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宇 市政协委员 市工信局副局长
1.把握一条主线,即加快发展枢纽经济。明确到2022年,标志性枢纽工程取得突破,枢纽功能更加完善,要素流动更加高效,人文交流更加活跃,“四新经济”蓬勃发展,初步形成富有江阴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夯实两项基础,即强化产业支撑。把我市高端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产业做精做大做强,推动原有产业集群跨区发展、延伸发展,鼓励我市中小企业与产业集群、集聚区内的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厚植企业优势。加强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打造一批根植江阴,掌握标准制定权、行业话语权、市场主导权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
3.瞄准三个方向,即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要聚焦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优势创新链培育生产链,统筹整合好现有的科技资源。积极接引区域内溢出的成熟产业和人才智慧,要明确承接什么样的产业和人才、如何做好承接、怎样在承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资源要素、产业发展互补,加强紧缺资源要素在我市集聚。
4.做好“四则运算”,即在产业协同融合上做好“加法”。依托江阴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优势,强化与长三角区域高端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在产业空间拓展上做好“减法”。紧抓长三角区域内高端产业加速布局的机遇期,做好承接先进产业的必要准备,坚持“腾笼换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产业赋能跨越上做好“乘法”。要持续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重点向传统制造业注入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实现“智能+产业”的蝶变式攀升。在产业发展环境上做好“除法”。充分发挥集成改革优势,聚力提升聚优、集成再造,打造长三角区域的营商环境高地。进一步突出产业强市政策“含金量”,体现出我市优惠政策的特色亮点,吸引区域内更多的企业来我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