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发挥政协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助力江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微信公众号推出“新时代新作为——我是政协委员”专栏,充分展示新时代政协委员新样子。
委员名片
吴茜,江阴市第十六届政协委员,江阴市丰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榫卯人生”的匠心逐梦
匠心
精细木作的非遗传承
案头的刨子浸润着松木清香,窗外的月光轻洒在刚打磨完的榫卯构件上——这是我,江阴民进澄东支部会员、政协委员吴茜,从小浸润的木作世界。
祖辈、父辈世代以木为业,刻刀、墨斗、刨子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家族传承的技艺根基。耳濡目染中,我读懂“匠心”的分量:是对工序的精益求精,对木材的敬畏珍惜,更是对手艺延续的责任担当。这份坚守,随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细木作”的传承,深深烙印在我心中。2019年,带着对非遗传承的执着,我将工厂升级为东方造物馆,打造传统文化生活体验馆、木作文创店、茶室、造物民宿等多元空间,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木作与生活的交融。
有幸成为政协委员后,在组织的培育下,我愈发清晰地看到“工匠精神”与“政协委员使命”的深度契合。这份双重身份,让我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多了一份履职担当:既要以匠心守护传统技艺,更要以委员职责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古老木作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真正实现“双岗建功”的使命担当。我始终认为,非遗传承不应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应如馆外老槐树,在烟火气中扎根生长——这既是匠心追求,更是履职为民的初心体现。
遇见
造物馆里的青年之约
与政协委员的初遇,藏在2020年12月东方造物馆的暖阳里。作为馆主,我有幸承办了无锡民进第二届青年节。那天的阳光格外温柔,穿过造物馆的玻璃窗,既照亮了木构房梁上细腻的纹理,也映照着在场每一张热烈讨论的年轻面庞。
起初,我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驻足观望,却被沙龙里轻松热烈的氛围深深吸引。没有刻板的宣讲,没有生硬的灌输,一群心怀热忱的年轻人,只因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对社会发展的关切,便自然而然地凝聚在一起,畅所欲言。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有些相遇就像木作里的榫卯相接,看似偶然,实则早有缘分的“墨线”在悄然指引。在这场青年之约中,我清晰地找到了自己木作事业之外的另一种生长方向——那是融入集体、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
加入政协委员的这几年,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更多的是平常日子里的细碎滋养,如同春雨润物,让我这棵初入组织的“小苗”慢慢扎下了根。记得刚入民进会员时,每次参加支部会议,我总习惯性地坐在角落,听老委员们畅谈调研经历、分享提案思路,看着他们为民生议题据理力争,心中满是敬佩,却也暗自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插不上话。是老委员们的耐心鼓励,让我逐渐卸下了拘谨。“你在木作传承中遇到的那些难题,不正是民生关切的缩影?说不定就是好提案的引子!”他们的话语点醒了我。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在会上分享木作行业的现状,讲述非遗传承的困境,从最初的紧张局促,到后来的从容表达,我的工作台也悄然添了不少“新伙伴”:鲜红的会员证、烫金的政协委员证,还有一张张记录着成长的荣誉证书。这些物件与精心雕琢的木作小件并肩摆放,竟毫无违和——就像我自己,既是坚守传统的木作匠人,也是心怀热忱的政协委员。
赋能
让木屑声传得更远
父亲曾说,好木材要历经风雨洗礼,才能愈发坚实。于我而言,政协委员舞台便是让我扎根生长的沃土,这里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学习,都在为我积蓄前行的力量。
每当木屑纷飞,耳边响起熟悉的刨木声,我总能想起那些坚守在非遗传承一线的老手艺人,想起他们眼中对技艺延续的期盼,也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面临的迫切挑战:传统工艺的受众日益狭窄,年轻群体认知不足,传承人才青黄不接……这些问题像一道道沉重的枷锁,束缚着精细木作的发展。自从成为政协委员,案头的那把刨子仿佛也多了一份特殊的重量。第一次撰写提案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面对空白的文档,我一时不知从何下笔,是支部的老委员们主动伸出援手,逐字逐句帮我梳理思路、调整表述,从选题角度到具体建议,都给予了细致指导。最终,那篇凝聚着心血的《关于加强非遗传承保护的建议》不仅顺利提交,还获评了市政协优秀提案。这份认可,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履职的价值。有了初次尝试的经验,我更加坚定了用提案为非遗发声的决心。第二年,结合东方造物馆的运营实践,我递交了《关于发展全县乡村旅游的提案》,倡导以“非遗+文旅”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将散落的非遗资源转化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令我振奋的是,这些提案均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部分建议已转化为具体举措,落地生根。
后来,东方造物馆迎来了一项重要任务——承办江阴第一届非遗市集。接到任务时,我既兴奋又忐忑:如何让这些藏于深巷的小众非遗,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我深知,光靠“情怀”远远不够,必须用“美”打动人心。于是,我尝试从美学角度重构非遗展示:将造物馆内的空间按照生活场景精心布置,把孤立的木作家具、非遗器物与花木景观巧妙组合,营造出雅致和谐的氛围,让“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在场景中自然流露。没想到,这样的呈现方式大获成功。东方造物馆不仅成了当地的旅游网红打卡地,更累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人员三十万余人次。
发力
共赴美好未来
政协委员与民进会员的双重身份,于我而言从来不是简单的叠加,更像是木作里的“双榫结构”——彼此咬合,互为支撑,共同构筑起更稳固的力量。
如今的我,早已习惯了在多重身份间自如切换:清晨送完孩子,便赶往造物馆接待来访的客人,听他们讲述对木作文化的喜爱;中午和厨师长一起敲定融合餐厅的新菜品,力求让美食与木作美学相得益彰;下午时常参加民进组织的调研活动,或是政协的履职会议,为非遗传承、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到了晚上,又会静下心来,在台灯下构思木作文创的新品设计,希望用更年轻的方式诠释传统。尤其是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因这里爱上非遗、了解木作,我愈发明白:在民进的指引下,我学会了把个人所长融入集体发展;在政协的平台上,我懂得了将组织力量转化为民生实效。无论是会员还是委员,这两种身份都在指引我:唯有经得住岁月打磨,守得住本真纹理,方能雕琢出经得起检验的“传世之作”。
有人说我精力充沛,其实并非我天生如此,而是两种身份赋予了我“借力”的智慧——就像木作里的“借力榫”,无需蛮力,却能让每一份努力都更有分量、更有方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始终坚信,“匠心”与“初心”从来都是同向而行。未来,我将继续以木为媒,以匠人的细致打磨履职答卷,以委员的热忱服务社会发展,在精准定位、紧密契合的“榫卯人生”中,与所有心怀热爱的人一起,共筑传统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美好未来。