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天地 > 专题发言内容
撬动产业政策红利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关于江阴“产业强市”政策评估的调研
发布日期:2018-01-24 来源:

民建江阴市委员会

近年来,国家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各地纷纷响应中央“脱虚向实”的鲜明信号,围绕“发展实体经济”,出台了振兴实体经济、深化现代产业发展等若干政策意见。江阴市委市政府从战略角度出发,结合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以及完善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降本减负32条、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29条、暨阳英才计划23条、外贸稳定增长12条、知识产权18条等一系列“产业强市”政策,拟在“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安排总额不低于100亿元的“产业强市发展资金”,这波“新政”也引发了助推江阴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提升的新热潮。“产业强市”政策实施两年来,是否符合江阴产业的发展实际?是否富有成效?还存在那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民建江阴市委调研组一行分别走访了市相关部门、有代表性的企业,就我市“产业强市”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效应做了一些调研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我市“产业强市”政策实施以来的成效

我市“产业强市”政策实施以来,通过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对我市重大项目引进、企业技术改造、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蓄水池效应”,这些政策鼓舞并坚定了行业、企业迎战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在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刺激有力,各项数据活力迸发。“产业强市”政策出台以来,给发展注入了“强刺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增速。2017年预计全市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880亿元,增长12%以上,增幅创2012年以来年度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工业投资增长10%,到位注册外资9.5亿美元。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370亿元,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提升明显。二是产业升级。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6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万元GDP能耗下降4.3%;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190家,新增入库企业34家;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万家。三是创新更优。撬动了全社会研发投入92.5亿元,全市R&D占GDP比重3%,企业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8%;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超过70%,新增省示范智能车间总数占无锡的34%;2016年全年新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首次突破100家,2017年又新增84家。四是板块发力。两年来新增上市公司12家,累计上市公司4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1家。法尔胜、双良荣获2016年“中国工业大奖”;兴澄特钢、阳光集团荣获2016年“全球卓越绩效奖”,兴澄特钢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9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16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五是示范引领。企业对专利以及其它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运用水平、转化意识不断提高,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总申请量的59.7%,同比增长17.9%,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2.3%和69.4%。企业开拓实际市场力度进一步加大,共有842家/次企业参加境内外专业展会。我市率先出台支持外贸稳定政策,对无锡、宜兴、惠山等周边起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外贸浮出了水面,实现正增长。

2、精准施策,注重优化提升。出台的政策并非一成不变,也非简单沿用,而是在不断地动态完善。一是施策更精准。围绕无锡《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关于推进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以及《中国制造2025江阴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通过广泛征求重点骨干企业、行业专家等意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具体包括“项目招引与人才强企”“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做优做强与资本运作”“现代服务业与服务型制造”“绿色发展与集约发展”“发展环境与服务平台”6大产业发展关键节点的30条扶持政策以及《江阴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全市各板块乡镇或沿用以往政策,或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比如临港开发区出台了“产业强区17条”、新桥安排5亿元产业强镇发展资金、华士产业强镇20条等等,有力地推动产业提升、结构优化。二是落实更科学。2017年,在综合政策实施的意见反馈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优化完善政策,出台了《关于优化完善产业强市政策的意见》,主要是取消不合理限制、降低部分项目申报门槛、提高部分项目扶持力度、适度增加扶持项目、优化政府服务保障等6个方面10条政策。比如调低了重大项目建设中对服务业和外资项目设置总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条件和分档要求;对于实现再融资、兼并重组本市企业的上市挂牌企业由原先的一次性奖励变为给予三年奖励等等。三是含金量更高。在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新政中,加强了对后备企业在上市、新三板挂牌过程中各阶段的资金补助力度,比如后备企业首发上市从原先的195万元增加到了300万元。参考广东顺德、南海等地最高补贴设备等购置费的15%,增加智能化改造项目中相关技术或软件采购的补贴,提高到了12%的补贴比例等等。同时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企业“走出去”、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站、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力度更大。

3、真金白银,强化激励引导。通过扶持、奖励、降本、减负等多措并举,2016年,落实拨付产业引导基金、重大产业项目等各类产业强市专项资金20.3亿元,真金白银刺激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广大企业向“大强优精特新”方向转变。一是强化促创新扶持。2016年,兑现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引导、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提升、高技能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上市挂牌奖励等“促创新”类扶持资金约1.8亿元,占比20%,获得上级科技扶持资金近1亿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资本上市、人才集聚。2017年发放科技贷款4.18亿元,创历史新高,累计发放突破8亿元,惠及科技型中小企业150余家。二是突出保增长扶持。安排了大企业集团突出贡献奖励、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等“保增长”类专项资金约2.1亿元,占比23%;以及重大项目建设、无锡股权投资母基金、产业引导扶持、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新增项目”类专项资金约5.4亿元,约占57%,有效地刺激投资、引导产业发展。三是落实降成本减负。从生产要素、企业税费、制度下交易成本、企业融资成本、用人成本5个方面,落实降本减负32条。通过配套出台非居民管道天然气降价0.72元、困难企业减免相应罚息、小微企业税费优惠及减免、优质项目产业用地优惠、防洪保安基金暂停、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降价政策等16大类降本减负措施,全年为企业降低成本约49.5亿元。

  

二、存在的不足

两年来,我市“产业强市”一系列政策发力明显,成效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不足和尚需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扶持产业重点不够突出。产业政策更多地偏重企业政策,对我市重点产业扶持并不明显,产业细分政策也不明朗,过于笼统,一味地“撒胡椒面”,虽然安排资金不少,较大地刺激了企业的积极性,仍有面广量大的企业反映“不解渴”“阳光雨露总是照在大企业上”等诉求,除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推广专项资金以外,对于引领新兴产业的行业专项政策不突出,对于引导我市重点产业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

2、创新引领占比相对偏小。据初步评估,2016年,我市产业政策在激励创新、保增长、鼓励投资等方面的兑现资金比约为1︰1︰2.5。创新始终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授权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创新平台等方面还需加大投入和扶持,对于冶金化工以外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对外贸、人才及高端服务业态方面扶持相对较弱,服务外包门槛过高,有些地区对于服务业已经覆盖到养老、文化等细分领域,比如昆山前几年安排1亿发展三产、宜兴3000万发展服务业、张家港年年3000万扶持外贸等,相比之下我市1000万扶持服务业、而且“不重复享受”等显得力度不够。

3、资金管理分配不够灵活。我市“产业强市”政策资金管理过于呆板,由于专项资金分类过多,一个专项再分若干子项,且子项不得互相调配,出现“个别专项降低标准看菜吃饭、个别专项使用结余绩效较差”的现象,多头审计的现象也非常普遍,造成有限财力不能使用到刀刃上。此外,对于靖江园区企业的相关政策享受没有予以明确。

4、部分条款认定标准偏严。重大产业项目专项资金、省高新企业的审核认定偏严,对外企、台企高新技术企业评定这块处于模棱两可的阶段,没有明确的许可标准。比如贝卡尔特在昆山就享受到了高新企业的政策,在本市没有享受到。企业技术改造、中小微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政策条款设置门槛过高,比如“对企业同一项目已享受上级资金扶持的,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给予资金支持”,不利于激励我市企业对上争取资金。

5、政策文件汇编不够直观。各条线各部门纷纷出台政策,造成政出多门,不够简明直观,系列政策汇编厚厚一沓。相比之下,广东省出台的产业政策分门别类、清晰直观。此外,普及政策的工作人员专业性和指导性有待加强,广大企业知晓率不高,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政策宣传的广度、深度、专业度上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几点建议

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富经济活力的工商城市,江阴有着深厚的工商基因、完备的产业配套、优良的企业家精神以及良好的政务环境,打造更优质、更精准、更贴心的政策环境,必将为我市实体经济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为此,就“产业强市”政策完善提升提出如下建议:

1、因地制宜,注重产业的配置引导。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引导产业转型发展,虽然对帮助我市企业快速积累技术、资金、人才等加速发展方面提供了助力,但产业政策不是简单的企业政策的叠加,还是需要从尊重本市产业禀赋的角度,因地制宜,突出对我市产业转型提升的帮扶。比如重庆针对引进液晶显示屏、广东针对扶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制定了专门的政策,使得施策更精准、更专业。由于我市产业综合性、内生性、专业化和多样化交错,建议结合我市2—3个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具有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行业,划定细分产业政策,而不是“追着市场跑”。比如针对我市石墨烯、电子信息、特钢新材料、光催化等优势产业,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帮助实现产业的集聚提升,同时引进一批符合产业信息目录的优质项目,培育一批上下游应用产业相关的骨干企业,从而形成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助推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2、综合考量,突出政策的优化完善。产业政策的初衷不是为了财税增加,而是要目光放远,坚定选择放水养鱼而不是涸泽而渔,通过政策导向让企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激活实体经济,熨平我市产业弱势,助推经济发展。鉴于我市用于创新和新增投资项目资金比例接近1︰3,建议增加创新方面的扶持,整合全市创新资源,搭建江阴的科技创新中心、江阴自己的大学、服务企业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竞争力。加大对税源型、高端型、功能型的高端服务业业态的扶持,解放思想,加大对该类企业一企一策的支持扶持,注重对国家级行业协会、中小企业转贷、融资风险补偿、科技创新等机构平台的鼓励支持,形成江阴产业的核心优势。比如2015年昆山落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项资金26.8亿元,其中市级层面10.1亿元,昆山对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创新政策,覆盖面从初创企业一直到小有成绩的小巨人企业,拉动作用明显。从政策操作层面讲,主要取消限制、降低门槛、提高标准,取消“就高不重复原则”以及“部门专项资金间不能调配”的限制,提高资金操作使用的灵活性、科学性和统筹性。对靖江园区企业政策予以明确,可参考“靖江园区企业同时享受相关政策”或“靖江园区可参照执行,经费自筹解决”等条款。

3、加强跟踪,建立动态的评估机制。产业政策的出台实施,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过程。建议进一步强化政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跟踪,在出台之初保持涉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基于公共利益确需调整的,严格调整程序,合理设立过渡期。在研究制定涉企政策、规划、法规时,多方位听取相关行业协会、专家、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对中介代理机构运行的监管,规范其收费和服务行为,落实积分考核、黑名单制度,对积分高的中介机构优先推荐和业务合作,对登记质量差、责任意识淡薄或弄虚作假的中介服务企业,列入黑名单,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事后,要建立动态跟踪监测机制,强化涉企政策落实的督查考核,充分吸收行业协会商会等第三方机构参与政策评估,通过企业家和专家座谈、区域调研等形式,掌握和跟踪好产业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实际影响,建立产业发展分析的大数据库,确保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同时,对于弄虚作假、挪用、截留专项资金、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严厉追责,坚决杜绝权力寻租的空间。

4、创新服务,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结合江阴集成改革试点、2440改革意见以及“放管服”等红利,进一步优化政策的申报流程,提高行政的服务效率。推进窗口单位精准服务,优化业务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尽可能让企业早享受、快享受、多享受政策。例如,江宁区依托各街道、园区优质代办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精准贴心代办,实现了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趟、力争实现审批“不见面”。参照江宁区区代办中心企业代办服务的“江宁样本”,建议我市创新实施企业项目申报、审批等“代办员制度”,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代办员队伍,为企业提供靠前服务,不让政策“睡大觉”或让企业跑断腿。同时,建立健全市财政、经信、发改、科技、商务等相关部门的联合审计机制,提高审核效率,确保产业政策推进落实的系统化、集成化。

5、广泛宣讲,确保政策的全面知晓。产业政策的补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将涉及到产业调整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综合配套政策等诸多方面,针对具体的产业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才能加以判别,整个产业过程中这些风险,各个环节的风险问题都需要很专业的水准进行判别。建议加大对宣讲人员的专业知识、风险防控的培训,不断提升政策执行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协同性。由单个部门总牵头,汇总相关产业政策,参考广东产业政策宣传册,形成图文并茂、生动 直观的政策汇编,使政策“宝典”更加精炼,让人一目了然。加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更加注重发挥好各镇街园区的板块作用,利用政务平台、企业QQ群、政策大讲堂、服务热线、送政策入企等多种载体方式,及时迅速向全市广大企业进行政策要点推送,进一步扩大企业层面对产业政策的知晓率和普及率。

】 【 打印】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