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菁 市政协常委 江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一、主动对接结构调整,坚持绿色发展引领
加快调整能源结构。要进一步强化燃煤总量控制,充分利用省、市级下发的煤炭削减补偿资金,探索市场化减煤补偿机制和交易机制,逐步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加快优化产业布局。要抓住“散乱污”整治的契机,创新土地利用机制,为江阴的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与土地空间,全面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为小企业谋出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
二、主动融入区域共治,坚持环境质量核心
狠抓关键指标。要实施环境质量月通报年考核制度,建立我市“点位长制”工作机制,开展全市域数据监测,强化包区域领导督察责任和对镇街园环境质量考核,并对异常数据建立快速联动反应机制。用好环保杠杆。要用好环境经济政策,全面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对环境质量不达标的板块,严格实施扣减。强化企业环保信用评价,落实差别化水电价综合奖惩措施。全面治污攻坚。要紧紧围绕环保工作重点、难点和民生热点,全面梳理解决面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五气共治、六水共建、五废同治等专项行动,围绕环保督察等工作,全面落实问题整改,持续推进民生信访问题化解。
三、主动补齐短板弱项,坚持基础支撑保障
加强基础数据建设。要做好污染源、环境质量等数据信息建设。建立分区域或监测点环境数据公开发布机制,调动、发挥社会各界关心和共抓环境“大保护”积极性、责任性。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要强化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装修垃圾、有机易腐垃圾,以及一般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与终端处理设施相匹配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要学习浙江和苏州等地模式,将执法人员全面网格至各乡镇,将环保执法下沉至最基层,打通执法“最后一公里”。
四、主动化解环境风险,坚持生态安全底线
推进水源地专项整治。全面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设施,健全完善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加强环境应急体系建设,加快专业化应急队伍建设,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化工行业整治。要全面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推进化工企业“关停转并”,加快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的腾退和转型,促进全市化工行业改造升级。推进长江岸线修复。统筹规划岸线资源,严格控制港口岸线利用,严守全市5大类9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
五、主动谋划改革示范,坚持打造江阴“大保护”绿色标杆
打响“生态品牌”。要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工作,积极打造环保系列工程品牌,创建江阴特色生态元素,在一体化实践中探索“江阴模式”,在太湖生态保护圈建设和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中带好头。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环保失信联合惩戒、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持续优化江阴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升级环境管理水平,打造一系列区域性、可复制的创新管理模式。深化“改革亮点”。要持续保持改革破难的势头,在去年40多项生态文明改革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江阴环保测管治一体化“133”工程,创新建立“5全”管理模式,全面打造江阴的亮点和生态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