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天地 > 专题发言内容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
发布日期:2018-01-24 来源:

九三学社江阴市委员会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陈金虎书记在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中也强调,要“加快推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的对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让我们的综合实力更加雄厚,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企业竞争力更加强大”。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处于深度调整期,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江阴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如何把握变革趋势和时间窗口,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制高点,继续“扬实体经济之长”是我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九三学社江阴市委成立专题组,围绕“两化深度融合”主题,深入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我市两化融合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直以来,江阴深耕实业,但并不固守传统,不断探索两化融合的创新之路。2017年,《人民日报》曾以《江阴实业焕新百业更兴》和《江阴的产业强市之道》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江阴产业强市战略成效,并肯定了两化融合对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江阴的两化融合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起步早,步伐稳。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江阴早在1991年便提出了“四上一创”(企业上规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产品上档次、发展创后劲)的发展战略,拉开了全市大规模技改的序幕;1992年,阳光集团引进国外设备,开始推进生产过程信息化;1995年,法尔胜集团率先在钢绳制造企业实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被列入省第一批CIMS应用示范试点工程;1999年,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2008年,组建市信息化办公室,并出台了推进两化融合的相关文件;2009年,江阴成为省首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2010年,国家工信部软科学课题——“县域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转型提升研究”就以江阴推进两化融合为案例,把我市作为县域两化融合的典范;2011年,高新区被认定为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多年来,我市的两化融合稳步推进。截止2017年,全市有国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7家(广州南海4家,昆山6家,张家港3家),江苏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9家(昆山7家、张家港8家),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72家(张家港57家),无锡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1家,江阴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69家。各级别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在数量上均处于同类城市前列。

(二)政策好,服务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两化融合推进工作,2012年开始,相继制定了两个“两化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并出台了《江阴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文件。2016年,我市将产业强市战略确立为“十三五”发展的首要战略,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产业促进政策,涵盖了企业技术改造、信息产业、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两化融合相关内容。各镇街园区也对企业两化融合项目给予1%—10%的技改补贴。同时,政府还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资金,2011年至2017年,我市累计对上争取资金8296.8万元,其中物联网项目42个,4576.8万元;电子信息项目5个,950万元;两化融合项目29个,2770万元。

(三)龙头强,亮点多。我市的龙头企业在两化融合方面亮点纷呈,效益显著,形成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提质增效型。如兴澄特钢的全流程信息化,实现了企业内部纵向集成;海澜集团的智能高位仓库,使原先24小时的发货任务缩至8小时,实现了近5000家门店每周自动化配送货品2次;模塑集团的移动机器人,使人员生产力提高了2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了35%,不良品率降低了7%,运营成本降低了5%。二是技术创新型。如远景能源自主研发了超导风机技术及智慧风场管理系统,在行业内具有良好声誉;名鸿车顶和江阴鑫联金属自主研发的生产设备,不仅可供自用,还推向了市场销售。三是模式创新型。如双良节能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了产品全周期管理,完成了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海特股份的嘉特汇APP,通过电商整合和创新,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化制造,从而跃居纱线行业领先地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两化融合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示范试点企业特点鲜明,成绩斐然,但我市企业在两化融合方面仍然呈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分化大,占比小。我市的一些两化融合示范大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从局部单项信息系统走向系统集成和融合创新,逐渐步入两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处在工业2.0补课、3.0普及的阶段,距离两化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还有不小的差距。从数量上看,我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在本地1.9万家制造业企业总数中占比仅为1.42%。从认识上看,企业对两化融合的态度也参差不齐,在针对我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家传统发展理念根深蒂固,缺乏两化融合的意识和魄力,存在“被迫做”和“不愿做”的现象。企业对开展两化融合尚未形成全面共识。

2、技改多,变革少。两化融合的本质是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来实现业务模式的变革。但不少企业对两化融合的理解很局限,认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就是机器换人,就是通过智能化设备来提高效率,而未能创新模式,形成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最终只是成为智能制造设备的用户,导致“穿新鞋,走老路”。广东佛山的维尚家具制造公司,在投入巨资购买设备后,深入进行了生产组织和工作流程的梳理,自主研发了3D虚拟设计、生产、装配系统,以及生产流程控制和评估等信息化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整体家居的个性化设计、生产与安装一体化服务,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典范引领者。维尚的变革模式值得江阴企业借鉴。

3、硬件强,软件弱。我市十分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光网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截至2017年上半年,城域网带宽出口达到930G,光纤宽带全面具备1000M的接入能力。全市已建成2388个铁塔,8534座通信基站,11209个免费WiFi热点。但纵观全市的信息产业,规模企业不多,产业结构偏硬,大部分信息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2016年,我市信息产业规上企业19家,营业收入17.8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13.9% 。特别是我市的软件行业规模偏小,实力偏弱,不能有效与工业企业对接,难以满足我市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对全市两化融合工作的支撑促进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造成我市两化融合发展中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制定不够精准。一方面,由于门槛较高,导致享受到两化融合扶持政策的企业以大企业集团居多,而更需要支持的中小企业得不到扶持,对政策关注度也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政策限制,信息化资产无法抵押贷款,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而两化融合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使很多企业对投资回报比产生担忧,徘徊在两化融合领域之外。

2、服务平台依然缺乏。一是缺少统一的政策共享平台。由于我市专项资金类别众多,业务管理部门分处“信息孤岛”,存在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现象,导致产业政策不能精准扶持有需求的企业。二是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因为缺乏连接供需两端的信息服务平台,导致企业两化融合进程变缓。如制造业企业需要信息服务平台寻找信息化解决方案和合适的软件企业,软件企业需要平台寻找有需求的工业企业,同时一些自主研发信息系统的工业企业需要利用平台推广寻找企业用户。三是缺少服务企业的大数据平台。当前,我市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围绕政务服务、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但在大数据服务企业、智慧经济运行等方面相对滞后。

3、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工业4.0不是无人工厂,人是工业4.0的核心。虽然智能制造意味着大量的机器换人,但是制造业企业的用工需求并没有大幅减少,在削减简单重复岗位的同时,企业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江阴要走上智造强市之路,不仅需要领军型人才,更需要培育大量的 “工匠级”产业工人。而我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技工技能人才相对短缺,这制约了两化融合的发展。在我们与企业家的座谈中,企业家普遍反映,在两化融合进程中找不到既熟悉信息化,又有具体企业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根据2017年上半年我市人力资源市场统计数据,随着企业两化的深入,对工人技能职称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市不少工种出现了招工荒情况,如在求人倍率最高的10个工种中,机械制造加工工人求人倍率1.85,电子元器件制造装调工1.81,机电产品装配工1.85,也就是每1.8个岗位只有1个人来应聘。

三、推进我市两化融合的思考和建议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是产业博弈的重要阵地。因此,两化融合应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来推动制造业的智能转型。我们既要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更要准确认识我市的现状,坚持“整体谋划、分类施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基础共建、资源共享,融合创新、统筹兼顾”的原则,协调推进我市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位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制定精准化扶持政策,引领两化稳步发展

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分层推进。要把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不同环节、行业、领域的扩散规律和应用模式,针对不同企业、行业两化融合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快形成方法科学、机制灵活、政策精准的分层推进体系。对于面广量大的工业2.0企业,要全面推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对于工业3.0 企业,建议加强技术和人才储备,逐步探索和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稳步推进智能化改造;对于工业4.0 企业,应鼓励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同时,鼓励我市龙头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共性技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从内部融合到内外融合转变,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要精准施策,定向扶持。基于分层推进体系规划,制定更加精准的引导扶持政策。更多地对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工业2.0企业进行宣传引导和培训;更多地为工业3.0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更多地为准工业4.0企业对上争取省级、国家级示范试点支持。同时,注重扶持政策的绩效评估,定期组织“回头看”,通过政策的落地效果和企业两化融合的推进实效进一步完善政策。

(二)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互联合作

一要搭建服务企业的政府平台,打破政府与企业在信息与数据上的隔离。服务平台除了要加强政策的及时发布、宣传和指导,使更多的企业了解政策,享受政策,还要实现产业强市发展专项资金的在线申报、审批和服务,使政府的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二要搭建产业内企业的协作平台,打破产业内企业在两化融合不同阶段的隔离。建议进一步发挥企业家协会、青商会、信息化协会、网络安全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多组织企业家参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通过考察学习,加强相互间交流,拓宽视野,促使企业对实现两化融合的意愿从“不愿做”“被迫做”向“主动做”转变。三要搭建产业间企业的对接平台,打破不同产业企业间业务上的隔离,通过协同作战获取智能制造红利。建议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如信息化论坛、项目洽谈会等,推动制造业企业与软件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帮助企业寻找优质合作伙伴,促进企业实现两化融合对接。

(三)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支撑两化深度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工业信息基础建设。在加速完善我市信息化设施基础上,着重建设“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推进“江阴市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工业大数据开放平台,提升我市信息数据存储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同时,学习常州、无锡高新区等地与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信息化领军企业在公有云、私有云、软件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合作,推进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推动“互联网+制造”模式创新,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赢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信息产业培育步伐。加大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园、软件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及重点信息企业发展;加大信息产业招商力度;培育壮大软件骨干企业,增强软件企业竞争力,引导企业深入研究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的解决方案。

(四)营造良性化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融合创新

一要打造融合创新的投融资环境。建议学习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产业融合创新的理念,引导金融资本进入两化融合领域,综合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推出一批有利于信息化和智能制造发展的金融产品,增加对该领域企业的金融支持,拓宽企业的投融资渠道。

二要构造两化融合的新人才体系。除了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还要强化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教育培训。对于企业家团体要组织两化融合高端论坛、专题研讨会、观摩会,提高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对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要研究两化融合对人员技能和管理的新要求,建立两化融合、智能机器人及成套装备的人才实训基地,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实用性人才。

三要营造智慧城市的信息化氛围。建议我市借集成改革的东风,加快推进智慧政务服务、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民生服务等建设,向企业和民众展现信息化的优势,提升他们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凸显政府在信息化领域的带头引领作用,烘托信息化的浓厚氛围,从而激发企业运用信息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助力“智造强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江阴县域发展新征程已全面开启。我们坚信,江阴一定能通过两化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实现新突破,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阴实践的崭新篇章。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