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春赛场到智造现场
江苏江阴市政协助力“科创江阴”
通讯员 花迪伟 本报记者 江迪
《人民政协报》
(2025年08月13日 第6版)
2025年盛夏,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体育馆内,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江阴赛)落幕。全国76所高校的3000余名青年创客携机器人竞技。这是江阴连续三年承办该赛事,既是青年工程师嘉年华,也是“科创江阴”的生动注脚,为未来产业链播下创意种子。
赛场的热度尚未散去,一场关乎如何让这些“创新种子”在江阴智造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深度思考已在政协平台热烈展开。7月30日,江阴市政协举行“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委员议政会。委员们聚焦“如何将高校实验室的科研火种、青春赛场涌现的创意灵感,更高效、更精准地转化为驱动智能制造升级的澎湃动能”积极建言献策,为江阴“智造”未来把脉定向。
“连续三年举办ROBOCON这样的高水平赛事,汇聚了全国最前沿的工科智慧,为我们搭建了发现顶尖人才、对接尖端技术的绝佳平台。”市政协常委、市科技局副局长陈佳在发言中高度评价赛事的平台价值。她表示,“赛场上的精彩创意如何更快地走进车间,是亟待破解的课题。”她代表科技界别呼吁,必须构建“产业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机制,让创新链精准嵌入产业链,为“科创江阴”注入源头活水。
“让实验室的创新火花,在生产线上燃成燎原之势,让青春赛场的奇思妙想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切实方案,这是我们校地融合矢志不渝的核心目标。”市政协常委、江南大学江阴校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虹介绍,近期,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与江阴创瑞电力装备有限公司签订的500万元校企合作协议,该合作聚焦智能装备核心部件国产化与智能化升级,正是这一目标在长期深耕中结出的硕果。
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战场,协同创新的力量正初显锋芒。市政协常委、江苏安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文新,在议政会现场自豪地分享了车间里一台核心部件完全自主研发的电化学工业智能装备。“卡脖子难题倒逼我们寻求突破。我们联合南京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组建攻关团队,历时18个月艰苦奋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这一成功案例,生动诠释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的发现、创新的激发,正是像ROBOCON这样的青春赛场所孜孜以求的。
聚焦未来赛道,擘画智造新图景。市政协常委、市工信局副局长张成奇介绍了江阴瞄准人工智能新赛道的战略布局与政策支撑。他表示,江阴将以“算力券”“模型券”“数据券”等创新政策工具及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等方式,强力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引导更多企业步入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加快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同时,政府将加强主体培育、强化要素供给、推进场景建设、赋能重点行业,多措并举,目标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制造全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一场青春赛事,点燃了江阴智造的创新燎原之火;一场政协议政,铺设了从赛场创意到产业硕果的坚实通达之桥。江阴市政协主席邵文松表示:“创新之火不熄,智造之树长青——这既是青春智慧与政协担当共同擘画的‘智造名城’蓝图,也是科创江阴迈向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永恒动能与不竭源泉。”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