,感悟人的精神,感悟这块神奇土地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才真切体会“我们今天美好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辈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份量,才真正明白“铸造灵魂、锤炼意志”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先辈洒血打天下,后生继志建江山”。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与井冈山革命先辈作了一次精神交流和情感沟通,酣畅淋漓地吸纳了井冈山精神的营养和乳汁,我在震撼与启迪中也感悟到了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这就是:

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理想信念“高于天”。这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句口号。没有了理想信念,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艰苦斗争年代,革命的红旗不倒、革命的火种不灭,就在于对救国救民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和平建设年代,我们更应坚定理想信念,防止理想在和平繁荣的岁月中被冲淡和迷失,防止信念在安逸富足的生活中被磨蚀和消减,要让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宏伟的改革发展中焕发光彩。

对任何人员,都要坚持进取担当“重如山”。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经典作家,还是列宁开辟的“十月革命”道路,都没有中国革命道路的论述,而这样一条道路,在那些教条主义者眼里,简直就是离经叛道。然而,毛泽东同志和他身边那些真正的共产党人,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征途。这种勇于开拓、勇于担当、不怕失败、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更需我们大力提倡、广泛宣扬,在工作中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弘扬创新、宽容失败、推崇担当,从而不断地把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紧贴实际“贵为魂”。井冈山道路是把坚定的革命理想、勇于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和成果。没有这三者的结合,就产生不出井冈山的道路。而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用血与火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在斗争中、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道路、摸索出来的理论,又经过与实际相结合并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才是正确的道路、科学的理论,才能成为实践和行动的指南。所以,我们更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到实践中去,一切同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汇聚新时期推进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井冈先烈回眸笑,擎旗自有后来人。井冈山精神不但是革命夺取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源。这种精神必将代代相传,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凭着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井冈山精神,众志成城、战胜灾难、阔步向前、奔向胜利。

(作者系祝塘镇政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红土地上鱼水情深

张成奇

 

2017年7月,我参加了市政协“走进革命摇篮,提升履职能力”专题培训班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史,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沉甸甸的洗礼,对于“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其“依靠群众求胜利”——井冈山精神的法宝感触颇深。

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源自于井冈山斗争时期,虽然当时还未形成“群众路线”的名词,但边界党和红军将大量精力放在群众工作上面,在实践上早已开展。党和红军始终把广大的工农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与他们保持了最密切的联系,首创了一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从而形成了党的生命线。在这片红土地上,我深切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实践之路,体会到党与人民之间浓浓的鱼水情。

一、行动上谋求人民最根本的利益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对于湘赣边界的劳苦大众来说,他们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白要赢得最广大工农群众作为自己的同盟军,就一定要从根本上为他们谋取利益。于是,在开创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不久,党就提出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重要政策,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奠定了红色区域的坚实基础。经过土地革命,农民分到了土地,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他们从内心发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这一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最强音迅速在各地传开、喊响,表达了广大群众对党和红军的衷心拥戴。

二、思想上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局部执政的红色区域。井冈山的各级红色政权,一个突出的特征是确定了工农政权的性质,树立了由工农群众当家做主、管理政权的地位,具体体现在各级政权机关的成员以及一切服务于它的人,绝大多数来自工农阶层。边界党的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工农武装割据的胜利,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是顺应民意,赢得民心,争取到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政策上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

党和红军要把湘赣边界的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除了持之以恒地坚持为群众谋取最根本的利益外,还从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方面,切实保障和维护群众利益。例如,井冈山斗争时期制定和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实在具体地规定了红军与群众交往中的纪律要求,充分尊重了根据地群众的感受,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展示了朴素的群众观点,对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军民关系的改善,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作风上贯彻依靠群众战斗的方法

井冈山时期,环境恶劣,艰苦至极,广大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撑,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建立了血浓于水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人民群众则用赤诚之心相回报,豁出命来拥护共产党,支持红军、全力保护红色政权。党和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多次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例如,1928年7月的“永新困敌”,在广大群众的掩护下,红军利用一个团的兵力,将11个团的敌军围困在永新县城附近30里内达25天之久,创造了群众战争的奇观;同年8月30日的黄洋界保卫战,红军守山部队在地方武装和根据地群众的配合下,凭借黄洋界天险,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溃敌人四个团的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击破了湘赣两省敌军的第二次“会剿”。

党和红军的一切斗争的胜利,无不得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井冈山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最后一碗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在军装上,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便是人民群众拥戴党和红军的形象表述。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舟水关系,鱼儿离不开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依靠群众,得到群众的倾力支持,就能取得武装割据的胜利;反之,失去群众的支持,就会遭遇挫败。

红土地让我们时刻不忘曾经的峥嵘岁月,井冈翠竹让我们永远铭记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新时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中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工作,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辱使命,做全面深化改革的践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市信息化办公室规划管理科副科长)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